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思维发展与提升: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和特点,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欣赏烛之武高超的劝说艺术。
难点: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精神。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法,情景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南朝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说过“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战国时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外交家,他们凭借自身的“三寸之舌”帮助诸侯国化解危机,从他国获取利益最大化。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联合六国,以抗强秦,张仪助力秦国,凭借其巧舌之辩,瓦解六国合纵,助秦东出。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烛之武退秦师》,一起来感受一下另一位杰出的外交人士——烛之武的说理艺术。
一、知人论世
1.题解
交代了哪些信息:
1、人物:烛之武
2、对象:秦师
3、“退”,动词使动用法,使......退却/退兵
2、作品介绍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国别体按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3、写作背景
本文所叙内容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当时正值春秋初期,周王室日渐衰微,已趋于名存实亡。各诸侯国纷纷扩张势力,角逐霸主地位。文中提到的晋侯即晋文公重耳,秦伯即秦穆公任好,他们两人先后跻身于春秋五霸之中。当时晋国势力强于秦,秦与晋结为姻亲关系,双方为了暂时的共同利益,采取联合行动。楚国当时也有争霸中原的雄心,郑国是晋、秦、楚三国必争之地,为了遏制楚势力向北扩展,秦晋联合出兵攻郑。
二、初读感知
(一)预习检查
1、老师示范朗读一遍,提醒学生注音
2、明确字音。
氾(fán)南 佚(yì)之狐 夜缒(zhuì)而出 共(gōng)其乏困
为(wéi)晋军赐 若不阙(quē)秦 杞(qí)子 逢(páng)孙 不知(zhì)
3、学生齐读一遍
三、文本探究
1、字词解释,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课文做口头翻译,教师将字词句,疏通文意)
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不专心,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派遣)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在夜晚)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自言冒昧的谦辞)以烦执事。越国以鄙(把……当作边邑)远(远地,指郑国),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者)之往来,共(同“供”,供给)其乏困(缺少的资粮),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在早上)济(渡河)而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满足)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延伸、扩张)其西封,若不阙(侵损、削减)秦,将焉(从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祈请)君图(考虑)之。”秦伯说(同“悦”,愉快、高兴),与郑人盟(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那人,指秦穆公)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同盟),不知(同“智”,明智);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语气助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也。”亦去(离开)之。
2、赏析文本,解读内容
(1)、“退”字是整个文章的线索,串联起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人。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一个字进行概括。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退秦师——荐退
郑伯请求烛之武劝退秦师——求退
烛之武善用智谋劝退秦师——智退
晋侯分析局势侯被迫退兵——逼退
(2)、秦国与晋国为什么联合围攻郑国?
秦晋两国历史上互通婚姻,关系密切。两国都想要向外扩张,争夺霸权,晋国出兵郑国,秦国自然参与其中。
(3)、根据课文内容,请分析烛之武为何选择劝谏秦军而非晋军?
由第一段晋国“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可知,秦国与郑国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因此烛之武劝退秦军的可能性更大。
(4)、“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秩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揣摩其话语中“危”“必”两字传达出的语气和心情,从中可看出烛之武具有何种才能?
危:急切;紧张、担忧。
必:坚定;自信、果断。
烛之武的形象:国家存亡之际,供之狐胸有成竹地向国君举荐烛之武,认为如果派烛之武面见秦君,秦军必定撤退。态度坚决,语气果断。烛之武虽未正式出场,但从秩之狐坚定的言语中已经侧面烘托出烛之武有杰出的外交才能,“必”字表明只有烛之武能拯救国家的危难,凸显其重要性。
(5)面对郑伯的请求,烛之武先辞后许,这是否有损烛之武的英雄形象?
烛之武年轻时未受重用,才能不得发挥。他的牢骚和委屈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郑伯诚恳认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烛之武放下过去,扛起责任,出使秦军。这更凸显出烛之武在国家危难时不计个人得失,深明大义,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义勇精神和爱国情怀。
(6)前人曾说“独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请细读文本,划分层次。填写下面表格,梳理烛之武的说理思路,赏析其说理技巧。思考烛之武的这番话究竟“高明”在何处?
说理内容 说理思路 说理技巧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现实:郑国脱困无望,秦攻郑有害,舍郑有益 以退为进,消除戒备
越国敝远,亡郑陪邻 阐明利害,动摇秦军
舍郑无害,共其乏困 替秦着想,拉拢利诱
秦为晋赐,背信弃义 历史:晋过河拆桥 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阙秦利晋,唯君图之 未来:晋贪得无厌,恐将阙秦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综合上述图表,思考烛之武劝秦的话高明在何处?
善于揣摩心理,以“利”巧攻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以“害”巧析形势
善于利用矛盾,以“史”巧施离间
言辞委婉透彻,柔中带刚,思路清晰缜密
四、明晰主旨
本文记叙了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表现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
五、字词总结
1、此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既东封郑 若不阙秦 阙秦以利晋 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2、重点词语
①厌: ②犹: ③缒: ④敢: ⑤尝: ⑥封: ⑦阙: ⑧与: ⑨因: ①陪: 满足 尚且 用绳子栓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自言冒昧的谦辞 曾经。赐:恩惠 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侵损,削减 结交,同盟 依靠 增加
3、古今异义
①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秦穆公),表示恭敬
今义:旧时俗称仪仗;管家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③行李之往来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④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资粮
今义:疲倦,没有精神
⑤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指秦穆公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夫晋,何厌之有 (4)秦伯说,与郑人盟 (5)失其所与,不知 已,通 “矣” 了。 共,通 “供”,供给、供应。 厌,通 “餍”,满足。 说,通“悦”,高兴。 知,通 “智”,明智,聪明。
五、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