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一、选择题
1.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低等级的贵族使用了高规格的礼器或乐器,会被视为挑战等级秩序的“违礼”行为。这些规定
A.形成了禅让方式
B.稳定了社会秩序
C.实现了土地分封
D.扩大了国人利益
2.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A.商朝 B.夏朝
C.传说中的黄帝时期 D.原始社会末期
3.下列图片中的文物出土于河南的是
A.莲鹤方壶 B.青铜立人像 C.四羊方尊 D.毛公鼎
4.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下列反映了商朝时期高度发达的文明的是( )
A. B.
C.
D.
5.下列通过观察右图而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错误的是( )
(幸) 幸就是古代的手拷、脚拷
(执) 把手用“幸”拷起来
(劓) 用刀把鼻子割掉
A.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B.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C.商朝的甲骨文有象形、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D.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
6.下列四幅图片的主题是
A.书体的演变 B.文明的演进
C.书写材料的演变 D.厚重的中原文化
7.在商朝,青铜酒器的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重要标志之一。到了西周,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据此判断,此时青铜器的功能是
A.食器 B.酒器 C.礼器 D.兵器
8.中国古代有一种文字的刻写要经历钻孔、雷槽、灼烧、刻卜辞四个步骤。这种文字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9.下表是《考工记》所记载的青铜合金成分表。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成分0.8%。这大体与表中钟鼎合金的标准相符。这说明了( )
类别 原文 铜 锡
钟鼎之齐 六分其金而锡居一 85.71% 14.29%
A.司母戊鼎铸造以《考工记》为标准
B.当时的青铜合金铸造技术已登峰造极
C.历史记载必须有出土实物的印证
D.实物史料有效验证了文字史料的记载
10.下图是“牛”字已知最早的写法,其造字原理是用局部代表整体:只要描绘出特征最鲜明的牛角,不画全身也能看懂这是牛。该字属于( )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1.国家博物馆商代青铜器展的解说词中说道:商代青铜器铸造作坊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作坊中还存在较细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这反映出商代青铜器( )
A.制造技术高超,铸造工艺复杂 B.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
C.融合了中原和少数民族的铸造风格 D.体现出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12.相传河南安阳的农民从地下挖掘出刻有符号的龟甲、兽骨,当做“龙骨”卖给中药店。后来学者经过研究,这些“龙骨”上的符号是商朝的文字。这文字是( )
A.小篆 B.金文 C.甲骨文 D.隶书
13.十二生肖中的“狗”寓意温顺善良、忠诚吉祥。下列选项中,最有可能出现于商朝的字体是
A. B.
C. D.
14.张泽登录湖北省博物馆网站,开启以“荆楚文化”为主题的学习,他截图保存了省博物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的文物照片,并做了相关记录: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 )
A.见证了春秋时期就开始书同文,用小篆 B.认识了成语“卧薪尝胆”中的历史人物越王勾践
C.提供了研究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的实物史料 D.凸显楚国铸造青铜器的实力冠盖诸侯
15.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下列关于这一时期史实说法正确
A.商代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B.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C.约公元前1600年,盘庚建立商朝
D.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西周
二、综合题
16.观看下面两幅图片并阅读相关文字介绍,回答问题
图一 司母戊鼎 图二 散氏盘
图一:司母戊鼎,有学者认为应称后母戊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制。鼎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48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线条清晰。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图二: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年间出土于陕西凤翔(今宝鸡市凤翔县)。盘高20.6公分,腹深9.8公分,口径54.6公分,底径41.4公分。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间以兽首三,圈足饰兽面纹。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
(1)两幅图片属于史料类别的哪一种?
A.第一手材料 B.第二手材料
(2)上述材料共同反映了哪方面的成就?
(3)根据以上图片及文字介绍,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信息点二: 信息点三:
17.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而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一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续使用了一段时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1)写出材料一图一、图二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二青铜器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商周时期青铜器在铸造技术上采用了什么方法?
(2)根据材料二指出甲骨文的书写材料。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及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制定出整套青铜礼器,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以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因此西周时期,举行仪式所用的舞队和鼎的数量都有严格规定,这些规定稳定了社会秩序。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A
【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图片文物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出土于黄河流域的河南安阳,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体现了庄严凝重的风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A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BCD项不符,排除。故此题选择A。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先秦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3.A
【详解】
出土于河南新郑的莲鹤方壶是东周时期青铜礼器的代表器物,A符合题意;青铜立人像出土于我国成都平原,B排除;四羊方尊出土于湖南,C排除;毛公鼎出土于陕西,D排除。故选择A。
4.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和西周是我国青铜技术走向鼎盛的时期,被称为“青铜时代”,四羊方尊是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也是反映了商朝时期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A项正确;五铢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铜制通货。钱上有“五铢”二篆字,故名,出现于汉朝,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纸本地图出现于汉朝,与商朝无关,排除C项;云冈石窟属于南北朝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
根据图片解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朝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商朝的甲骨文有象形、会意等多种造字方法; 商朝为巩固统治制定酷刑。可是从解读出的商朝的历史信息中,不包含“商朝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A项错误,符合设问,选A项;BCD项属于从解读能看出的商朝历史信息,但是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点睛】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文字载体上,从甲骨到青铜到简帛到纸,载体越来越轻便易于推广,C项正确;甲骨、青铜、简帛、纸,这体现的是书写材料的变化,不是书体的演变,排除A项;文字、载体,是文明、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不是全部,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7.C
【详解】
根据材料“到了西周,主要以青铜器鼎、簋的数量区分贵族等级”可知,材料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能是礼器,C项正确;ABD项都是青铜器的功能,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8.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的文字,被成为甲骨文。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其要经历钻孔、雷槽、灼烧、刻卜辞四个步骤才能刻写出来,A正确;金文主要刻在青铜器上,不要灼烧,排除B;CD项不要用到刻写,排除。
9.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考工记》所记载、司母戊鼎的合金成分表中钟鼎合金的标准相符”可知,实物的成分和文献记载相符,技术成熟并载入中典籍,体现了青铜合金铸造技术已登峰造极,B项正确;司母戊鼎铸造以《考工记》记载以实物记载为依据,排除A项;历史记载必须有出土实物的印证,这种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是为了说明青铜合金铸造技术的高超,不是为了让实物史料有效验证文字史料的记载,排除D项。故选B项。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国已知最早的体系比较完整的古文字,材料中的牛字就体现了这一点,A项正确;小篆、 隶书、 楷书均在甲骨文之后并受甲骨文的影响,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1.A
【详解】
根据材料“商代青铜器铸造作坊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可知商代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可知商代青铜器工艺复杂,技术水平较高,A项正确;商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军事战争,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对青铜器的铸造风格进行解释,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和使用情况进行解释,无法判断是否体现森严的等级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详解】
这些可在龟甲、兽骨上的符号是商朝的甲骨文,C项正确;小篆是秦朝全国通用文字,金文是商周时期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秦朝出现隶书,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3.D
【详解】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商朝时,我国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D符合题意;隶书起源于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金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名称,指的是铸造在殷商与周朝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故B不符合题意;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剑身中脊起棱,饰黑色菱形花纹。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绿松石”表明此文物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提供了研究春秋时期青铜铸造工艺和文字的实物史料。越王勾践剑,这是第一手资料,有助于对越国历史的研究,C项正确;开始书同文,用小篆的是秦朝,越国是鸟篆,排除A项;题干没有介绍勾践,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楚国铸造青铜器的实力与其他诸侯相比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灿烂时期,其中,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A项正确;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排除B项;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掉夏朝,建立商朝,排除B项;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1)A
(2)反映了中国商周时期高超工艺水平这一方面。
(3)青铜器名称;出土地点;制作朝代
【详解】
(1)第一手资料是包括原始文件、照片、日记、文物古迹等;第二手资料主要是后人写的历史著作等。依据两幅图片及其相关文字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属于第一手资料,故选A项。
(2)依据图片及其相关的文字介绍,“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青铜盘原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盘在镌铸契约长铭后,已然成为家国宗邦的重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和散氏盘都反映了中国商周时期高超的工艺水平。
(3)依据与图片有关的文字介绍,由此可以得出的信息有:青铜器名称;出土地点;制作朝代;青铜器规格;青铜器纹饰;铸造工艺等,任选三点即可。
17.(1)名称:图一:四羊方尊;图二:司母戊鼎。地位: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方法:“泥范铸造法”。
(2)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地位: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3)认识:古代人民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
【详解】
(1)名称:根据图示,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为四羊方尊,商代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图二为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吗,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方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经过制模、雕刻纹饰、加工修整等工艺制成。
(2)书写材料:根据材料中的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地位:根据材料中的“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出其地位为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在文字发展史上承上启下,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从中国古人的智慧、文明的作用等角度去谈认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