(共30张PPT)
12.古代诗歌三首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古诗及作者的文学文化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意。
3.品味诗中“物”与“我”的相通之处,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4.把握诗歌所咏事物的特点,结合三位诗人的生平事迹,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人生志向,体会诗人高洁的人格和高远的志向。
字音检测
燕( )山 金络( )脑 千锤( )万凿( ) 焚( )烧 坚劲( )
yān
luò
chuí
záo
fén
jiān jìng
字词解释
(1)燕山:
(2)钩:
(3)何当:
(4)金络脑:
(5)等闲:
(6)浑:
(7)清白:
(8)破岩:
(9)坚劲:
(10)任:
(11)尔:
指燕然山。诗中借指边塞。
古代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日,何时。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比喻高尚的节操。
平常。
全,全然。
山石的裂缝处。
坚韧劲拔。
任凭
你
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诗中指戴上金络脑。
文学常识填空
3.文学常识填空。
(1)《马诗》作者李贺,________代诗人,有“ ”之称。
(2)《石灰吟》作者于谦,___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
(3)《竹石》作者郑燮,________代书画家、文学家,“ ”之一。
唐
诗鬼
明
清
扬州八怪
文学常识填空
3.文学常识填空。
(1)《马诗》作者李贺,________代诗人,有“ ”之称。
(2)《石灰吟》作者于谦,________代政治家、军事家。
(3)《竹石》作者郑燮,________代书画家、文学家,“ ”之一。
唐
诗鬼
明
清
扬州八怪
第一首
《马诗》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
背景资料
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他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诗人希望能扫除战乱,建功立业,但终不被赏识。对马有所偏爱的诗人或许受伯乐识马所启,结合自己怀才不遇的现实,带着愤懑之情创作了此诗。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如弯钩一般。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
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沙”比作“雪”,从侧面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明亮;把“月”比作“钩”,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在志在报国的诗人的笔下,也就含有了思战之意,描绘出了一幅富有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
这两句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马抒情,通过描述马儿戴上了马笼头,在秋天纵横疾跑,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得到重用、建功立业报效朝廷的愿望,同时和现实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表现了诗人对不受重用的不甘和悲愤。
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勾勒出马的苍劲有力,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渴望报效朝廷、施展才华,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的复杂矛盾的情感。
3.《马诗》一诗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报国无门、怀才不遇
第二首
《石灰吟》
作者简介
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集》。
背景简介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骨碎身全然不怕,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人世间。
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岩,把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
1.从“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两句古诗中,你能体会到石灰的哪些品质
这两句写的是石灰从开采到烧制的过程,体会到石灰的不怕磨难、不畏艰险的崇高品格,歌颂了一种视死如归、从容不迫的精神。
“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高尚的节操。诗人借石灰之口,表达了自己以身报国的宏伟抱负和决不向世俗低头、决不同流合污的坚贞精神。
2.如何理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的“清白”二字?
3.于谦写作《石灰吟》的意图是什么?
作者借吟咏石灰顽强坚贞的精神,树立起自己清白正直的崇高形象,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后人以启迪和激励。
清明语文作业
1.读书笔记3篇,一天一篇。
2.《诗词曲五首》默一或抄二(二选一),实事求是的进行
3.第12课的同步和小黄完成,已完成还想做的可去完成9、10、11等课。
第三首
《竹石》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著有《板桥全集》。
背景简介
《竹石》是一首题画诗,画面上有竹有石,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这首诗正是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写照。
遭受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劲拔,任凭你从东西南北刮来什么风。
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呈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竹子的什么精神?
刻画了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写出了考验严酷,“任”字写出竹子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这两句写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劲拔,暗喻诗人历经人生的磨难而操守更加坚定。
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有什么深刻的内涵?
3.《竹石》一诗主要是写“竹”,为什么题目不是“竹”而是“竹石”?
本诗描写的主体是“竹”,但“竹”之所以能“坚劲”,除自身的柔韧之外,还得益于能“咬定青山”,尤其是“立根破岩”。诗中的竹和石是相辅相成的,“石”的坚定成就了“竹”的坚韧,二者缺一不可。
课堂小结
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
看起来描写的是物,实际上是在赞颂人的一种精神,抒发的是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这种写法在表达上叫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