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五单元主题:使命与担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马克思致力于剖析社会的深层矛盾,
宣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彻底性;
恩格斯倾心概括并客观评价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并表达无限的崇敬之意和哀悼之情。
在《人民报》
创刊纪念会上的
演说
马克思
在马克思墓前的
讲话
恩格斯
1.反复朗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论述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并学习马克思将个人抱负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人生选择。
3.揣摩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和感彩,揣摩演讲词的感情、语气和文采,体会其鼓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
学习目标
学习任务一 演讲稿知识竞赛
情境任务
2019年年末,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疫情肆虐武汉,并迅速席卷全国,一场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吹响了战斗集结号。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许许多多的医务工作者舍小家顾大家,他们一批又一批地奔赴武汉,成为最美的逆行者。新学期开学后,学校将举行“感恩抗击疫情医务工作者与平凡的英雄”演讲,我们班承担此项活动。为了圆满完成此项任务,我们班级拟举行如下活动:“演讲稿知识竞赛”“歌颂抗疫医务工作者与平凡的英雄演讲”,并推举学校演讲人等。
活动1:为班级“演讲稿知识竞赛”作准备,了解演讲稿相关知识,
演讲稿,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上,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有三种类型:
(1)叙事型: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辅以适当的议论、说明和抒情。叙事演讲词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记叙描述,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2)说理型: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它具有正确、深刻的论点,使用确凿充足、具有说服力的论据,进行富有逻辑性的论证。
(3)抒情型:以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在演讲中抒发演讲者爱恨悲喜等强烈感情。对听众动之以情,以“情”这把钥匙来开启听众心灵。
了解演讲稿
文体特点
演讲稿的六个特点:
第一:针对性。
第二:可讲性。
第三:鼓动性。
第四:整体性。
第五:口语性。
第六:临场性。
悼词是演讲词的一种,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
①开头述其哀(悲痛):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生前的身份和职务。
②主体赞其功(敬仰):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③结尾颂其德(悼念):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寄托哀思,并向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悼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悼词是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狭义的悼词是指在追悼大会上对死者表达哀思与敬意的讲话文稿。
了解悼词
学习任务二 深入了解文本,结合文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演讲稿
情境任务
为了圆满完成学校交给我班的任务,在了解演讲稿知识, 需要深入了解演讲稿语言特点、严谨的论证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请大声朗读文本,完成活动任务。
活动1:了解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生平、主要作品、人物评价。
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马克思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成就: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代表作品:《资本论》《共产党宣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
二、探寻背景
复兴工人运动
马克思被邀请作为伦敦的外国流亡革命人士的正式代表,出席1856年4月14日为纪念宪章派报纸《人民报》创刊四周年而举行的宴会。他利用请他第一个讲话的机会,作了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使命的演说。马克思参加《人民报》的创刊纪念会这件事明显地说明了科学共产主义奠基人同英国宪章派保持着联系,马克思和恩格斯极力想在思想上影响英国无产阶级并且帮助宪章运动的领袖,以使英国工人运动在新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复兴起来。
第二提琴手——恩格斯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德语: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1895年8月5日),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深切的悼念,崇高的评价
1883年3月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和他的夫人燕妮(1881年12月2日逝世)葬在一起。参加安葬仪式的有共产主义者同盟时代的老战士恩格斯、李卜克内西等。还有自然科学界的权威动物学教授雷伊·朗凯斯特和化学教授卡尔·肖莱马等。在安葬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致悼词。该悼词刊登在1883年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
活动1:初步阅读,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在〈人民报〉创刊 纪念会上的演说》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时间
场合
对象
主旨
1856年4月15日
1883年3月17日
纪念会
海格特公墓
革命的力量的强大,分析矛盾,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的资产阶级。
马克思所做出的贡献,赞颂了其崇高的精神,表达沉痛悼念之情。
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
参加葬礼的人
活动2.试概括马克思一生的贡献主要有哪些?
理论 方面
实践 方面
①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②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剩余价值)。
③在其他许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
①出版进步报纸和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
②在巴黎等地各组织中工作。
③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
梳理文章思路
任务一 文本梳理细品鉴
反复朗读,梳理两篇演讲词的论述思路,理解作者的观点。
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一(1-2)
二(3)
三(4)
①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革命均处于初始阶段,却都具有潜在的巨大力量。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条件。
③各种矛盾的充分体现,历史的发展趋势,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光辉前景。
本文是一篇十分规范的悼词。悼词的结构一般分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可按“哀、功、德”三个字简要写出文章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开头(____段) 述其哀
主体(____—____段) 赞其功
结尾(____—____段) 颂其德
1
2
介绍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情形。
7
评价作为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马克思的伟大功绩。
表达对马克思的怀念之情。
8
9
分析长句
与修辞手法
活动二:
鉴赏文章隽永的语言特点,体会其情感。
1·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时代背景:在欧洲,19世纪中叶是一个崇尚革命、追求革命、推动革命的时代,是一个革命气氛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时代。当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1.“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比喻:他把无产阶级解放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一旦它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马克思把1848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将来的无产阶级革命以比喻性的评价对照起来,这就把后者的宏伟气势、重大意义艺术地展示在听众的面前,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①“吵吵嚷嚷、模模糊糊”拟人,说明当时的社会革命处于一种比较懵懂、盲目的原生状态,还缺乏科学的革命理论指导。
②连用两个“秘密”,强调了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显示了这一新生力量所具有的巨大历史价值、政治意义。
修辞手法:比喻
演说中,马克思旨在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但他却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他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
演说技巧:制造反差
因此,从听众的接受心理来看,马克思对1848年革命的这种评价就与听众的接受期待产生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2.第4段中“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豁然开朗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突出马克思的贡献
“豁然开朗”与“在黑暗中摸索”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指导意义。
3.第8段中,“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深刻含意?
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敌人对马克思的攻击很多,但十分无力。表现了马克思的无畏气概和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充分表现了马克思的人格魅力。
使命与担当
活动三: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感情表达得深邃、丰富,思想并不晦涩。请同学们根据情景任务一就“歌颂抗疫医务工作者与平凡的英雄”为演讲主题,写一个简短的演说,要求:语言简洁,感情真挚,能清晰传达自己的观点,有效激发同学们积极向上的情绪,字数3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