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0:22: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芥菜”与下面哪组词语的类别是相同的( )
A.莲藕 芹菜 青蒜 B.荷花 菊花 梅花
2.清明时的风俗不包括(  )
A.扫墓 B.踏青 C.放风筝 D.登高
3.“无论嵌上滚珠,还是钉上铁钉,冰尜儿都不会裂开,能毫无怨言地让你抽打,在冰面上旋转、舞蹈。”下列对这句话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中的关联词语是“无论……还是……都……”。
B.“毫无怨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陀螺就像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
C.“旋转、舞蹈”可以换成“转来转去”,表达效果不会发生改变。
D.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我”对陀螺的喜爱之情。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撇嘴(piē) 倒霉(méi) 笨拙(zhuō)
B.糨糊(jiànɡ) 瞌睡(kē) 豁出去(hō)
C.窝囊(nanɡ) 羡慕(xiàn) 殷切(yīn)
5.上题中的肖明“瘦瘦小小的”,在接力赛中作为第一棒却“遥遥领先”,用下面哪一句夸他比较适合?( )
A.“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可真了不起!我们以前都太小看你了!
B.你这么瘦却能跑得这样快!你让我明白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这次接力赛多亏有你,这真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
D.你的努力没有白费,真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啊!
二、填空题
6.填一填,记一记。
尺有所短,( )。
机不可失,( )。
( ),谬以千里。
( ),祸从口出。
( ),驷马难追。
比上不足,( )。
7.感知内容。
本文《牛和鹅》记叙了“我”在回家的路上被鹅追赶,后来金奎叔帮“我”赶走了鹅的故事。作者借助金奎叔的话,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三、语言表达
8.品读有新鲜感的句子,完成练习。
__________嵌上滚珠,__________钉上铁钉,冰尜儿都不会裂开,能毫无怨言地让你抽打,在冰面上旋转、舞蹈。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把画“ ”的部分改为“横冲直撞”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也会写这样的拟人句:柳树在风中___________________。
9.语言实践。
下图是状状在某景区拍的一张照片。请结合平时所见,写一写你的看法和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短文
一个奇异的世界
①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丁梅芳是我的班主任。她是北京人,说一口地道的京话,声音又响又脆,非常好听。她的眼睛不大,但是总透露着温柔的笑意。一笑,会露出白净的两排牙齿。她的头发绑成了两个小刷刷,显得干净利落。
②有一天,我和一个人高马大的同学去大队部玩耍,丁梅芳老师就住在那里。
③突然,丁梅芳老师从圆形的拱门那里走了出来,喊我们的名字。不知是我们的声音传过去,她听出了是我们,还是她看到了我们,她随即又返回宿舍取了东西出来。
④我和另一位同学像小鸟一样朝丁梅芳老师奔去。
⑤她伸出了两只手,一只手里攥着一大把花花绿绿的糖块,另一只手里捏着一厚厚的、像砖头一样的书。丁梅芳老师说:“来,你们选吧,看你们喜欢什么!”
⑥人高马大的家伙是我们班的体育委员,我还在犹疑不决的时候,他已经飞快地把丁梅芳老师手里的糖全部划拉到了自己的手中。糖块不少,他是用两只手捧着的。我别无选择了,只好从丁梅芳老师那里接过那本砖头一样的书。
⑦突然,丁梅芳老师大声喊着那个同学的名字说:“你太自私了吧,把你的糖块给安武林分点。”他很不情愿地捏出三块糖,塞到了我手里,而且还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⑧丁梅芳老师说:“安武林,好好看看吧,很有意思的。”
⑨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文学书,是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那个时候,在小村几乎没有人读书,或者说没有读书人。那些读书人都在外地工作。
⑩我好奇地打开了这本长篇小说,一下子,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像这本书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而我不由自主地被它吸引住了。海浪,白帆,子树,海鸥,沙滩,大海,还有那股海的威腥味儿……这是我从来都不知道的生活,我感觉我封闭的心灵和狭窄的视野一下子被打开了,一个新奇的世界向我展开了。
现在想来,这也许不算什么很好的书,但它使我产生的震撼却是任何一本书都比不了的。它培养了我读书的兴趣。从此,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读书。可以说,阅读让我埋下了想当作家的理想的种子。
所以,丁梅芳老师的名字像花朵一样,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散发着郁郁的芳香。
10.下面是某位同学针对第⑩段中“神奇的魔力”写的批注,选出批注的角度。
A.有启发的地方 B.对文段内容的理解 C.词语的意思
(1)“魔力”指使人爱好、沉迷的吸引力,这里指《海岛女民兵》使“我”沉迷。( )
(2)“神奇的魔力”在于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文学书,书中世界让“我”感到新奇,打开了“我”封闭的心灵和狭窄的视野。( )
(3)这份“神奇的魔力”既引发了“我”的读书兴趣,也影响着“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它告诉我们读书的意义,我们也能从中受到有益的启发。( )
11.文中所写的丁老师给“我们”送礼物的事情写出了她是一个_______的人。
12.画“ ”的句子运用了( )来描写丁老师。
A.神态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
13.你怎样理解短文结尾中“丁梅芳老师的名字像花朵一样,在我的人生岁月里散发着郁郁的芳香”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
14.第①段抓住了丁老师的眼睛、牙齿、头发等外貌特点描写人物,让人如见其人。请你描写一位同学或老师,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去写。(不要出现真实的班名和姓名哦)(7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童心
早晨,阳光下,一个孩子蹲在一棵小草前,凝视着草叶上的一颗露珠。
母亲走过来,看孩子在干什么。
“妈妈,这草叶上的露珠怎么会越来越小呢?”
“被阳光蒸发了。”
“最后,整个露珠都会蒸发掉吗?”
“孩子,会的。”
“多美的露珠啊!就这样消失了,多可惜啊。”
只见孩子伸出手掌,小心地盖在露珠的上方。
“孩子,你在做什么呢?”
“我在为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
“这样做是没用的,最后露珠都会消失的。”
孩子说了一句话,令母亲回味了许久:“妈妈,至少这样可以为露珠遮住一些阳光,让露珠多美丽一会儿。”
冬天,母亲和孩子堆雪人,眼睛、鼻子、嘴巴、耳朵,都有了。
孩子似乎还不满意,绕着雪人转起了圈儿。
母亲问:“还差点儿什么呢?”
孩子突然解开棉衣的纽扣。
母亲赶忙劝阻,说解开纽扣会冻着的。
孩子说:“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儿衣服也没穿,更会冻着。给雪人披上棉衣,它会暖和一些。”
说完,孩子把从身上脱下的棉衣,披在了雪人身上。
15.露珠变小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孩子“伸出手掌,小心地盖在露珠的上方”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绕着雪人转起了圈儿”说明孩子在_______________,后来他发现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这篇短文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 )描写和( )描写。
A.语言B.心理C.动作D.神态
18.通过孩子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
A.这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 B.这是一个很幼稚的孩子
C.这是一个傻得可爱的孩子 。 D.这是一个无聊至极的孩子
五、书面表达
19.表达与交流
抢椅子、跳长绳、打乒乓球……活动可以锻炼我们各方面的能力,可以让我们进入自由自在的快乐天地。请你写一写你参加过的活动,注意写清楚活动的过程和你当时的心情,不少于400字。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本题考查了学生进行词语分类的能力。
完成时要注意分析所给词语在内容、意义、结构、感彩等方面的特点,然后分类。
“芥菜”是指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开黄花,茎叶及块根可吃。种子味辛辣,研成细末,可调味。芥菜是中国著名的特产蔬菜。
2.D
【详解】
本题考查了对节日习俗的了解。
完成本题较简单,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及生活实践完成。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其习俗主要有:扫墓、踏青、放风筝等。而“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
3.C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赏析能力。
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使句子连贯。
A.分句间是条件关系,可以用“无论……还是……都……”相连,故正确。
B.毫无怨言:一点也不抱怨,心甘情愿。所以这个词写出了陀螺像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们”,故正确。
C.从“旋转、舞蹈”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陀螺的喜爱之情,而如果换成“转来转去”,就没有那么生动形象了。故C是错误的。
D.从“毫无怨言”一词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故正确。
4.C
【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的认读。
题目的要求是选择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注意审题。认真读准每一个词语的字音,注意声调、声母、韵母、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才能加深印象。
A项正确的读音是:撇嘴(piě)。“撇”[piě]1.平着扔出去:~砖头。~手榴弹。2.倾斜:他是八字脚,走起路来向外~。3.用撇嘴的动作表示轻视、不以为然或不高兴等:她嘴一~,什么也没说,走开了。4.汉字的笔画,向左斜下,形状是“丿”。5.用于像撇儿的东西:他留着两~儿胡子。[piē]1.弃置不顾;抛弃:~开。把老一套都~了。2.从液体表面上轻轻地舀:~油。~沫儿。
B项正确的读音是:豁出去(huō)。
5.A
【详解】
本题考查谚语俗语。
A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比喻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如同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不可根据某人的相貌就低估其未来。
B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意思:人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没有一个人全是优点,也没有人全是缺点。
C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意思: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D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比喻做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6. 寸有所长 时不再来 差之毫厘 病从口入 一言既出 比下有余
【详解】
考查八字词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短:不足,长:有余。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误用: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指病毒常常因饮食不注意而入侵,灾祸往往因说话不谨慎而引起。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常用在承诺之后,表示说话算数。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赶不上前面的,却超过了后面的。这是满足现状,不努力进取的人安慰自己的话。有时也用来劝人要知足。
7.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待周围的事物,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8. 无论 还是 不好。“横冲直撞”虽然也是写动作,但带有贬义,没有美感。“旋转、舞蹈”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尜儿在冰面上转动的形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扭摆着腰肢,尽情地跳舞
【详解】
1.本题考查对关联词的理解和运用。本句话的意思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冰尜儿都不会裂开,前后分句是条件关系,所以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无论……还是……”。
2.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用“旋转”、“舞蹈”两个词语用拟人的修辞让人感觉到一种动态的美感,而“横冲直撞”的意思是乱冲乱闯,含有贬义,所以不能把画线的部分改为“横冲直撞”。
3.本题考查对拟人句的掌握,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本题中柳树在风中摇摆可以用拟人的修辞写成“柳树在风中扭摆着腰肢翩翩起舞”。
9.在名胜古迹上写写画画是没有素质得行为,我们应该做一个有礼貌、有素质、讲文明的中国人。
【详解】
本题考查口语交际。
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图片内容作答,图片上是某景区的一张照片,这上面的有人在上面写字,如“徐氏到此一游”等,要求写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可从文明旅游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0. C B A
11.关爱学生
12.C
13.丁老师名字美,品格更是高尚,带“我”走进书的世界,影响了“我”的人生道路。
14.邱老师人长得不太漂亮,但很清秀。长长的深褐色披肩头发,大大的眼睛透出智慧。她是学校重点培养的年轻老师,经常在省级说课比赛中获奖。
10.
考查了词语的批注角度。
①先是解释了词语的表面意思,接着又谈了在文中的意思。所以是解释词语这个角度来谈的。
②老师给的书打开了“我” 封闭的心灵和狭窄的视野。所以是从有启发的地方这个角度谈的。
③这是对文章11段内容的理解,所以是从文段内容的理解这个角度来谈的。
11.
考查了对文中人物的理解。
从老师送礼物给我们可知他是一个关爱学生的人。
12.
考查了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句子中“伸、攥、捏”等词语是老师的动作,故选C。
13.
考查了对文章句子的理解。
可联系全文考虑,老师不仅是她的名字美,更重要的是她引领着我走进了书的世界,埋下了我想当作家的理想的种子,从这个角度谈即可。
14.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拓展延伸。
能符合题意,描写出老师或同学的外貌特点即可。
我的同学小语,梳着一条马尾辫,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
15. 被阳光蒸发了 给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
16. 寻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儿衣服也没穿
17. A C
18.A
15.
本题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母亲和孩子的对话“妈妈,这草叶上的露珠怎么会越来越小呢?被阳光蒸发了。”可知,露珠变小是因为被阳光蒸发了。
从“孩子,你在做什么呢?我在为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可知孩子“伸出手掌,小心地盖在露珠的上方”是为给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
16.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一找原话所谓“找原话”,就是要找到语文阅读理解上要求的关键字、词或句子所在段落,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字材料时有重点地圈下来,然后再来重点理解与分析。
从母子的对话“孩子似乎还不满意,绕着雪人转起了圈儿。母亲问:‘还差点儿什么呢?’”可知孩子在寻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从句子“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儿衣服也没穿,更会冻着。给雪人披上棉衣,它会暖和一些。”可知他发现的问题是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儿衣服也没穿。
17.
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从妈妈和孩子的对话中可知这篇短文描写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从“孩子突然解开棉衣的纽扣”和”孩子把从身上脱下的棉衣,披在了雪人身上”这两句中可知这篇短文描写人物时主要还运用了动作描写,选AC。
18.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根据人物个性特征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等各方面的描写,并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从”我在为露珠遮挡蒸发它的阳光”和”孩子说:“这么冷的天气,雪人一点儿衣服也没穿,更会冻着。给雪人披上棉衣,它会暖和一些”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孩子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孩子,而不是幼稚、傻得可爱、无聊至极的孩子,选A。
19.范文:
我爱玩的“成语”游戏
我玩过的很多游戏当中,最喜欢的游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玩“成语”游戏。
上周未晚上,吃过晚饭后,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聊天。妈妈提议:“不如,我们来玩‘成语’游戏吧?”“好!好!好!”我连声赞成。
在游戏开始之前,我们定下了游戏规则:谁输了,就在谁的鼻子上贴张小纸条。
游戏第一部分:成语接龙。
首先,由我开始先说:“一诺千金。”接着妈妈说:“今非昔比。”爸爸最后说:“比比皆是。”我:“事半功倍。”妈妈:“背道而驰。”爸爸:“姗姗来迟。”“错了,爸爸错了。”我急忙大声叫起来,“正确的应该是持之以恒。”爸爸笑着摸摸我的头说:“是的,我姑娘说得对,爸爸的确错了,该罚!”爸爸说完,立刻在自己的鼻子上贴了张小纸条。我看着爸爸那可爱又滑稽的样子,我得意地偷偷在心里笑个不停。
游戏第二部分:看图猜成语。
第一题:图画提示,一个颜料盘,一条蛇,一支小棍,两只脚。
我一看立刻就明白了,抢先说:“蛇年大吉”。妈妈笑了:“是‘画蛇添足’。”爸爸评判说:“这题妈妈对。”爸爸指着画解释道:“你看这上面有蛇,有画盘,有脚,意思很明白告诉我们是‘画蛇添足’。”我这时恍然大悟,我太着急太粗心了,忘记有脚了。
第二题:妈妈拿出一幅画捂住半张,画面只见一个人捂着自己的耳朵。
由于上题的失败,这次我小心翼翼地让爸爸先猜,爸爸思考片刻,做无奈状:“闭目塞听。”妈妈听了哈哈大笑,移开捂画的手,画面露出一个铃铛。我看着图画马上就想到了,“是掩耳盗铃’嘛。”这题我答对了,爸爸错了。
不知不觉,夜已经很深了,游戏结束了。我们三个互相指着对方哈哈大笑,每个人脸上都贴满了纸条。“成语”游戏,不仅让我积累了词汇量,而且还让我了解了许多成语故事。我和爸爸妈妈约定好下周未还要再玩。
【详解】
通过读题可知,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要求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游戏写一写。
在我们的课余生活中,一定经常玩游戏,想想你最感兴趣的游戏是什么,选择你印象深刻的去写。注意将游戏的过程写清楚,把印象最深刻的内容作为重点,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亲身经历的主要部分记叙下来,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既要写好群体活动,又要把个体代表写进去;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突出典型人物。写时要将这个游戏写具体生动,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注意要恰当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将文章写得生动、形象、有趣,让人爱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