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4.1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冀教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4-06 06:47: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
冀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创设情景、实物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摆小棒完成表格、交流结果、大胆猜想、画图验证等一系列教学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以及小组合作的意识,能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探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难点:理解 “任意两边”和运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四根小棒(15厘米、20厘米、20厘米、40厘米)
2.学具准备
学具袋、活动记录单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回顾
上课开始前组织学生静下来,通过小故事“亮亮周末的时光”,回顾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以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为新授知识做铺垫。
(二)问题导入
第一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通过亮亮的故事直接导出亮亮想要做一个三角形风筝,他找到三根竹棍(师出示15厘米、20厘米、40厘米),提出“他能完成风筝骨架吗”的问题
生发现围不成三角形后,引导学生说理由、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怎么就围不起来的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学生估计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三根小棒上,认为第三根小棒太长了)
师根据生的反应出示15厘米、20厘米、20厘米小棒 (能围成)
师:同学们,看来——三根小棒能不能围成三角形跟它们的长度一定是有关系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三)新知探究
第二环节:动手操作
1.给学生提供操作材料
(4根小棒,不同颜色长度不同,红色3厘米,绿色5厘米,蓝色7厘米,黄色8厘米。)
2.提出操作要求(ppt出示+口述)
(1)从这4根小棒中任意选取3根围一个三角形;
(2)同桌2人合作,共同摆小棒。
(3)摆完后共同观察,并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4)限时五分钟,完成的小组坐好,有困难的小组举手。
看哪一组完成又快又好。(师宣布开始,把控时间,巡视指导操作)
第三环节:交流小结
1.板书结果
能围成 围不成
( )( )( ) ( )( )( )
( )( )( ) ( )( )( )
交流讨论
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下能围成三角形呢?(注意对学生发言的引导)
三角形 任意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板书,可以先不归纳出任意)
第四个环节,大胆猜想
1.观察:三根小棒在什么情况围不成三角形呢?
(注意对学生发言的引导)
2.引导归纳
三角形 任意 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师板书)
第五环节:操作验证
操作要求:让学生画出任意三角形,量出三条边的长度,再算一算,三边之间的关系。
(四)随堂练习
第六环节:生活应用
1.判断下面的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能围成的画√
(1)3厘米 3厘米 5厘米 ( )
(2)3厘米 3厘米 3厘米 ( )
(3) 2厘米 2厘米 6厘米 ( )
2.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那么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呢?(取整分米数)
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哪种?(让学生说明理由)(ppt展示屋顶)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延伸(机动)
1.用长度为2cm、2cm、6cm、6cm、6cm这五条线段中的任意三条线段拼成一个三角形,你能拼成几种不同的形状?
2.小女孩上学走中间这条路最近,为什么呢?(除应用以前学的“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知识解释,也可以用本节课所学的三边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来做解释。)
3.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
六、板书设计
三角形边的关系
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能围成 围不成
( )( )( ) ( )( )( )
( )( )( ) ( )( )( )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反思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较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代替“较短”,这样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