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提优练习:第九单元 溶液 综合提升卷(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同步提优练习:第九单元 溶液 综合提升卷(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05 21:34: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综合提升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O-16 Cl-35.5 K-39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选项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我们常接触到一些带“水”的名词,下列带“水”的名词表示溶液的是 (  )
A.铁水 B.矿泉水 C.蒸馏水 D.泥浆水
2.下列溶液中,溶剂是酒精的是 (  )
A.蔗糖溶液 B.酒精溶液 C.碘酒 D.氯化钠溶液
3.向盛有5 g氢氧化钠固体的烧杯中加入45 g水,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  )
A.20% B.11.1% C.10% D.5%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溶质均以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
C.同一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
D.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小
5.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若不考虑溶剂的蒸发,则剩余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  )
A.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质质量不变
C.溶液质量不变 D.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6.夏季,鱼虾养殖池内常设置一些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喷水的主要目的是 (  )
A.降低养殖池内水的温度 B.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便于氧气溶解
C.增加观赏性 D.便于太阳照射,杀灭水中的病菌
7.实验室现有质量分数为25%的氢氧化钠溶液,如果需要通过稀释将其配制成200 g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质量分数为25%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 (  )
A.80 g B.120 g C.150 g D.200 g
8.将m g KNO3的不饱和溶液恒温蒸发水分,直至有晶体析出。在此变化过程中,所示的图像中可表示溶质的质量分数(a%)与蒸发时间(t)的变化关系的是 (  )
9.某同学为研究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了如下实验(20 ℃),现象如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实验1中,B为饱和溶液
B.实验1可说明,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溶解某物质的量是有限的
C.实验2可说明,一定温度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同
D.上述实验说明,只有水可以作溶剂
10.[2021·广东] 是硼酸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a点的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
B.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 ℃时,仍是饱和溶液
C.将b点的硼酸溶液降温至t1 ℃时,有晶体析出
D.t2 ℃时,向50 g水中加入20 g硼酸后充分搅拌,可得70 g溶液
11.下表是某同学记录的常见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溶质 碘 高锰酸钾
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
溶解性 微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
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可用酒精擦洗 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
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 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
12.[2021·丽水] 20 ℃时,取一定质量的固体硝酸钾于烧杯中,把100 g水平均分成四份依次加入烧杯,不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实验过程如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甲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B.丁烧杯中,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C.乙→丙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丙→丁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13.[2020·安徽] 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配制此温度下20 g质量分数为5%的NaCl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配制该溶液需要5 g NaCl
B.该溶液为饱和溶液
C.将该溶液长时间敞口放置,最终有晶体析出
D.配制溶液时,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洒出,则所配溶液浓度小于5%
14.在蒸馏水中加入NaOH固体,不断搅拌,用温度传感器记录溶解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如所示。图中a、c两点观察到溶液中有固体存在,b点固体完全消失。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NaOH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
B.a、c两点时,NaOH的溶解度相同
C.b点时,该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D.c点时的溶剂质量等于a点时的溶剂质量
15.关于如所示实验的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
A.固体X可能是NaOH B.固体X可能是NH4NO3
C.Ca(OH)2溶解度:①>② D.Ca(OH)2质量分数:①=③
二、填空题(共30分)
16.(6分)溶液在生产和科研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1)衣服上沾有的油污,可用汽油洗去,是因为汽油能    (填“溶解”或“乳化”)油污。
(2)喝了冰镇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儿。这种现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关。
(3)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所示。要使接近饱和的该物质的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1种)。
17.(6分)已知氯气(Cl2)通入水中形成的溶液叫氯水。发生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次氯酸),2HClO2HCl+O2↑。将氯水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后,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下同)。将足量的铁放入一定质量的盐酸中,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将一定量的铁放入过量的盐酸中,反应后形成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
18.(4分)在室温条件下,对100 mL氯化钠饱和溶液进行如所示的操作:
(1)最终甲、乙两烧杯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的是    。
(2)乙烧杯中的溶液在加50 mL水的过程中,下列量逐渐减小的是    (填序号)。
①溶解度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溶剂的质量     ④溶液的密度
19.(8分)[2021·陕西] 根据下面Na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表回答问题。(忽略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温度/℃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 80.8 87.6 94.9 103 113 124 136 149
(1)20 ℃时,将90 g NaNO3固体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溶液的质量为    。给烧杯加热,使溶液温度升至40 ℃时,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
(2)80 ℃时,将249 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至    时,溶液质量变为224 g。
(3)50 ℃时,将200 g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NaNO3溶液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至少应向溶液中再加入
NaNO3固体。
20.(6分)t1 ℃时,将a、b两种固体各18 g,分别加入盛有1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甲所示,升温到t2 ℃时,现象如图乙所示,a、b两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丙所示。请回答:
(1)从t1 ℃到t2 ℃的变化过程中,一直处于饱和状态的是    (填“a”或“b”)的溶液。
(2)图丙中曲线M表示的是    (填“a”或“b”)的溶解度曲线。
(3)若a溶液中混有少量的b,可采用      结晶的方法提纯a。
三、实验探究题(共12分)
21.如0是某同学配制50 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KNO3溶液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溶液的步骤:计算、    、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2)指出图中的错误:              ;若其他操作均正确,该操作会导致最终配制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填“偏大”或“偏小”)。
(3)量取水时,应选择      (填“10 mL”“50 mL”或“100 mL”)的量筒,量取过程中,还需要的一种仪器是      。
(4)实验中发现硝酸钾已结块,为了使其较快地溶解,合理的方法有      (填序号)。
①将硝酸钾研碎   ②用热水溶解   ③加入更多的水   ④用玻璃棒搅拌
四、计算题(共13分)
22.[2021·云南] 氯可形成多种含氧酸盐,广泛应用于杀菌、消毒及化工领域。实验室中制备KClO3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6KOH+3Cl25KCl+KClO3+3H2O。若用Cl2与200 g 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质量为221.3 g。计算:
(1)参加反应的氯气的质量为    g。
(2)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
1.B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铁水是液态铁,属于单质;蒸馏水是纯净物;泥浆水不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属于悬浊液。
2.C  碘酒是将碘溶解于酒精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
3.C 4.C 
5.D  一杯70 ℃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冷却后有晶体析出(晶体不含结晶水),剩余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减少,溶剂的质量不变,溶液的质量减少,则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6.B  设置一些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溶于水的氧气量增加。
7.A  根据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进行计算。
8.D  不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达到饱和的这一过程中,由于水分不断减少,而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溶质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注意起始点不为原点;饱和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水分时,溶液保持饱和状态,由于温度不变,所以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即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9.D
10.C  a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此时溶解度是10 g,硼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0%;将a点的硼酸溶液升温至t2 ℃时,溶解度增大,变为不饱和溶液;b点是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饱和溶液,此时硼酸溶液降温至t1 ℃时,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t2 ℃时,向50 g水中加入20 g硼酸后充分搅拌,能溶解硼酸的质量为30 g×=15 g,可得50 g+15 g=65 g溶液。
11.B
12.B  由图可知,丙烧杯中的固体硝酸钾已完全溶解,而丁烧杯又加入了25 g水,所以可以推断出丁烧杯中的硝酸钾溶液是不饱和溶液;乙→丙的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能不变,可能变小;丙→丁的过程中,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13.C  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20 g×5%=1 g;20 ℃时,NaCl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26.5%>5%;水会不断蒸发,溶质最终会析出;配制溶液,量取所需体积的水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水洒出,会导致溶剂质量偏小,则所配溶液浓度大于5%。
14.C  由曲线可知,加入氢氧化钠固体搅拌,温度升高,说明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是放热过程;a、c两点温度相同,在相同温度下同一溶剂中,氢氧化钠的溶解度相同;b点固体完全消失,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整个过程中溶剂质量始终不变。
15.B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加入X后,溶液变浑浊,是因为温度升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氢氧化钙析出,固体X可能是NaOH;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温度降低,若X为硝酸铵,不可能有氢氧化钙析出;由图示可知,①中溶解的氢氧化钙多,则Ca(OH)2溶解度:①>②;①和③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相等,Ca(OH)2质量分数:①=③。
16.(1)溶解 
(2)温度 
(3)升高温度(或增加溶质、蒸发溶剂)
17.HCl FeCl2 FeCl2、HCl
18.(1)甲 
(2)②④
19.(1)187.6 g 9∶10 (2)60 ℃ (3)13 g
(2)8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49 g,将249 g NaNO3饱和溶液降温后,溶液质量变为224 g,析出固体25 g,此时溶液中溶解的硝酸钠质量为124 g,所以要降温至60 ℃。(3)5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113 g,200 g质量分数为50%的硝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都为100 g,要转变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应至少再加入13 g硝酸钠固体。
20.(1)b (2)a (3)降温
21.(1)称量
(2)砝码与KNO3固体位置放反了 偏小
(3)50 mL 胶头滴管
(4)①②④
(1)配制溶液时的步骤是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并贴标签。(2)该同学称量硝酸钾时“左码右物”且移动了游码,会造成实际称取的硝酸钾的质量偏少,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小。(3)需要水的质量为50 g-50 g×15%=42.5 g,体积为42.5 mL,故选50 mL的量筒;量取过程中,还需要用到胶头滴管。(4)影响硝酸钾在水中溶解速率的因素有温度、硝酸钾颗粒大小和是否搅拌等。搅拌、升温都能加快分子运动速率,也就能增大硝酸钾粒子与水分子的接触机会,从而加快硝酸钾的溶解速率;固体颗粒大小决定了固体与水的接触面积的大小,将固体研碎也能加快溶解速率。
22.(1)21.3
(2)解:设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6KOH+3Cl25KCl+KClO3+3H2O
336 213
x 21.3 g
= x=33.6 g
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16.8%。
答: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