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1.了解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2.领悟文中描写意象的丰富内涵。
3.陶冶性情,培养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
冯至(1905—1993),诗人、学者、翻译家。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州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大学期间开始写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1930年赴德国留学。1935年获得文学博士学位。1939年春到达昆明,任西南联大外语系教授。
作者简介
1942年5月,诗集《十四行集》出版。冯至的小说与散文均十分出色,1946年出版中篇小说《伍子胥》,1947年出版散文集《山水》。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是研究杜甫的专家,著有《杜甫传》。
作者简介
20世纪40年代,冯至将过去写的10篇散文集在一起,题名《山水》。《山水》出版后,学界对它的评价很高,香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认为:冯至“在诗和散文两方面,他都站在‘一览众山小’的高峰”。《山水》中的《一棵老树》和《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最为精纯。
作品背景
沉 钟 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5年成立于北京。因办《沉钟》周刊而得名。前身为1922年在上海成立的浅草社。主要成员有杨晦、陈翔鹤、陈炜谟、冯至等。《沉钟》周刊于1925年10月创刊,至第10期停刊。1926年8月,改为《沉钟》半月刊,至第12期又停刊。1933年10月复刊,为第13期。1934年2月出至第34期停刊。曾出版《沉钟丛书》7种,包括冯至诗集《昨日之歌》,陈翔鹤小说集《不安定的灵魂》,陈炜谟小说集《炉边》,杨晦译法国罗曼·罗兰著《贝多芬传》,冯至诗集《北游及其他》,杨晦戏剧集《除夕及其他》,郝荫潭长篇小说《逸路》等。
相关常识
沉钟社以翻译与创作并重,翻译了俄国安德烈耶夫、契诃夫,匈牙利裴多菲,德国莱辛、歌德、霍夫曼,奥地利里尔克,法国伏尔泰、古尔蒙、法朗士,英国吉辛,瑞典斯特林堡,美国爱伦·坡等作家的作品。创作方面,沉钟社成员多以知识青年的生活为题材,直抒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带有热烈而悲凉的艺术情调。
沉钟社于1934年解散,此前时断时续,首尾将近10年。鲁迅曾誉之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得最久的团体”(《<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相关常识
1.读准字音
知识整合
2.写对字形
词语 易错字 词语 易错字
mù春 暮 jié然一身 孑
mù布 幕 孑jué 孓
青tái 苔 zhě色 赭
chī刑 笞 显hè 赫
风雨如huì 晦 nǎn然 赧
huì人不倦 诲 严jùn 峻
欺wǔ 侮 jùn工 竣
知识整合
思维导图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文章主旨
研读活动一 梳理脉络,理解文本内容
1.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和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好处
提示 ①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与下文写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2.在第2段中,作者说“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这句话有什么含意
提示 一条路通向现实,一条路连接历史,小山村是连接点。在小山村里,我们能读到一切。
文本研读
3.文章第6段作者举了一个村女在山顶上缝什么的事例,意在表现什么
提示 少女从形象到品质,都像鼠麹草,像鼠麹草一样谦虚、纯洁、坚强、美好,小小的生命舍弃了浮夸,但都默默担负着一个伟大的宇宙的全部秘密。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二 品读语句,把握文本情感
4.作者在草木中追寻山村的余韵,提到了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叫、麂子的嘶声等风物,这些风物总体上给作者怎样的启迪
提示 ①自然给生命许多滋养(或自然滋养人类)。②自然将时间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联结在一起(或自然使时空相隔的人们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文本研读
5.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消逝的村庄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
提示 ①山村提供了养育“我”的物质条件;
②山村让“我”学会谦虚、纯洁和坚强;
③山村让“我”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文本研读
6.文章结尾,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如何理解
提示 ①作者认为只要有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
③现今居住的村庄同样给了“我”的生命许多滋养。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三 品味特色,鉴赏散文表达技巧
7.请就下面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赏析。
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
提示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
文本研读
8.一篇冷静的散文,突然引用了“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似乎有些令人费解。请分析此处引用的作用。
提示 引用诗句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表明人和人,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文本研读
没有人给时间一个定义,因为时间是那样抽象,那样缥缈;就像没有人给生命一种定义,因为它看似随时流动在我们血液里,跳动在我们的胸腔,可我们始终不能知道它何时开始,又何时结束。时间与生命仿佛永远是成正比的,而且时间总是大于生命。像宗璞在《紫藤萝瀑布》里说的“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读完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你对生命有什么感悟 请分享出来。
多维探究
提示 观点一:我看到了一个感觉历史的人,一个感受生命的人,一个让时间与生命完美融合的人,在这行云流水的文字中,作者将自己置身于两个不同的历史空间中:现在与过去。一切都起始于一条“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的石路上,作者由此引出了一段关于在这条石路上,以及这条石路通往那个消逝的村落的故事。
多维探究
观点二:这个山村现在与过去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生出一个疑问:消逝的村庄,那么没有消逝的是什么呢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给了我们答案。诗句出自李之仪的《卜算子》,本指恋人两地相恋,这中间巨大的空间距离,此处却被暗喻为这历史长河间的时间距离。还是那澎湃的长江水,还是那片青山翠林,还是我们看到的那条石路。东西依然在,只是看的人不同了,看到这优美景致时的心情也不同了。
多维探究
联想和想象
作者冯至由眼前景生发启示和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如文章第5段作者描绘眼前小溪——想象它曾养育昔日的人们——感悟人类声息相通。文章以下各段由眼前景生发了联想,产生了深刻的感悟。联想和想象能使文章更加充实,表达的感情更加深刻,更吸引读者,具有感染力;还能使文章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更加丰富多彩。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事,看到许多事物和现象,从而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秋叶飘零”为题,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写出自己的感悟和思考。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落叶,是秋天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在瑟瑟的秋风中,树上那已枯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它缓缓地、缓缓地落到了地上,发出哀怨的“沙沙”声。落叶啊!你是在哀伤自己生命的短促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啊!它是在为来年付出自己的生命。
技法迁移
落叶啊!你的灿烂一生并不会随着秋天而结束,因为种子已带着你的希望去奔赴下一个春天。落叶啊!你也不必担心那光秃秃的枝头会被冰霜冻死,因为昔日的嫩枝已变成苍劲的粗干。飘悠悠,飘悠悠,落叶依然在盘旋着、零落着。它似乎不留恋枝头,也不忧虑命运,而只是在寻觅自己的归宿。
技法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