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写作 《修改润色》教案
写作任务
回顾自己以往的写作情况,如写了哪些文章,哪几篇写得好,哪几篇不太好,好或不好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以《谈谈我的写作》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津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修改和润色是写作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心雕龙》所言,“意少一字则义阙,句长一言则辞妨”。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方有千古名著存世。修改潤色一般自己进行,反复多次,也可以和同学互批互改。
第一步:语感审读。快速通读全文,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情况进行审读。画出错别字、病句、用错的标点符号,直接用红笔在原文进行修改。对有疑问的地方划线或者做上标记。
作文批改可使用一些符号,用“○”圈出错别字,并在旁边改正;用“//”进行分段;用“————”划出有问题的句子,并在上面适当修改。
第二步:批注质疑。再次通读全文,批注、质疑、修改有疑问的地方:哪些地方读起来感觉特别好?是怎样实现的?哪些地方读起来比较别扭,表达过于平淡或苍白,缺乏感染力?也可以请同学提出修改建议。
第三步:修改润色。先从宏观上修改,篇幅是否达标?不达标的适度补充内容。选材是否围绕中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要删减或替换。主题是否鲜明?扣题是否紧密?详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深刻或具有新意?谋篇布局是否需要改造?是否采用一定表现手法(细节描写、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等)?段落层次是否清晰?对这些内容要反复斟酌、修改。再从微观上修改润色。语言是否简练通顺,是否生动形象,是否使用适当句式、修辞来增强表现力?最后从文面上看,句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准确?字迹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
修改完毕,可以重写誊正或打成电子版,作为素材积累,后期仍然可以修改升格,好的作品可以尝试投稿。
范文
谈谈我的写作
林梦涵
我将词语当作沙,将句子化为砖,将文章筑成高楼,它将矗立云端。
——题记
记得刚上小学时写的作文,往往都是以看图写作为主,不需要多么华丽亮眼的语言,将一个句子写对、写工整、用词得当是我那时的写作目标。相比起词句的优美性,我更注重的是词句的准确性。
老师上课时在讲台上绘声绘色地讲着,说漂亮的眼睛要用水汪汪来形容,而台下的我总是眨着小小的眼睛,眼睛里面装着大大的疑惑:漂亮的眼睛不应该是大大的眼睛吗?小眼睛就不能用水汪汪来形容吗?我这么想着,也这么做着——考试的时候也写了“大大的眼睛”在试卷上。看着下发试卷上的一个大红勾,我心里美滋滋的,正准备跟同桌好好炫耀一番時,发现他写的也是“大大的眼睛”。我瞪大了我的小眼睛,冲他叫:“你怎么抄我的啊?”他呆若木鸡地愣了几秒,然后一手拿起了他的试卷,一手拿起了我的试卷,最后用古怪的眼神看着我,并说道:“就因为全文跟你写了同样的五个字?”我顿时语塞,但是又嘴硬地顶了一句:“可是……可是老师上课讲的明明就是‘水汪汪的眼睛啊!你不应该按照老师说的写吗?”
“全天下又不是只有‘水汪汪的眼睛最美啊!”他答道。
是啊,全天下又不是只有一个修饰词。直到六年级,我再回想起这件事情,心里不住地笑我当时的愚笨。只怪当时年纪太小,阅读量太少,有一些自以为新颖的想法得到了肯定就沾沾自喜,后来才发现那些我认为新颖的东西反而早已成为他人知识层面的一隅时,只好摇摇头叹息,自愧不如。后来,我开始不仅限于那一隅的词汇量,不仅限于大众化的修饰词,我开始拓展,就像建筑工人寻找不同种类的材料一般,只为修建更结实更漂亮的高楼。
如何设计楼层内部的结构,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初中开始,我深入地了解了作文的具体结构,怎样将内容设计得别具匠心,怎样将楼层内部设计得别出心裁,怎样让进入到里面观赏的客人流连忘返,成为我现阶段在写作上的主要任务。写作课上,我学会了并列铺陈、片段联袂的写法,尝试了时空飞扬、今昔交织的写法,也知道了托物言志、物我相融的表达……
风翻过一页页纸张,悄然无息间,我已迈进初三,心中沉积的一处处泥沙堆已筑成一栋栋高楼;云不停地被风推着走,但它看起来走得很慢很慢——大概是想等待那些高楼与它比肩相伴吧!
点 评
此文畅谈自己的写作经历,从小学时代以词句准确得当为目标到初三毕业季开始运用合适的章法设计文学大厦的结构内蕴为追求,线索十分清晰。在材料的选择上,从充满童趣的质疑“大眼睛”“小眼睛”“水汪汪”究竟如何表达美,到学会“并列铺陈、片段联袂”“托物言志、物我相融”的章法结构,体现了作者写作思维的不断丰富,审美思维视角的不断变化与升华。建议,后阶段写作能力提升的体验,如果结合某次写作的具体过程写下来,更能让读者看到读书与写作带给生命的成长变化。
谈谈我的写作+
江钰玲
“你在为谁写作?”无言的赤壁问苏东坡,因为看他衣袍翩翩,性情之至,乐尽即返。面对贬谪的悲凉凄惨,他却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千古绝句。
“你在为谁写作?”混乱的时代问周树人,因为看他夜雨寒照,振臂高呼,应者寥寥。面对这迷蒙的时代,他以笔化剑,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坚毅不屈。
“你在为谁写作?”方格规整的作文纸问我。我抿抿唇,掩卷深思。
写作,是用来记录点滴的片段,是渗透着的林林总总的情感,是每个人心灵的体现。窥视一个人内心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我觉得是阅读他写下的文字。一个内向的人,写作是他打开心门的钥匙;一个快乐的人,写作是他宣告快乐的喇叭。
不论是谁,都会问自己为什么喜欢写作。对写作的热爱的伊始,可能是源于小学的第一次看图写话吧。我的作文第一次被夸奖,让我和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非要寻出一点理由,可能是为了成绩,小时候总觉得写作只是为了考试和作业。也许因为喜欢?可是当我在荒凉沙漠中寻找灵感时又无比烦躁。最后,我深思得出,不仅是我需要写作,我也热爱写作,这可以是我一生的热爱。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写好文章。阅遍千卷,文章自然辞藻优美。喜欢写作,也必定喜欢阅读,这是亘古不变的。《诗经》《论语》的厚重典雅,毕淑敏散文的质朴高贵,林清玄老师的心灵感悟,张爱玲文章真实而浪漫的凄美,都让我从中受益。我也喜欢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句子,“我是否可以把你比喻成夏天?虽然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我把这些喜欢的句子用在作文之中,也模仿作家们新奇别致的写法,渐渐发现,我文章的格局已和以前截然不同。
行万里路的行,可以是洋洋洒洒的旅游行,可以是悠悠闲闲的散步行,也可以是平平淡淡的网络行。行的路多了,眼界自然宽阔,文章也会写出层次来。所以我走在路上时,习惯地去记点什么,偶然碰到的一件事或者路边的一朵野花,目光所至,皆是素材。塞万提斯说:“人们不是用白发写作,而是用识见写作。”这里的识见,我认为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写作是一个需要专注的过程。小学时,我的写作总是断断续续,一篇文章总要花上两三天时间,偶尔心血来潮再添上几笔,下笔前在词汇与材料的选择上总是捉襟见肘。到了初中,写一篇文章,虽然也会花上一两个钟头,端坐桌前苦思冥想,有时也是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写出来的东西,比起小学时的稚嫩,更多了几分思考和坚韧。
“富于感情是写好作品的最好手段。”当你的文字折射出一颗灵魂的光华,它一定是独一无二的,再没有任何一种文字可以替代。就像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无不是那些作者跋山涉水、历尽千帆后的呕心沥血之作,每一本书都蕴含作者深沉的情感。对于我,一件家国大事,一个微妙瞬时,都能成为情感的依托。
谈谈我的写作。我说:“写作,是为了我自己。”
点 评
此文开篇发问,“我为谁写作”引人深省;结尾回答“我為自己写作”,让人心灵震颤。从古人历经风雨的肆意旷达、与时代和社会斗争的笔锋化剑,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博览群书、专注写作表达情感的深刻领悟,无一不是写作者生命成长的心灵之语。如果在细节上稍做努力,在记述自己某次创作的实际经历中,穿插累积多年的写作感受,文脉也许会更加清晰和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