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2、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感悟科学家的成长经历;
3、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探求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借助想象,采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科普知识的方法。
教学教具
多媒体
教学法
引导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善思好问的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刨根究底的笛卡尔发明了直角坐标系,敢为天下先的莱特兄弟制造出人类第一架飞机,这些发明或多或少都与我们的身边司空见惯的事情有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是什么引起加来道雄的兴趣,让他一步步成为著名物理学家的?板书《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二、整体感知:
1、标题释义
问:通过标题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明确:一名物理学家;教育历程;
问:为什么不说是“我的教育历程”而是“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明确:强调了他物理学家的身份,他的教育历程就是他成功的历程。
2、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抓住关键语句,找出本文重点写了哪几件事?(培养学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明确:童年两件趣事:1、童年时对鲤鱼世界的幻想;2、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的向往;3、高中阶段建立实验室。
三、合作探究:
1、鲤鱼“科学家”是怎么认识他们的世界?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提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⑴、“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
⑵、“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
⑶、它们以神秘的力量掩盖自己的无知;
⑷、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探究原因;
⑸、“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的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大多数鲤鱼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
①、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我们就“拒绝承认”。
②、“科学家发明像力一样的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的方式。
③、“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的实验”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2、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对爱因斯坦未竟事业如此着迷?
提示:好奇心,连用几个问句表现“我”对伟大科学家的好奇,“我”决定学习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甚至他未完成的理论,从此开始阅读与此有关的大量书籍。“刨根究底”“在所不辞”表现了“我”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3、高中建立实验室对作者成为一名物理学家具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讨论:
作者的成长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成为一个科学家需要哪些素质 你觉得哪一个素质最重要?(举经历相似的科学家说明)
五、主题归纳:
作者通过记叙自己成长道路的两件趣事,让我们从中看到想象力、兴趣和实验精神对成为优秀的科学家最为主要。
六、课后作业
1、本文所讲的鲤鱼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你是否也有类似的奇思妙想呢 把你的经历和体验写出来,不少于300字。
2、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板书设计: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加来道雄
鲤鱼世界的遐想 → 想象力
爱因斯坦的故事 → 好奇心和兴趣
建立实验室 → 实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