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北师大版三年数学下册第二单元平移和旋转学案
知识点 1、掌握平移现象及平移的方法。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平移。平移的方向是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移动相应的距离。平移时图形的大小与形状不变。 2、掌握旋转现象及旋转的特点。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绕一个定点沿某个方向转动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叫做旋转。旋转过程中旋转中心始终保持不动,旋转的方向是相同的,旋转时图形的大小与形状并不改变。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平移现象的特征,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2.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学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会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重点 能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突破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平移和旋转活动,明确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
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
突破思路 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重点让学生自己感受平移,从而明确平移的方向是水平方向和垂直的上下方向。
课前 准备 教师 课件,风车,“试一试”中的图样(每小组一张)。
学生 扣子,方格纸,风车等。
案例 原题 判断: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属于旋转现象。( )
解析 答:错误。
点拔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汽车的运动是用车轮旋转来运动的,所以属于旋转现象。但是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并不是绕一个点在转动,而是沿公路做直线运动,所以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属于平移现象。
归纳 判断时一定要分清是整个汽车的运动还是汽车上某一部分的运动。
存在 问题 (1). ; (2). ; (3). 。
反思 让学生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运动方式,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本节课借助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情境,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接着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这些现象进行分类。再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移一移,转一转,从中感受这两种运动方式的不同与特点。本节课的难点是计算平移的距离。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数一数、移一移的方式进行学习,再通过小组互动共同验证,使学生感悟出求平移距离时,只要数出图形中的任意一点平移了几格,也就是整个图形平移的格数了,从而有效地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不足是在教学时,为了考试而过分地强调学画平移后的图形的形状与位置上,对平移与旋转现象的实质缺乏更彻底地探讨,在以后的教学中需多加注意,并加以改进。
针对训练 请判断下面现象,平移的在括号里打“√”,旋转的在括号里打“●”。 ( ) ( ) 移一移,说一说。
平行四边形向( )平移了( )格。 松树向( )平移了( )格。 三、按要求画一画。 1.画出三角形向右平移4格后的图形。 2.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知识链接 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 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现象。如上下楼的电梯,就属于平移现象,夏天开启的电风扇,风力发电机,都属于旋转现象。 但有些现象受实用性的限制,部分地失去了平移和旋转的性质。如荡秋千和跷跷板。仔细观察荡秋千和跷跷板的运动,它是以一个点或一个轴运动的。秋千荡的再高一点,它能转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旋转现象了。跷跷板也是一样,它和开门同样道理,看似不能旋转一周,那是生活中人们的需要才做成那个样子的。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旋转现象中的特殊情况。生活中的知识和我们所学习的课本知识并非完全一样,还需要考虑到人们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