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课件(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课件(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5 20:3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请从下列两道作文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作文。
1. 你有机会参加了所在高中组织的一次国际研学交流互访活动,请你拟写一篇发言稿,向外国小伙伴介绍中国的清明节,帮助外国小伙伴更好地读懂中国。
2. 你有机会参加“模拟政协”活动,请拟一份“关于清明节举行国家公祭”的提案。
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更难一些,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想要把事理说清楚,就需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些功夫。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是比较熟悉的。但清明作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你真的了解它吗?
清晰地说明事理,首先要对所说明的事理有准确、深入的认识。一般而言,事理都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作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所以,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作些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所谓思之愈深,说之愈明。
任务一 知识回放,清明习俗知多少
除了杜牧的《清明》外,你还知道哪些与清明节有关的诗?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宋代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清明日对酒
高翥 宋代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黄庭坚 宋代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夜
白居易 〔唐代〕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唐代〕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你知道哪些与清明有关的谚语、俗语?
1、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2、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3、清明有雾,夏秋有雨。
4、清明雾浓,一日天晴。
5、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6、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
6、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7、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
8、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清明扫墓,并不是从古就有的习俗,那它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盛行的?
清明节,俗称鬼节,是祭祀先人的节日。但清明扫墓的习俗是唐宋之后逐渐形成的。上古“不封不树 , 葬之中野”, 无墓可扫;商周时代“墓而不坟”, 即只埋葬而不立坟 , 自然也无坟可添;汉代皇室虽建立了陵园 , 每年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 但时间不一定就在清明 , 扫墓在民间也没有普及。至隋唐,清明墓祭才形成俗例和见之官方文书。
清明节有哪些习俗?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的基本礼俗主题。此外,还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清明节有吃青团的风俗。现在青团作为祭祀的功能日益淡化,而更多被人用来当作春游小吃。
清晰地说明事理,还要说清楚其中的关键要素,比如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
任务二 历史回顾,清明演变与传承
你知道清明节的别称和来历吗?清明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吗?
清明节是中国非常传统的节日,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656年,也就是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他杀害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为了躲避迫害,被迫流亡到国外。在流亡的途中,一天他来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地方,重耳已经几天几夜没有进食,也没有好好休息,他又累又饿,倒在地上无力起身。他身边的随从也找不到吃的,大家万分焦虑。
就在这个紧要时刻,随臣介子推独自走到一个僻静的地方,他拿着锋利的刀子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煮成肉汤给重耳食用。一碗热汤下肚,重耳逐渐苏醒过来,他发现介子推腿上流着血,得知这块肉是介子推从腿上割下的肉,感动万分,心理暗想自己日后发达了,一定好好好报答介子推。
一晃19年过去了,重耳做了国君,就是“春秋五霸”之一,赫赫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犒赏了当年伴随他流亡的功臣,但是却把介子推遗忘在一旁。身边的很多人都替介子推打抱不平,让他也去晋文公面前领赏,但是介子推平生淡泊名利,他看不上那些邀功之人。于是打点好行囊,带上母亲,悄悄的出发到绵山隐居了。
晋文公听说此事后懊悔不迭,他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出山,然而绵山方圆数百里,山高路远,丛林茂密,何况介子推又故意躲着晋文公,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从三面放火烧山,只留出一条通道,逼介子推出山。
晋文公觉得这个方法可以一试,于是命人放起熊熊大火烧遍绵山,却依然没见到介子推的身影。等火熄灭后,人们上山寻找,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在一棵老柳树下烧死了。原来介子推宁死也不愿出山接受功名利禄。晋文公见状,再也忍不住内心的悲恸,他失声痛哭。
人们装殓介子推的尸体时,从背后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一片衣襟,上面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领文武百官登山祭奠介子推,他们发现去年烧死的老柳树竟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将老柳树赐名“清明柳”,将寒食节的第二天定为清明节。
清明原本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非节日。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上巳节与寒食节都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上巳节又称三月三、三月节、三日节、小清明、女儿节,主要风俗是郊外春游、春浴、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等。
寒食节又叫冷节,在清明前一二日,日禁烟火,只吃冷食。传说介子推跟着晋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到晋国掌权,史称晋文公。晋文公赏赐从亡之臣,但介子推不愿受封赏,背着母亲上绵山隐居。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烧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但从《左传》等史书上看,虽有介子推不言禄而隐绵山的记载,但并无被烧死一说。如今,寒食节与上巳节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清明节一跃而上,成为包涵了这两个节日寓意与习俗的一大节日。
除了中国,还有哪些国家也有清明节?
越南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与中国一样使用农历的国家之一。在越南,清明节又称为汤团节。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时间接近,越南把二者结合起来,统一在农历
三月初三这天吃凉食,比如汤圆或汤团。韩国的清明节是公历4 月 5 日。韩国人喜欢用鲜花祭祖,在扫墓时,会放上鲜花以示对故人的怀念。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一般叫作“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
国人过节,通常会互致问候,比如“中秋节快乐”“元旦快乐”“新年快乐”,那清明节能给朋友发“清明节快乐”吗?
有观点认为“不可以”。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祭祖、扫墓,庄重而肃穆。同时,祭祖、扫墓与死亡、鬼神有关,“快乐”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认为说“清明节快乐”是可以的。清明节是春季最重要的节日,主题内容十分丰富,不只是扫墓。当我们去祝福快乐的时候,恰恰也代表着我们有战胜悲伤和困难的勇气,这也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任务三 铺设支架,确定对象明方法
大致了解了清明的来历、演变、习俗、文化后,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如何写了。不过,下笔之前,你首先要想清楚,这篇关于“清明”的事理说明文是写给谁看的。是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向同学介绍你在清明文化探究方面的发现?是纯粹写一篇介绍清明节的事理说明文,还是向有关部门提交一份关于文明过节的提案?
总之,“为什么说”“跟谁说”,决定了“说什么”“怎么说”。另外要强调的是,说明事理时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
说明事理要选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举例子、作引用、作比较、列数字、
分类别、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
列图表、引资料。
任务四 自我评价,交流修改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