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
1.但使龙城飞将在 ( )
A.韩信 B.李广 C.班超
2.不教胡马度阴山( )
A.令,使 B.把知识或技能传给人 C.教育
3.生当作人杰 ( )
A.德高望重的人 B.为国牺牲的人 C.人中的豪杰
4.欲饮琵琶马上催( )
A.欲望 B.想要,希望 C.需要
5.给带点的字选取恰当的解释。( )
光耀门楣
A.景物。 B.荣誉。 C.使显赫。
6.不教胡马度阴山( )
A.令,使 B.教导;教育 C.传授;教课
7.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是( )
A.他看到外国人的横行霸道,想惩治坏人。
B.他听了伯父的话,明白了为国读书的重要性。
C.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屈辱。
D.他想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8.阅读《出塞》,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明月、关塞起笔,看似写景,都写出了自秦汉以来万里戍边、代代依然的历史事实。
B.三、四句点明主旨,希望李广那样英勇善战、体恤士卒的将军戍守边疆,讥讽朝廷用人不当。
C.王昌龄长于七言绝句,所作篇篇俱佳,有“七绝圣手”之称。
D.王昌龄诗作的主要特色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抒情言志,对边塞戍卒寄予极大的同情。
二、填空题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秦时明月汉时关,____________。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这首诗是《_________》,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___,诗中“但使”的意思是___________“飞将”是指______________。
2.学了本单元,我知道周总理从小就立下了“___________”的远大志向;梅兰芳是闻名世界的_________,他_______________,坚决不给侵略者演戏;“延安精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
10.请正确填写同音字组词
xī: 清( ) 可( ) ( )望 小( ) 东( )
zhēnɡ: 风( ) ( )眼 长( ) 斗( ) ( )扎
三、语言表达
11.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变换句式,使语气变得更强烈)
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连声赞叹。(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
3.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我该登台演出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
4.班级要举行庆元旦文艺会演活动,平时不善言辞的小明主动报名参加,你有点儿不相信地说:“________”(根据语境,写出你要说的话)
12.照样子,根据情境写句子。
例: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在卫生间洗完手以后,同桌经常不把水龙头拧紧,还说浪费几滴水没关系,我要提醒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
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为家父而读书。”
“为明理而读书。”
“为光耀门楣而读书。”有人干脆这样回答。
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ニ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3.画“ ”的句子中,“有位同学”指________(谁),他在思考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他最终给出的答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含义。
“中华之崛起” ___________。 “有志者当效此生”____________。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以上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判断下列句子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从“清晰而坚定”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是经过认真而充分的思考才做出的回答。 ( )
B.同学们读书的目的,无论“为家父”“为明理”还是“为光耀门楣”,其实都是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 ( )
C.“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是因为不相信“中华不振”的状况能改变。 ( )
D.“他睁大眼睛”这是对魏校长的神态描写。 ( )
课外阅读。
“扫一室”与“扫天下”
东汉的时候,有个青年叫陈蕃,他虽喜好读书,但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
有一天,一位叫薛勤的人来看望陈蕃的父亲,正巧他父亲外出,只有陈蕃在家。
陈蕃见来了客人,就从自己的书房里出来接待,告诉客人父亲暂不在家。没料到薛勤一边与他寒暄,一边就随意地走进了陈蕃的书房。
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屋子里乱七八糟,桌子上书呀,杂物呀什么都有,上面满是灰尘;地上到处是垃圾,墙壁上有不少蜘蛛网。屋里不仅肮脏,连空气也显得污浊。薛勤看了后,不禁皱起了眉头。他对陈蕃说:“年轻人,怎么弄得这么乱呀?为什么不把屋子打扫干净呢?”
没想到陈蕃却满不在乎地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干的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业,要扫除的是天下一切不平之事,哪里会花心思去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呢?”他说得理直气壮,很有些得意的神气。
听着陈蕃这样的回答,薛勤心里暗想: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于是他盯着陈蕃,反问道:“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薛勤走后,陈蕃沉思起来,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
17.在文中找出具有下列意思的词语。
(1)一点都不在意,不以为然。( )
(2)形容气势雄伟,不同凡响。( )
18.“扫一室”的意思是( )
A.打扫一个房间,指小事情。 B.打扫所有的房间。
19.“扫天下”的意思是( )
A.打扫天下的房间。 B.打扫天下的马路。
C.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指大事情。
五、书面表达
20.习作。
同学们,我们一天天长大,懂得了努力学习、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珍惜友谊、保护环境…请你以“我懂得了 ”为题,写一写你成长过程中的某些经历和感悟!
注意叙事要完整,写出真情实感!要求400字左右,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2.A
3.C
4.B
1.
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古诗加点字的理解与辨析。
需要平时生活中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并且多积累,多总结。
“但使龙城飞将在”出自王昌龄《出塞》翻译: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飞将:李广。
2.
“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出塞》翻译: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教:令,使。
3.
“生当作人杰 ”出自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翻译:生时应当做人中豪杰。人杰:人中的豪杰。
4.
“欲饮琵琶马上催”出自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翻译: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欲:想要,希望。
5.C
【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字词意思。
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意思。
光耀门楣: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光:使显赫。
6.A
【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该句出自唐代王昌龄的《出塞》,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不教:不叫,不让。教,让,令,使。
故选A。
7.C
【详解】
考查了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对重点语句的理解等,这就要求我们上课积极动脑,认真听讲,主动质疑,把课文学懂,学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而无处说理,体会到了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所以说少年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是他体会到“中华不振“给祖国和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屈辱。
8.D
【详解】
本题考查古诗的理解。
错误的选项是D,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扩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9.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王昌龄 只要 李广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京剧表演艺术家 蓄须明志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详解】
1.本题考查诗词歌赋默写、作家作品、字词解释。
唐代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只要龙城的飞将李广如今还在,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
但使:只要。
龙城飞将:《汉书·卫青霍去病传》载,元光六年(前129年),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至笼城,斩首虏数百。笼城,颜师古注曰:“笼”与“龙”同。龙城飞将指的是卫青奇袭龙城的事情。其中,有人认为龙城飞将中飞将指的是汉飞将军李广,龙城是唐代的卢龙城(卢龙城就是汉代的李广练兵之地,在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一带,为汉代右北平郡所在地),纵观李广一生主要的时间都在抗击匈奴,防止匈奴掠边。这里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2.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梅兰芳蓄须》梅先生唱戏时,总是把胡须剃掉,但是在祖国受到侵略的几年里,梅先生却蓄起了胡须,宁愿卖房子,装病发高烧,也绝不给侵略者唱戏。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祁念曾创作的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主要内容是对延安、枣园、南泥湾等具体事物的歌颂,间接讴歌了延安精神,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强调了在新时期继承和放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 ,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种革命精神。因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故名。主要内容包括: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本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延安孕育的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
10. 晰 惜 希 溪 西 筝 睁 征 争 挣
【详解】
本题考查看拼音写同音字。
要认真拼读给出的字音,明确要写的词语,写完后结合词组再次检查拼写是否有误。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注意“溪”的写法。
同音字音同,形、意不同,组词不同。解答时要依据字义注意比较。从结构、字义两方面加以区别,然后再填空。
11. 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话语博得了赞叹。 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他该登台演出了。 你真的能登台表演吗?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读句子的改写。学生要仔细审题,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改写。注意改写句子不可将句子意思改变。题目所给的句子是陈述句,要求学生变换句式,使语气变得更加强烈。要想使句子语气更强烈,一般可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或感叹句。
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需要加上疑问词“难道”“怎么”等,加上语气词“吗”“呢”等;句号变为问号;有否定词则删掉否定词,没有否定词则需要加上否定词。本句则可改为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陈述句改为感叹句,要在句中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一类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等,将句号换成感叹号。本句则可改为这是在外国人的底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啊!
因此本题可以改为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或者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啊!
2.本题考查学生缩写句子。缩句时,需要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即主谓宾。需要删掉修饰词语,“地”字前面的词语;去掉形容词语,“的”字前面的词语;去掉补充说明词语,“得”字后面的词语;去掉状语,如时间、地点等状语;去掉数量词语,保留中心词语;保留“了”“着”“过”。
本句需要删去“周恩来铿锵有力的”“魏校长的连声”,其中的主语是“话语”,谓语动词是“博得”,宾语是“赞叹”,缩写句子需要保留“了”,所以缩完后的句子是话语博得了赞叹。
3.本题考查学生直述句与转述句的转换。直述句变转述句时,标点符号冒号要变为逗号,上引号和下引号要删掉;人称“我”变为“他或她”,“你”指谁就变成谁;语气要变为陈述语气。
本题需要将“我”改为“他”,最后的感叹号变为句号,冒号变为逗号,上下引号删去。梅兰芳高兴地向大家宣布,胜利了,他该登台演出了。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补充,需要学生联系句子语境作答。
平时不善言辞的小明主动报名了元旦文艺会演,你有点儿不相信,根据“有点儿不相信”可知,后面的语气是狐疑的,有疑问,可说你真的能登台表演吗?或者说你确定你真的能登台表演吗?本题答案不唯一,表示疑问语气,表达合理即可。
12.人人都像你这样,难道浪费的还是几滴水吗?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外国人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例句运用反问的手法,结合情境,也需要运用反问的手法进行仿写。
示例: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想,生活上岂不是人人都不节约水资源了吗?
13. 周恩来 为什么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4. 兴起 效仿
15.修身课上,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回答让魏校长震撼和赞赏。
16. √ × × √
13.
此题考查句子的理解能力,通过句子“那位同学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看出“有位同学”是周恩来,他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句子“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可以看出问题是: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14.
此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前后文去理解词语。崛起:兴起。效:效仿。
15.
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找出文段的地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即可。即:选文主要写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愿,得到魏校长的赞扬。学生回答正确即可。
16.
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能力。B:“为家父”“为光耀门楣”是为了自身和家庭利益,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需要。判断错误。C: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由此可以看出C描述错误。
17. 满不在乎 轰轰烈烈
18.A
19.C
17.
考查了词语理解。结合内容及句子理解。①满不在乎:一点都不在意,不以为然。②轰轰烈烈:形容气势雄伟,不同凡响。
18.
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该文通过薜勤对胸有大志却藐视打扫屋子的陈蕃的批评,明示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可知,“扫一室”的意思是打扫一个房间,指小事情。故选A。
19.
考查了内容的理解。该文通过薜勤对胸有大志却藐视打扫屋子的陈蕃的批评,明示心存大志,必须从小事做起,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可知,“扫天下”的意思是扫除天下一切不平之事,指大事情。故选C。
20.范文:
我懂得了珍惜时间
“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送进坟墓。”我读着这句名言,是呀时间就是生命呀!
就像伟大的思想家鲁迅,鲁迅习惯以各种形式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在鲁迅的卧室里墙上挂着勉励自己珍惜时间的对联及最崇敬的人。鲁迅曾说:”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莎士比亚也曾说过:“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抛弃他。”
时间对于学者来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学者只有珍惜时间才能创造自己的价值,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开拓新的知识天地。科技才能进一步发展,为祖国腾飞奉献自己的才华。反之,不珍惜时间,碌碌无为的过日子,明日复明日,不但毁了自己的前程,还给国家带来经济上的损失。
时间对于军事学家来讲,珍惜时间就是胜利。红军要飞渡金沙江,夜以继日地行军,其目的就是争取时间,夺取胜利。可见珍惜时间是多么重要,这关系着祖国的生死存亡。
略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