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朱元璋自己也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出现这种现象,最有可能是因为( )
A.设立军机处 B.大兴文字狱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废除丞相制度
2.如图是某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史时制作的一段政权更迭的年代标尺,其中④处建立的是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明朝
3.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① 创立:用考试来选拔人才,设置进士科
唐 发展:增加考试科目,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宋 完善: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清 衰落:②
A.①西汉②兴办太学 B.①西晋②依门第推荐
C.①隋②八股取士 D.①元②大兴文字狱
4.某人是大明子民,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请你从以下对他一生中的四个剪影中选出不可能是事实的一项
A.清早起来埋头苦读八股文
B.曾三次参加科举考试
C.中年时被授予左丞相一职
D.他的儿子被锦衣卫捉去拷问
5.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到:“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改革措施是
A.设立军机处 B.废丞相
C.创立科举制 D.重武轻文
6.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他这样做目的是
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军事
7.有人统计,(洪武十七年)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160件,处理政事339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朱元璋
A.推行分封 B.设立行省 C.建立郡县 D.废除丞相
8.“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哀哉可怜!”这说明元朝灭亡的原因是( )
①政治腐败 ②农民起义 ③外族入侵 ④宦官专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9.明朝提倡尊孔崇儒,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答卷的文体格式, 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明朝这一制度称作
A.三省六部制 B.九品中正制 C.重文轻武 D.八股取士
10.朱元璋设立某机构“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如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收集了大量的日军军情。该机构最可能是
A.御史大夫 B.御史台 C.锦衣卫 D.东厂
11.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实行八股取士
3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重文轻武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军机处
12.按元制,“诸大小机务必由中书,惟枢密院、御史台、徽政、宜政诸院许自言其职,其余不由中书而辄上闻,既上闻而又不由中书径下所司行之者,以违制论。”明朝为了避免元朝中书省独大的弊端采取的措施是
A.废丞相和中书省
B.设立“锦衣卫”
C.设五军都督府
D.废行中书省
13.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历代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权想尽了办法,实施了各种手段,变革了很多体制。下图是某朝代政府框架改制图。对比分析判断该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4.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上,数量较以往明显减少,频率明显降低。新创的自谦词如“藐孤”,语境发生明显变化,不再是面对大臣,而是面对祖先或继承皇位时的用语。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B.血缘宗亲观念形成
C.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 D.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15.明初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有( )
①设立锦衣卫 ②设立军机处 ③实行文化专制 ④废除丞相制度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二、综合题
16.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多有建树,成就辉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内部叛乱不断、外部战争不止,大量没落贵族知识分子流落民间,面对黑暗的社会现实,他们纷纷对周王朝“敬天保民”的意识形态提出了质疑,提出各自的学术主张,意识形态领域的“大一统”遭到破坏,学术出现多元化的趋势。
——刘东祥《简读齐文化》
材料三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太宗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据材料一写出图一文物上符号是何种文字?图二是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鼎,写出它的名称。
(2)材料二所说 “学术出现多元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现象产生的影响。
(3)材料三中太宗皇帝赚得英雄尽白头的“长策”指什么制度?它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此制度在明朝有什么新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4)据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
17.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在宰相之下有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材料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摘自《中国历史》
材料五:明初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指出材料一、二分别所指示的制度名称。并指出材料二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机构。
(2)材料三的“太祖”指谁?他采取什么办法防止宰相权力过大?他消除地方割据经济基础的措施是什么?
(3)材料四的“皇帝”是指哪个历史人物?废丞相的目的是什么?
(4)由材料三和五可见,两朝对待地方都有什么共同点?
(5)以上材料可以看出皇权的变化趋势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朱元璋处理的政事增多是因为废除了丞相制,明太祖即位后,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主权力,在中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D项正确;AB项是清朝时期,排除;设厂卫特务机构与处理批阅奏章多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D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年代标尺及所学可知,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D项正确;581年,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排除A项;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排除B项;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是隋文帝,设置进士科的是隋炀帝,且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正式确立。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所以①②处应填隋、八股取士,C项正确;科举制创立是在隋朝,西汉和西晋均在隋朝之前,且,兴办太学在西汉,依门第推荐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A、B项;元朝是科举制已创立,且元朝宋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大兴文字狱属于文化专制,与科举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他出生的那年明成祖迁都北京,由此可判断他出生于1421年。明朝实行“八股取士”,故A、B两项可能是事实;明太祖在位时设置锦衣卫,以加强皇权,D项是可能的;明太祖时已废除丞相,C项不可能是事实。故选C.
5.B
【详解】
朱元璋为了加强自己的君主权力采取的措施有设三司、废丞相、设锦衣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B项正确;清朝时期设立军机处,排除A项;隋朝时期创立科举制度,排除C项;宋朝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6.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是为了减少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强化皇权,B项正确;明太祖是为了强化皇权,而非控制军队、钳制思想和改革军事,排除ACD项。故选B项。
7.D
【详解】
根据“朱元璋在八天时间内,揽阅奏折1160件,处理政事339件”可得出,朱元璋废除了丞相,无人分担政务,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D项正确;AC项都与地方有关,不符合材料主旨,也不是明代建立的,排除AC项;B项是元代建立的,排除B项。故选D项。
8.A
【详解】
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更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1年, 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材料“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反映了政治腐败,材料“惹红巾万千”反映了农民起义,故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无关外族入侵和宦官专权,排除③④。故选①②组合,排除BCD,A项符合题意。故选A项。
9.D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严格规定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明朝科举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其中后四个部分为主体,每部分要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因此称为“八股文”,明朝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唐朝中央行政官制,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B项;重文轻武是宋代统治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0.C
【详解】
根据材料“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有参与收集军情、策反敌将的工作”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明朝锦衣卫作为黄帝侍卫的军事机构,主要职能为“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因此材料体现的是锦衣卫,C项正确;御史大夫是秦朝时期建立的中央监察体制,不符合题意,A项错误;御史台是秦朝时期地方监察体制,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东厂是明朝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构和秘密警察机关,只对皇帝负责,不经司法机关批准,可随意监督缉拿臣民,但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锦衣卫,而不是东厂,D项错误。
11.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废丞相,权分六部,实行八股取士,设厂卫特务机构皇权空前强化,C项正确;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清朝设军机处,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2.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为了避免元朝中书省独大的弊端,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是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故A符合题意。题干是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加强皇权,而设立“锦衣卫”不是官制改革,而是设立特务机构;设五军都督府是军事措施;废行中书省是地方行政机构的变革,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
题干是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加强皇权。
13.C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政府框架改制图”,由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没有“丞相”,可知于明朝相关,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4.A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明代君主在自谦词的使用量上减少,并且不再拘泥于语境的限制,反映了皇权地位的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血缘宗亲观念是指宗法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君主自谦词的使用,不能体现出统治集团内矛盾尖锐,排除C项;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是西汉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元璋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朱元璋废丞相权分六部。为了监察百官,设立了锦衣卫,D项正确;军机处是雍正帝设立的;文化专制不属于政治角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6.(1)甲骨文 司母戊鼎
(2)百家争鸣
影响:促进了学术和思想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3)科举制;进士科的设立;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题意即可)
(1)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反映的是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图二反映的是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
(2)
材料二所说 “学术出现多元化”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
据材料三“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策”是指科举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明朝时期在科举方面实行八股取士,禁锢了思想,不利于社会进步。
(4)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7.(1)制度名称: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机构:御史台。
(2)太祖:宋太祖(或赵匡胤)。办法: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措施:设立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3)人物:明太祖(或朱元璋)。目的:加强君权。
(4)分散地方权力。
(5)皇权不断强化(或皇权高度膨胀)。
【详解】
(1)制度名称:根据材料一中“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等信息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根据材料二中“中书省直辖地”“行中书省”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行省制度。机构:根据材料二示意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的监察机构是御史台。
(2)太祖:根据材料三“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设置通判”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北宋加强君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由此可知,材料中的“太祖”指的是宋太祖(或赵匡胤)。办法:根据材料三“在宰相之下有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并结合所学可知,分化事权,削弱相权。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太祖设立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3)人物:根据材料四“在中央,废除丞相”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目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废除丞相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
(4)根据材料三“在地方,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及材料五“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可知,宋朝和明朝都注重分散地方权力。
(5)材料反映了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分化事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等史实,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措施反映出古代中国的皇权不断强化、高度膨胀的趋势。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