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 2 祖父的园子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蚂蚱(zhà) 明晃(huǎng)晃
B.割(gē)掉 谷穗(hùi)
C.蚌(fèng)壳 毛嘟(dōu)嘟
D.倭(wěi)瓜花 拴(quán)着
2.“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 )
A.作者把园子里的生物当作人来写。
B.作者渴望得到自由。
C.作者是自由快乐的,她用自由而富有灵性的心感知周围的事物,才会如此无拘无束。
3.关于《祖父的园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B.《祖父的园子》的作者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
C.课文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
D.课文讲述了作者童年时代跟着祖父在菜园里种菜时顽皮淘气的趣事。
4.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耘田 桑叶 婴桃 拴住
B.秉性 幼稚 蜻蜓 蚯蚓
C.阴凉 沾污 华乔 锄头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句子意思不同的一句是( )
A.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 B.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C.它们飞得这么低,能看到遥远的家。 D.谁也不能否认,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二、填空题
6.反义词:新鲜( ) 存在( ) 承认( ) 存心( )
7.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1)( )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 )显得有点儿孤单。
(2)( )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远,我的心立刻( )飞回去了。
(3)这手绢上绣的( )是花,( )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
(4)( )热带是无所谓隆冬的,( )腊月天气,也毕竟凉飕飕的。
三、语言表达
8.按要求写句子。
1.我太小,拿不动锄头。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用合适的关联词语把这两句话连起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蜻蜓飞得那么快哪里会追得上?(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下面的文段说说其与《祖父的园子》有何相通之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并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槛(shèn);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líng)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máo),倘若用手指接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采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节选自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课内外比较阅读。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儿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儿又从墙头上飞走一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10.选文中写了哪些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选文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12.选文中事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概括。( )
A.任性 B.自由
C.明亮 D.美丽
13.从选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剥豆
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
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
“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
“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
“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
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
“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
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来回穿梭(suō)。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怜爱: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
“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
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的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凸出了,像隆起的土丘。
“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
“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
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4.文中划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答:①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②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16.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________。
18.文末加点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答:本文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B选项hùi—suì
C选项fèng— bàng dōu—dū
D选项wěi— wō quán—shuān
2.C
略
3.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注意平时要多朗读、背诵。
B项《祖父的园子》作者是萧红,林海音的作品有《城南旧事》《春风》等。
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代表作有《生死场》、《弃儿》、《马伯乐》、《呼兰河传》等。
所以,答案选B。
4.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经常也是易错字。
A 有误。“樱桃”指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故“婴桃”的“婴”应为“樱”。
B 正确。
C 有误。“华侨”指侨居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故“华乔”的“乔”应为“侨”。
故选:B。
5.C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A.相同。“它们飞得这么低,怎么能看到遥远的家呢?”意思: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B.相同。“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意思: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C.不相同。句子的意思是:它们飞得这么低,能看到遥远的家。
D.相同。“谁也不能否认,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三重否定表示否定的意思:它们飞得这么低,不能看到遥远的家。
6. 变质 消失 否认 无意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7. 因为 所以 不管 就 不仅 而且 虽然 但是
略
8. 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锄头,所以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 蜻蜓飞得那么快,不会追得上。 树绿了,就像换了新衣似的。蝉叫了,就像吹起小喇叭似的。蜻蜓飞来了,就像飞来一架飞机模型似的。
略
9.示例:文段与《祖父的园子》都描写了园子里的景物,都表达了对景物的喜爱和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语段的赏析和课文的理解掌握。先对两个文章进行内容的概括,再分析其相通之处,用自己的话写一写。
本题所给选段主要写百草园中植物、动物,描写了夏天带给作者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表达出作者对百草园的无限喜爱之情。
《祖父的园子》课文以轻快、优美的文笔详尽地展现了祖父园子的勃勃生机。园子里的所有生命都是那么无拘无束;展现了作者快乐、自由、幸福的童年生活。
10.花、鸟、虫子、倭瓜、黄瓜、玉米、蝴蝶。
11.拟人
12.B
13.园子里的一切都是充满生机的,都是自由、不受约束的。
略
14.我欣赏儿子的自信和大气
15. 恋怜爱儿子,欲增强儿子的自信心 让儿子知道竞争靠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16.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17.竞争中认真、自信,比赛后能够淡定面对结果。
18.不能。因为用“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理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19.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4.此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结合上下文,可知作者的“喜”是源自儿子的自信。
15.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俯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可以得到答案。
16.此题考查描写手法的掌握情况。通读全文,运用了动作描写(一天,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地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心理描写(“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 “在外面竞争是靠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语言描写(我问:“想比赛?”“对”。儿子眼动手剥,利索地回答。“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
17.此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儿子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在比赛前儿子的动作,语言描写突出了他的认真、自信;在比赛结果后,儿子确实淡定的接受。“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时的认真和执著。
18.此题应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解答。
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
优柔寡断:犹疑;不果断。优柔:犹豫不决。
“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周密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成母亲办理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符。
19.此题考查文本的理解能力。本文中心思想是妈妈培养孩子自信心,解答时我们可以从这一点出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