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一、选择题
1.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是( )
诸儿竞走取之。
A.走动 B.跑
选一选。
2.诸儿竞走取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知道。 C.他,指王戎。
3.人问之——“之”是指( )
A.它,指李子。 B.起来。 C.他,指王戎。
4.取之信然——“之”是指( )
A.之间 B.它,指李子。 C.的。
5.[词义]“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中“尝”的意思是( )
A.经历 B.姓 C.曾经 D.辨别滋味
6.《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别人的东西不能随便据为己有。
B.要多积累科学文化知识。
C.要有主见,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D.遇到事情要多想,所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跟从。
7.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尝与诸小儿游( )
A.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B.经历,体验。
C.曾经。
二、填空题
8.初知内容。(读课文填空)
本文《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________________》 ,主要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________,善于根据有关现象进行________________,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________,明白天下没有免费的________。
9.量词堡垒。(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量词)
一( )李树 一( )小孩一( )大道 一( )李子
一( )白纸 一( )桌子一( )飞机 一( )汽车
三、语言表达
10.根据课文内容回答。
1.写出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这个小故事,主要写王戎是个_____的人。
11.学会赞美。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获得成功时,我们应该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赞美一定要发自内心,让人感受到你的真诚。如果赞美得好,会让人终生难忘,牢记一辈子。
(1)你发现丁静同学的作文写得非常出色,而且字写得也很工整。你该如何赞美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中午放学一回家,你就闻到了一股香味。走进厨房一看,原来是妈妈在做红烧鱼。此时,你会怎样赞美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天是你的生日,真想不到爸爸如此细心,早已将生日蛋糕买回了家。此情此景,你该如何赞美他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奶奶给你讲了一则故事,你津津有味地听着,那道理在你脑海里久久地回荡。听完奶奶讲的故事,你会怎样费美奶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延伸阅读
闻鸡起舞
东晋时,一个名叫祖逖(tì)的青年与好友刘琨(kūn)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无限忧虑和悲愤。
一天夜里,祖逖翻来覆(fù)去睡不着。他想,怎样才能练好本领,为国家效力呢?到了后半夜,他听到鸡叫的声音,受到启发,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推醒刘琨,两个人起床到院子里练习武艺。祖逖手持长剑,刘琨手挥大刀,在皎洁的月光下,刀光剑影,两人认真地练起武来。从此以后,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由于勤学苦练,他们的武艺都很高强。
后来,祖逖当上了将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
成语“闻鸡起舞”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来人们用它比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
1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纪律严肃而公正。( )
(2)来回翻身。( )
(3)振作精神,努力自强。( )
13.用“____”在文中画出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勤学苦练的句子。
14.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____和____看到当时____的社会现实,决心练一身过硬的本领,为国家效力。寒来暑往,他们坚持勤学苦练,终于成为____的人。
15.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彭几剃眉
彭几是一个喜欢崇拜名人的读书人。
有一天,彭几初次看见宋朝大文学家范仲淹的画像,便连连拱手拜谒。接着,他对着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了一番,说:“一点不错,有大智慧的人,相貌也一定与众不同!回家之后,他拿起镜子照照自己的脸,捋捋自己的胡须得意地说:“我与他大致上是很相像的了,只是我这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这不要紧,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
后来,他到庐山的太平观去游玩,看见了唐朝名臣狄仁杰的画像。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几拜,口中还念念有词:“宋朝进士彭几谨谒!”之后,他自然又对画像仔仔细细地看上一番。
这次却有些不一样。原来,狄仁杰的眉毛长得很长,眉梢一直插到鬓边;而他自己的眉梢却是向下弯的。
回家以后,他就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好像正要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家人见了他那副怪相,不禁觉得好笑。这使彭几大为光火,他说:“这有什么可笑的?我没有耳毫,这是天生的。至于修剃眉毛,我是想让它向上生长,不要弯下来,就像狄仁杰一样,一直插向鬓边!”
16.结合上下文,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拱手: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B.谨谒:谨慎、小心地拜见。
C.光火:恼火,发怒。
D.怪相:做出脸部奇怪样式的表情。
17.“这有什么可笑的?”这是一个______句,彭几说这句话时的态度是___________。
18.文中的彭几看见了哪些名人的画像?看后有什么不同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古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能力,以及对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根据平日所积累的字词的意思及文学常识,结合古文的语境进行作答。
“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是:那些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走”是“跑”的意思。这句话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小时候很聪明。王戎在七岁的时候曾经和众多小孩游玩。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有好多果实,压弯了枝条,其他小孩争着跑去摘那些果实,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的人问他这样做的原因,他回答说:“李子树长在路边却有很多果实,这些李子必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取果实品尝,的确是这样的。
2.A
3.C
4.B
2.“诸儿竞走取之”意思是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之”是代词,指的是李子。故选A。
3.略
4.略
5.C
【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解释,这种题型考查的都是重要的字词,需要识记。
作答时,可以结合整句话的意思来理解加点字词的含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他的伙伴一同游玩。“尝”的意思是:曾经。
6.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多识记课文,上课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并多加复习。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这篇课文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所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跟从。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嬉戏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许多孩子都争相跑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
7.C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文言文中字词的理解,在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理解。
“尝与诸小儿游”出自《王戎不取道旁李》,意思是:曾经有一次和朋友们一起玩耍。尝,曾经。
故本题选C。
8. 世说新语·雅量 思考 推理判断 歪路 午餐
【详解】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发现大道边有一棵挂满李子的果树 ,几个小朋友高兴地爬上去摘,只有王戎站在树下不动,其中一个招呼王戎:“快上来摘李子呀!”王戎眨了眨眼睛说:“这李子肯定是苦的,不然早被过往路人摘光了。”这时一个小朋友尝了尝刚摘到手中的李子,果然是苦的。
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问题要善于通过现象,去分析问题的本质。要见微知著,善于从细小问题入手,去探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然,会走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的。
9. 棵 群 条 个 张 张 架 辆
【详解】
本题考查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头、匹、条等。
如:一棵梨树,一位小孩、一群小孩、一条大道、一个李子、一张白纸、一片白纸、一张桌子、一架飞机、一辆汽车。
10. 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 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
【详解】
考查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要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句子进行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句子,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积累,做到理解内容,分析写法,领悟情感,语言表达要准确,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答案为:1.看到道的一边有一棵李子树,伙伴们都过去折枝获取李子。 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那样。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想一想,多思考其中的道理,不能盲目的跟从。3.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
11. 丁静,你的作文写得真出色,把人物都写活了。而且你的字写得工整规范,我要向你学习。 红烧鱼的颜色和味道真好,妈妈,你手艺真高啊! 我有一个世界上最细心的爸爸,谢谢爸爸记得我的生日! 奶奶是最有才华的人,我最爱听奶奶讲故事。
略
12. 纪律严明 翻来覆去 奋发图强
13.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
14. 祖逖 刘琨 腐朽黑暗 武艺高强
15.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像闻鸡起舞的祖逖和刘琨一样,要有志气,有毅力,勤奋刻苦。
12.
本题考查的是词语解释,注意平时对词语的积累。
根据词语的释义写出相对应的词语即可。本题中“纪律严肃而公正”指的是纪律严明,“来回翻身”指的是翻来覆去,“振作精神,努力自强”指的是奋发图强。
13.
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文段中的关键句。
具体描写祖逖和刘琨勤学苦练的句子是“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也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一听到鸡叫,他们就立刻起身练武。”
14.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东晋时,一个名叫祖逖的青年与好友刘琨住在一起。他们面对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感到无限忧虑和悲愤。”和“后来人们用它比喻有志气的人奋发图强、勤学苦练,获得了真本领。”可以得出祖逖和刘琨看到当时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最后从他们的成功可以看出他们最终成为了武艺高强的人。
15.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主旨的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写出从文段内容中收到的启发即可。围绕着要和他们一样有志气,有毅力,勤奋刻苦。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
16.B
17. 反问 非常生气
18.彭几看见了范仲淹和狄仁杰的画像。看了范仲淹的画像后,彭几照镜子觉得很相像,只是自己耳朵里少了几根毫毛,不过等到年纪大了自然会有的。看了狄仁杰的画像后,他拿剃刀把眉梢修得尖尖的,向鬓边斜刺上去的样子。
19.我们在学习别人长处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事物的内容,而不要只注意形式而忽视内容。
16.此题考查学生理解短文语句、词的能力。理解词语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去分析、解释。
谨谒:恭敬地拜见。
17.考查对反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这是一个反问句,说明当时彭几很生气。
18.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在解答文看见哪些名人画像的问题时,可以找一些关键性的信息,再进行概括,语言要简练明确。
19.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