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8张PPT)
茶馆(节选)
老舍
1.理解独特的艺术结构、矛盾冲突。
2.把握节选部分众多人物的形象特点。
3.品味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及幽默风格。
4.激发戏剧欣赏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里。“五四运动”后,他用白话文试作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他又陆续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具有讽刺、幽默、滑稽特色的长篇小说。1936年,老舍完成了著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赢得了巨大的声誉。1946年他写完了《四世同堂》。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作者简介
席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这是献给新北京的一曲颂歌,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20世纪50年代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小说《正红旗下》等作品。
作者简介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代杰出的语言艺术家、享有世界声誉的爱国主义作家、人民艺术家。他以小说、剧作和曲艺著称于世,在散文、诗歌、杂文方面也取得了卓越成就;一生写下10多部长篇小说,70多部(篇)中短篇小说,30多部剧作,一部4 000行的长诗和近300首短诗,近20部译著等,共约800万字。他的作品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作者简介
1949年10月,在美国讲学已逾三载的老舍,带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召唤下搭上了归国的航船。回国后,他以积极热情的创作为人民大众服务。三幕话剧《茶馆》发表于1957年,这是老舍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发挥得最充分的剧作。全剧三幕戏,分别描写了三个时代。第一幕以1898年戊戌政变失败为背景;第二幕以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为背景;第三幕则以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加紧黑暗统治为背景。《茶馆》不仅是老舍最成功的作品,而且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
作品背景
现代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1.特点
(1)剧本必须适合舞台演出。演出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发生在不同地点和较长时间里的大事情集中在有限的舞台和两三个小时内的演出中表现出来。
相关常识
(2)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这种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反映,它有一定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就构成了剧本的情节结构。
剧本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开端:介绍人物关系和揭示矛盾冲突。
发展:描写情节的波澜起伏,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步步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
相关常识
高潮:矛盾冲突发展到顶点并表现出急剧转化的局面。
结局:结局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矛盾冲突的解决。
尾声:与序呼应,对剧本的思想内容给予启示,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展望。
(3)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合乎各自的身份和特征。
相关常识
2.剧本刻画人物推进剧情和表达思想的手段
(1)舞台说明:包括人物表,舞台美术,环境,音响,人物上下场,人物对话的姿态、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
(2)人物的对白和唱词:包括独白、旁白、对白。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展开情节、提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
(3)结构形式:分幕分场。幕是大单位,场是小单位。
相关常识
3.戏剧分类
(1)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话剧、歌剧、舞剧、诗剧、歌舞剧、相声剧。
(2)按剧情的繁简和结构:多幕剧、独幕剧。
(3)按题材反映的时代:历史剧、现代剧。
(4)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悲剧、喜剧、正剧(悲喜剧)。
相关常识
思维导图
《茶馆》第一幕描绘了戊戌变法失败、维新派人物谭嗣同被杀害那个黑暗时代的社会生活。话剧通过裕泰大茶馆里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种种活动,透视了戊戌政变发生与失败的前因后果,描绘了帝国主义扩张渗透、吃洋教的流氓地痞横行、农民破产、宫廷生活腐败荒淫、爱国者横遭迫害的社会现实,逼真地勾勒出晚清统治的真实图景。
文章主旨
研读活动一 理清脉络,把握戏剧情节
1.《茶馆》第一幕人物虽多,但关系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之内的。请概述故事大意。
文本研读
提示 一个初秋的上午,裕泰茶馆开始营业,掌柜王利发兴致勃勃地坐在柜台上。三三两两的旗人,遛够了鸟儿,走进茶馆来歇腿、喝茶。有两位茶客唱着京戏,另外几个围着桌子观赏瓦罐中的蟋蟀。茶馆中到处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可是年轻力壮、为人正直的常四爷偏要谈谈国事。他说他痛恨洋人,痛恨那些吃洋饭、讲洋话的人,也看不起二德子之流在营里当差的。他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两个特务宋恩子和吴祥子抓去,送进了监狱。相面骗人的唐铁嘴来讨碗茶喝,说媒拉纤的刘麻子也来了,
文本研读
要把康六15岁的女儿康顺子卖给40岁的庞太监当老婆。主张实业救国的秦仲义走进来,说什么要办工厂,搞维新。顽固派的代表庞太监则杀气腾腾地说:“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这表明了当时政治的黑暗。
文本研读
2.《茶馆》第一幕人物众多,试按照社会阶层给这些人物归类。
提示 ①下层劳动人民:王利发、李三、康六、老人、乡妇、小妞、康顺子。②有闲阶级:松二爷,常四爷,茶客甲、乙、丙、丁。③民族资本家:秦仲义。④反动统治阶级的走狗或帮凶:二德子、马五爷、庞太监、宋恩子、吴祥子。⑤社会渣滓:唐铁嘴、刘麻子、黄胖子。
文本研读
3.《茶馆》第一幕里有哪些冲突 这些冲突表现了什么样的现实
提示 ①二德子和常四爷、松二爷之间的冲突,揭示了戊戌变法失败后帝国主义横行、社会腐败混乱、流氓恶霸仗势欺人的社会环境。
②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俩的冲突,揭露了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秦仲义和王利发之间的冲突,展现了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文本研读
③庞太监和秦仲义的冲突,表明了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④特务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的冲突,预示了用尽压制、暴政手段的清政府在日薄西山之后必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二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戏剧主题
4.试分析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精明、干练、自私、圆滑,善于应酬。
这一幕,王利发还年轻,从他什么时候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话,话又怎么说,可以看出,他为生计,时时处处都很用心思,他八面玲珑,谨小慎微,总是“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唯恐出什么岔子。像唐铁嘴那样的角色,喝茶不给钱,衣着又脏,王利发打心眼里厌恶他,可是他很克制,
文本研读
说话很客气,称他“唐先生”,说是“你外边遛遛吧”,还不惜送他茶喝。秦仲义喝令唐铁嘴“躲开我!去”,王利发的撵法还是挺客气,说是“先生,你喝够了茶,该外边活动活动去”,把唐铁嘴轻轻推开,他不愿得罪任何人。就是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孩子喊,大人哭,秦仲义叫王利发“轰出去”,王利发不是“轰”,而是劝:“出去吧,这里坐不住!”
文本研读
王利发生怕茶客在茶馆里出岔子。他知道宋恩子、吴祥子是侦缉,当常四爷声称“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王利发就示意:“说话请留点神!”几个有“铁杆庄稼”的茶客议论谭嗣同问斩,王利发就去劝阻:“咱们还是莫谈国事吧!”
王利发年纪轻轻,已经学会明哲保身,他唯恐引火烧身。宋恩子、吴祥子抓住“大清国要完”的话头要抓常四爷,松二爷从旁说情,说:“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老好人!”在这个节骨眼上,王利发也不出头,缄默无言。
王利发挺会耍嘴皮。他跟房主秦仲义说话,或者是顺着说,讨好人家,或者是把求人家的话说成人家就有这份好心,巧于周旋。
文本研读
5.《茶馆》中鲜有正面人物形象,但是常四爷是例外,请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提示 常四爷是旗人,对清王朝不满,对洋人痛恨。坐过清朝的牢,出狱后参加义和团。以卖菜为生,敢作敢为,有正义感,最后仍穷困潦倒,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
文本研读
常四爷爱大清国,怕它完了,体现他忧国忧民。由刘麻子身上的洋货,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由康六卖女儿,忧虑“乡下是怎么了 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由乡妇卖小妞,忧虑“大清国要完”。
常四爷敢憎敢爱,敢作敢当,他有一股硬气,也有一副侠肠。他敢于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他痛恨洋鬼子,痛恨洋人的走狗:“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他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您可真有个狠劲儿,给拉拢这路事!”他对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与小妞是很同情的,叫李三要两个烂肉面,给她们吃。
文本研读
刚正之士反倒被捕入狱,正表明政治的黑暗,历史的发展也证明常四爷是有眼光的,他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朽,看透了“大清国”即将灭亡的结局。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三 品味特色,鉴赏戏剧技巧
6.《茶馆》有无完整的故事情节 有无自始至终的戏剧冲突
提示《茶馆》的剧情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人物言行来带动情节的发展,这与中外传统的戏剧写法完全不同。每一个在茶馆中出现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一个故事,这些故事或表现人民生活,或揭露黑暗势力,或流露劳动者的反抗意识等,共同构成了茶馆这样一个大时代的缩影。
文本研读
7.《茶馆》第一幕的众多人物有主次之分,在舞台上的时间有长有短,人物身上的戏有多有少。试从出场时间的角度分析有哪些人物类型,并概括这部戏剧的结构特点。
提示 第一类,人物在舞台上时显时隐,例如王利发虽然一直在舞台上,需要他说话才说话。这样的人物不少,例如唐铁嘴、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宋恩子、吴祥子、李三、茶客甲乙丙丁、庞总管,有时有戏有时没戏。第二类,人物出场后,剧情以他为中心展开,例如秦仲义。第三类,人物上上下下,例如二德子、康六、黄胖子、乡妇、小妞。第四类,人物出场时间很短,随之即去,例如马五爷、老人。
文本研读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串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发展。所有人的活动都只是他们各自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这无数个横断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一幅卷轴画。
文本研读
8.节选部分虽然没有一个中心事件,但是讲究剧情的波澜。作者把常四爷、松二爷的出场安排在前面,秦仲义的出场安排在中间,庞总管的出场安排在后面,这样编排,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试分析作者的“匠心”。
文本研读
提示 《茶馆》中一个个场面的编排是颇具匠心的。大体上说,秦仲义出场之前,剧情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用马五爷的威风、刘麻子的洋货,反映列强对中国的压迫;二是用康六卖女反映农村经济的破产。秦仲义出场后的一个主要话题是开工厂,他的动机是救穷人,抵制外货,救国强国,可以看出是在前面剧情的铺垫上展开的。庞太监出场后,剧情的重点放在封建势力方面,封建顽固派得势,气焰嚣张。先是庞总管居高临下警告秦仲义,茶客们议论纷纷,借唐铁嘴之口,又传来街上兵荒马乱的
文本研读
消息,接着是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最后表现的是封建社会两极对立。这一幕剧情如同有中心事件一样,有波澜,有高潮。常四爷说“大清国要完”,那句话是秦仲义在场时说的,宋恩子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却没有马上采取行动,剧作家将他们的行动安排在庞太监出场之后,就是要在最后一部分集中表现顽固派张牙舞爪。
文本研读
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茶馆”这样一个具体场所作为全剧的关键纽结点
提示 示例一:为人物提供了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茶馆在旧社会是三教九流经常进出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等。“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人物可以在这个生活舞台上表演他们各自酸甜苦辣的人生活剧。贵人可以在这里摆阔;流氓可以在这里作恶;骗子可以在这里行骗;说客可以在这里饶舌;穷人到这里来,只能是卖儿卖女。这样,茶馆就成了人们透视人生的一个窗口,在这里上演的人生活剧就成了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
多维探究
示例二:茶馆不仅是窗口,它本身还具有象征性。茶馆的每况愈下,正象征着社会的衰微破败,成了旧社会日趋衰亡的见证。《茶馆》三幕戏一堂景,表明时代在变,人物的命运在变,而故事发生的场所始终不变,这就给人一种“岁月推移,物是人非”的悲凉感觉。
多维探究
示例三:茶馆的设置与剧作的整体构思有直接关联。《茶馆》的三幕戏之间几乎都间隔着大约20年的时间距离,而且在三个生活横断面上出现的人物之间、事件之间也不都存在必然的联系。把这三幕戏的场景设定在一个不变的空间——裕泰茶馆这个舞台进行,就能使观众摆脱因各幕时间相距太远而导致的脱节感,这个具体的茶馆及其人物的命运就像一条潜在的红线,把三个时代串联起来,共同表达变迁的深刻内涵。
多维探究
个性化的语言
《茶馆》人物的台词高度个性化。第一幕写的时间是清代末年,人物语言有时代色彩。《茶馆》中的人物是北京人,人物语言有北京话的特点。《茶馆》中人物众多,每个人台词不多而个性各异,人物语言有精练之至而异彩纷呈的特点。例如常四爷与松二爷个性不同,面对二德子寻衅,他俩的台词是这样的:
常四爷 (不肯示弱)你问我哪 花钱喝茶,难道还教谁管着吗
松二爷 (打量了二德子一番)我说这位爷,您是营里当差的吧 来,坐下喝一碗,我们也都是外场人。
技法迁移
一个硬,一个软,相比之下,个性鲜明。
又如,听过纤手刘麻子与康六对话,松二爷说的是:“这号生意又不小吧 ”常四爷说的是:“乡下是怎么了 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两个人的心思完全不同,常四爷的忧国忧民之心又一次表现出来了。后来乡妇进茶馆卖小妞,常四爷嘴里说出“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完全符合常四爷的思想性格。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请以“班主任老师来到教室,忽然发现教室的门坏了篮球那么大的一个洞,于是就追问”开头,续写下文。要求: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200字左右。
技法迁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