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
1.梳理课文的行文思路,掌握阅读自然科学论著的一般方法。
2.了解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过程及论争。
学习目标
关增建,1956年生。1990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获科学史博士学位。同年入郑州大学工作,任郑州大学文博学院院长。2000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从事物理学史、计量史研究,其著作《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中华文明史话·计量史话》,系国内同类著作的首部。日本计量史学会学报《计量史研究》曾两度介绍其计量史方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他和丘光明被誉为中国计量史界的双璧。
作者简介
现代文明的高速发展,使得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遥远,这当然并非好事,只是人类为获得现代文明而被迫付出的代价罢了。有识之士很早就在为此担忧。在20世纪初,当时的哈佛大学校长康奈特建议用“科学与学术”的提法来兼顾两者,就已经受到热烈欢迎。那时,萨顿正在大声疾呼,要在人文学者和自然科学家之间建立一座桥梁,他选定的这座桥梁不是别的正是科学史。他认为,“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本文选自《科学史十五讲》,《科学史十五讲》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作品背景
科 学 史
科学史是科学和科学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历史发展的研究。我们称之为“历史”的东西,总是那些被人“讲”出来的东西。每一种“历史叙述”的背后,都隐含着叙述者的一套历史“观念”。这套“观念”支配着历史叙述者和历史学家去选择讲什么、不讲什么,支配着他们如何讲、如何编排形形色色的历史“事实”。就科学史而言,这套观念首先和主要的是“科学”的观念,其次还有“历史观”,不同的“科学观”和“历史观”决定了科学史叙述的不同范围、不同内容和不同方式,就将写出不同类型的科学史来。
相关常识
思维导图
文章在科普中国古代天文知识的基础上,重点回顾了我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模式的论争,指出中国古代天文学有重视校验的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问题的严谨态度。
文章主旨
研读活动一 品读梳理,理解内容
1.阅读课文,填写下面的表格。
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 学说内容 可考时间及人物或著作
“天圆地方”说 ① 孔子时代
宣夜说 ② 汉代郗萌
盖天说 ③ 西汉《周髀算经》
浑天说 ④ 西汉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
文本研读
提示 ①天是圆形平盖,在人的头顶上方悬置;地是方的,静止不动 ②日月星辰自由飘浮在虚空之中 ③天地是两个中央凸起的平行平面,天在上,地在下,天离地的距离是8万里,日月星辰围绕着北极依附在天壳上运动 ④天是个圆球,天包着地,天大而地小
文本研读
2.宣夜说为什么被天文学家们边缘化了
提示 ①宣夜说只是一种初级的宇宙理论,它没有与数学结合,不能用以编制历法,不能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不能给人们提供有用的信息;②宣夜说在本质上是反理性的,它认为天体的运动彼此独立,互不相关,无规律可循,杜绝了人们探寻自然规律的可能性。
文本研读
3.为什么说盖天说是富有科学意义的宇宙结构理论
提示 ①盖天说突破了人们在日常观测中形成的天是个半球的生活经验,提出了平天平地说,并且能在立竿测影基础上用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测算各种天文数据。②盖天说能够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各种天象,能够预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还能够编制历法,满足社会需求。③盖天说构思的七衡六间,可以用来准确地预报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文本研读
4.中国古代历史上围绕着盖天说与浑天说发生了哪些旷世之争 请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参与人物 歧异所在 争论成就
汉武帝时 司马迁落下闳邓平 ① 浑天说胜出,汉武帝采纳邓平的《太初历》
西汉末年 扬雄 桓谭 ② ③
东汉 王充 责难浑天说关于“天在外,表里有水;地在内,漂浮水上”的观点 击中浑天说的软肋
文本研读
时 间 参与人物 歧异所在 争论成就
晋朝 葛洪 ④ 证明盖天说是错误的
南北朝 何承天 太阳从水中出没的问题 对浑天说未起到太大的作用
南宋 学者朱熹 从天文观测仪器的制作角度反对盖天说 《朱子语类》
(卷第二)
文本研读
提示 ①双方主张的宇宙结构不同,所采用的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不同 ②批驳盖天说关于“天至高,地至卑,太阳依附在地壳上运动”的观点 ③撰写《难盖天八事》 ④针对王充的责难,提出“横破镜”的事实依据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二 揣摩归纳,把握观点
5.在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中,古人秉持着一个什么重要原则
提示 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遵循某种先验的哲学观念。
文本研读
6.你如何看待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
提示 ①中国古代这场旷世之争引发了人们对天文学的研究热潮,促成了与之相关的众多科学问题解决,为中国天文学得以持续发展进步提供了理论保障,从而造福整个人类社会。②这场旷世之争去糟留精,避免了中国天文学研究与发展走弯路,促成了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诸多重要成就的获得。③这场旷世之争表现了中国古人对宇宙问题的关注程度,体现了中国古人对待科学那种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值得当今人们在进行科学讨论与研究时加以借鉴。
文本研读
研读活动三 反复涵泳,鉴赏技巧
7.本文是一篇科学文献,重在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史。你认为本文有哪些值得学习借鉴的艺术特色
提示 (1)语言简练。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不像白话文那样过于通俗,也不像文言文那样过于深奥。文言文与白话文互为注解,令文章深刻而不失简洁,风趣而不失严肃,琐碎中传递着思考,平实中蕴藏着哲理。
文本研读
(2)内容翔实。文章引经据典,大量引用古典书籍记载,像《大戴礼记·曾子天圆》《晋书》《隋书》《朱子语类》等典籍中的内容,很好地佐证了各个天文学说的观点,体现了旷世之争的真实性,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观点公允。本文作者对于各个时代的学说与内容客观记录,没有主观的评价和感情的褒贬,而是真实地再现历史,还原历史,公正客观地梳理概括了中国古代宇宙结构学说的发展历程。
文本研读
本文以记录科学史的形式,引导我们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你认为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科学态度
提示 观点一:务实进取的实干态度。法国细菌学家巴斯德说:“机遇只偏爱那种有准备的头脑。”而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自身的积累、准备和能力。只有务实进取,苦练内功,充分地积累和做准备,才能在机遇到来时发现机遇,抓住机遇,最后获得成功。
观点二: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做到实事求是,才能有效避免个人臆断的随意性而影响正确判断,从根本上分析事物内在本质,把握事物发展规律,从而为干事创业提供重要支撑。
多维探究
观点三:大公无私的奉献态度。恩格斯指出:“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科学无国界,科学无私心,只有这样,科学才能造福人类,否则科学就是双刃剑,使用不当,必定祸害人类。
多维探究
引 证 法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大量引用古典书籍记载来记录科学发展史,这种手法就是引证法。引证法是指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古今诗文等,以此作为论据,来证明观点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引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证。其优点在于较有权威性、说服力。怎么用好引证法呢
1.所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每句名言都产生于特定的背景,都应用于特定的交际目的,即使谈同一个问题,也有不少名言可供选取。要仔细分析每个道理论据的特有功能,将它引用到最恰当的语言环境之中。
技法迁移
2.引用要简洁,不要过多。议论是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介绍他人的见解。引用他人的话,目的是让读者更加信服自己的话,自己的话应是议论的主体,应是全文最醒目的部分。过多的引文很容易将自己的分析淹没。
3.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需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请以“朋友”为话题,运用引证法写一段议论性语段,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 人生在世,总希望能结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诗经》有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儿鸣叫,也是在寻找友谊,何况人呢 青年人热情纯朴,血气方刚,尤其喜欢交朋友。当你伸出友谊之手,换取一颗真诚相待的心,这时候,你会获得一种幸福之感。
技法迁移
然而,结交朋友,不可不察交友之道。这就是荀子所说的“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这是因为,“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无数事实证明:朋友的好坏,对青年人的品行影响极大,有的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技法迁移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