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2.2 汽化和液化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缺电地方的人们发明了一种陶制的罐中罐“冰箱”,内外罐之间填有沙子,如图。盛夏季节里,有利于给“冰箱”中食物降温的做法是( )
A.换用铁质材料制作内外罐 B.经常给两罐间的沙子浇水
C.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内 D.把“冰箱”放在湿热环境中
2.在炎热夏季无风的环境中,剥出冰棒后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会冒“白气”,如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白气”是水蒸气
B.“白气”的形成属于汽化现象
C.“白气”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
D.“白气”的形成过程需要吸热
3.图甲是“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装置,图乙是描绘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
B.沸腾过程中,水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增加热量散失
D.水的沸点是99℃,此时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4.室温恒定不变的情况下,有两支示数相同、规格相同且完好无损的温度计甲、乙,温度计甲保持表面干燥,将温度计乙的玻璃泡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湿润棉花的温度与室温相同),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甲、乙的示数会一直相同
B.包裹温度计乙的湿润棉花中的水蒸发降温致冷,需要放热
C.温度计乙的示数会减小,原因是棉花中的水蒸发,需要吸热
D.如果用扇子扇温度计甲,只要有风,没有液体蒸发,它的示数也会下降
5.江都地区入冬后,我们常将教室门窗紧闭。早晨我们常看到窗户上“模糊一片”,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模糊一片”是液态小水珠
B.“模糊一片”与口中呼出“白气”形成原因相同
C.“模糊一片”通常在窗户外侧
D.通常教室北侧窗户上“模糊一片”现象更为明显
6.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新鲜的葡萄封装在保鲜袋中 B.将苹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
C.将茄子切成长条后摊在阳光下 D.将盛有料酒的玻璃瓶拧紧盖子
7.善于观察的小明发现,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自己家的小汽车的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于水雾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夏天、冬天都在内表面 B.夏天、冬天都在外表面
C.夏天在外表面,冬天在内表面 D.夏天在内表面,冬天在外表面
8.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 如图所示,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会看到( )
A.A、B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 B.A、B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
C.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D.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
9.下列物理现象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
A.吹电扇感觉凉快是因为电风扇吹出的风能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
B.手背上擦酒精时感到凉,是因为酒精升华吸热
C.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放热
D.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10.小龙帮妈妈做饭时,联想到了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B.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C.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D.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杯子的外壁会有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11.电影《长津湖》再现了1950年爆发的长津湖战役。整部电影都是在户外拍摄的,影片中我们看到志愿军战士呼出的“白气”是( )
A.水蒸气 B.小冰晶 C.液化形成的 D.汽化形成的
12.冬天,戴眼镜的同学会发现眼镜的镜片上有时会形成“小水珠”,如图所示。关于“小水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小水珠”与湖面上“白气”的形成原理相同
B.常出现在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
C.常出现在从温暖的室内进入寒冷的室外时
D.夏天,也可能出现在走出空调房到室外时
13.下列措施中,能够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给湿头发吹热风 B.将地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14.夏天在地面上洒水会感到凉快,是利用水( )
A.液化吸热 B.蒸发吸热 C.液化放热 D.蒸发放热
15.下面四个有关生活实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窗上会产生冰花,是凝固现象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不久会变干,是沸腾现象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很快不见了,是升华现象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水珠,是液化现象
二、填空题
16.春节将至,各地、各部门加强疫情防控工作力度,确保老百姓过一个“平安、健康、温暖、祥和”的幸福春节。“疫情防控,从身边做起”,小区志愿者在喷洒消毒酒精消毒时发现喷洒在手上的酒精很快变干,此时酒精发生了_____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此现象过程中______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17.夏天人们常用喷雾杀虫剂灭蚊,当用力按下按钮时,喷嘴即会喷出药剂,根据日常经验,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罐装时是通过________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储存在金属罐中的。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________(选填“冷”或“热”)。
18.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使用的材料是氯乙烷,使用时,对准人的伤口处喷射,液态的氯乙烷在皮肤表面迅速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同时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起到镇痛的作用。
19.常用的液化石油气,是用______的方法使它成为液体贮存在钢瓶里的。
20.一次性打火机里的液体燃料丁烷在常温下呈气态,有人称其不小心将打火机破碎在口袋中,致使身体冻伤,你认为他的说法是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
三、综合题
2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奔跑的水滴
水滴入温度比沸点略高的热锅中,很快就汽化了。当把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入锅中后会不停滚动,到处乱跑,这个过程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这种现象就是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叫莱顿弗罗斯特效应(莱氏效应)。
1732年荷兰物理学家赫尔曼首先发现了莱顿弗罗斯特现象,因德国科学家莱顿弗罗斯特的深入研究而得名。1756年,莱顿弗罗斯特深入研究后发现:当水或其它液体接触炙热物体表面时,接触处的液体急剧汽化,形成一层蒸汽膜,蒸汽托住液滴,使液滴与物体表面分离,蒸汽的溢出会导致液滴的滚动。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Leidenfrost point)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固体。
莱氏效应主要应用于航天科学。生活中,厨师热锅时,会向锅里滴几滴水来判断锅是否够热。在传统的过火堆仪式中,表演者先沾湿双脚,光脚快速走过火堆,而不易被烫伤。2014年,旨在关注渐冻人症(ALS)的“冰桶挑战”活动风靡全球,但俄罗斯科学家安东·科诺瓦洛夫似乎觉得还不够劲,他把一桶零下196℃的液氮倒在头上,人却安然无恙。(以上危险活动,非专业人士切不可尝试!)
(1)莱氏效应表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______(选填“好”或者“差”);
(2)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沸点______(选填“升高”或者“不变”或者“降低”);
(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人却安然无恙,是因为______(选填“水”或者“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有液体才能发生莱氏效应
B.锅的温度越高,滴入锅中的水汽化就越快
C.只要锅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就能发生莱氏效应
D.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
22.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2020年11月,具有完全自主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发电。如图是核电机组示意图,通过三个回路的设计有效提高了安全性。
(1)一回路:反应堆中核燃料反应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将水加热到约320℃,气压达到150多个标准大气压,此时水不会沸腾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二回路:蒸汽发生器中的水被加热后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
(3)三回路:核电站通常建在海边用海水作冷凝剂,原因是海水量多且 ___________低,水蒸气将发生___________ 。
2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造美丽的绣湖公园正是璧山区委区政府践行习总书记这一理念的最有力见证.漫步绣湖公园:绿草茵茵,散发着一股浓郁的青草味;绿树成荫,柔弱的枝条轻吻着明如镜的湖面;鱼儿成群,有的贴着湖水慢慢闲游,有的活蹦乱跳,好像也想窜出头来看看岸边的游人,有的静静停在水中,聆听微风拨动水波的声音;湖面上,不时飞来一群鸟儿,用它那清脆的喉咙唱着歌儿,一会儿用翅膀拍打着水面,一会儿悬空飞去,穿进那似若薄纱的云雾.人在其间,如在画中!
请找出一个与上述情景相关的物理信息,并指出对应的物理知识,不得与示例重复.
示例:物理信息:一会儿用翅膀拍打着水面,一会儿悬空飞去;
物理知识:以地面为参照物,鸟儿是运动的.
作答:物理信息:__________;
物理知识:________.
24.阅读短文:热管
如图左是青藏铁路通过“千年冻土”区的照片,照片中插在路基两旁的一排碗口粗细的是热管(还有一部分埋在路基下面)这是为了解决“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采取的其中一种方法.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如图右是管内物质物态变化的示意图),管内装有容易汽化的液体,上方一端处在温度较低的地方,下方一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当它的下方一端受热时,里面的液体会吸热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时放热而液化液化后的液体通过重力作用(或其它途径)回到受热的下方一端,如此循环往复.热管就相当于一个天然“制冷机”.
请回答下列问题:(1)热管里面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和______.
(2)当热管开始“制冷”时,上端的温度______(高于/低于)下端温度,当热管上方的温度和下方的温度相同时,热管______(继续/停止)制冷.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这里面涉及到的物态变化主要是熔化
B.正是由于热管一年四季能不停地致冷从泥土中吸热,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千年冻土这一难题
C.说热管是个制冷机,其实只有热管的下端在致冷,上端不会致冷
D.热管实质上就是一个的热量运输机器,将热由高温搬到低温处.
25.如图甲是某变频空调机制冷系统的原理图。气态“冷媒”通过压缩机加压进入冷凝器,变成液态,液态“冷媒”经铜管B进入蒸发器变成气态,同时吸收大量的热量而达到制冷的目的。我们把一段时间内“冷媒”流过铜管B的质量与这段时间的比值叫做流量,已知压缩机的转速越大,流量就越大。压缩机的转速由变频器供电的频率决定,变频空调机通过改变供电频率,控制“冷媒”流量,从而控制制冷的快慢。“冷媒”流量与变频器供电频率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格所示。
频率f/Hz 30 50 70 90 110 130
流量Q×10-2/kg s-1 1.00 2.14 3.32 4.43 5.57 6.71
(1)气态“冷媒”通过冷凝器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从而______(填物态变化)成液态“冷媒”;
(2)“冷媒”在蒸发器中______,吸收热量,使室内温度降低;
(3)根据表中的数据,在图乙的坐标中作出“冷媒”流量Q与变频器供电频率f之间的关系图线______。依据所作图线,当变频器供电频率为100Hz时,流量Q为______kg/s,铜管B中“冷媒”流速为______m/s(铜管B中“冷媒”的密度为1.2×103kg/m3,铜管B内横截面积为0.4cm2)。
26.2012年2月,首批“长鼻子”校车在南京投入使用,小明的学校也开通了校车.如图所示.
(1)校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行人时司机鸣笛示意,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40km/h”是指校车在行驶过程中的________(选填“平均速度”或“最大速度”).
(3)细心的小明发现,冬天乘坐校车时,校车的窗户上常常有白茫茫的小水珠出现在玻璃的________侧.(选填“内”、“外”)
(4)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设小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30km/h,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路程是多少千米?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A.陶罐隔热效果较好,铁导热性好,不适合,故A不符合题意;
B.经常在两罐间的沙子上洒些水,利用了水蒸发吸热,使食物的温度降低,故B符合题意;
CD.把“冰箱”放在密闭房间或湿热环境内不容易蒸发,所以不适合,故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C
【详解】
“白气”是液态的小水珠,冰棒周围的水蒸气遇冷的冰棒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白气”,液化需要放出热量,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3.B
【详解】
A.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A错误;
B.沸腾过程中,水持续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故B正确;
C.烧杯上方带孔的纸板可以减小与上方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降低热量散失,故C错误;
D.由图可知水的沸点是99℃,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说明此时大气压低于标准大气压,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
温度计甲保持表面干燥,无论有风还是无风,没有液体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都与室温保持相同,不会下降;温度计乙的玻璃泡因为用浸透水的湿润棉花包裹,棉花中的水会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会导致玻璃泡温度降低,示数会下降;由以上分析可知,温度计甲的示数保持不变,温度乙的示数会下降,所以温度计甲的示数会大于温度计乙的示数,故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5.C
【详解】
A.“模糊一片”是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液态小水珠,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模糊一片”与口中呼出“白气”都是液化形成,因此形成原因相同,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室内水蒸气在窗户上液化,因此“模糊一片”通常在窗户内侧,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教室北侧窗户比南侧窗户光照时间更短,温度更低,水蒸气液化更明显,所以北侧窗户上“模糊一片”现象更为明显,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C
【详解】
A.将新鲜的葡萄封装在保鲜袋中,是控制了液体的表面积,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故减慢了蒸发,故A不符合题意;
B.将苹果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降低了温度,减慢了液面上方的空气流动,减慢了蒸发,故B不符合题意;
C.将茄子切成长条后摊在阳光下,是通过增大表面积、提高温度来加快蒸发的,故C符合题意;
D.将盛有料酒的玻璃瓶拧紧盖子,减小液体的表面积,减慢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可使蒸发减慢,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C
【详解】
车窗上的“水雾”是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夏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内温度低于室外,车外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外表面;冬天开着空调的小汽车,车外温度低于室内,车内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窗,液化形成“水雾”,故“水雾”在玻璃窗的内表面。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8.C
【详解】
由于A烧杯中放冰块,导致A烧杯上的玻璃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在玻璃外侧有小水珠。由于B烧杯中放热水,B烧杯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的玻璃液化成小水珠,所以在玻璃内侧有小水珠。
故选C。
9.A
【详解】
A.电风扇吹出的风使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从而加快了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吸热降低了人的温度,所以人感到凉快,故A正确;
B.酒精易蒸发,蒸发吸热使人感到凉快,故B错误;
C.熔化要吸热,用冰块给发热病人降温,是利用了冰块熔化时吸热,故C错误;
D.小水珠是液体,是液化所致,故D错误。
故选A。
10.C
【详解】
A.水烧开时冒出的白气是水蒸气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液化成的小液滴,故A错误;
B.冰棍周围的“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故B错误;
C.油炸食品比水煮熟的更快,是由于油的沸点比水的沸点高,食物处在温度越高的环境中,熟的越快,故C正确;
D.一杯热水拿到冷的空调房内,由于杯子的外壁温度高,不会有水蒸汽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错误。
故选C。
11.C
【详解】
白气是口中的水蒸气呼出时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C
【详解】
A.眼镜上的“小水珠”和湖面上的“白气”都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A正确,A不符合题意;
BC.小水珠常出现在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时,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后,眼镜的温度很低,而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发生液化形成小水珠,附着在镜面上,使镜片模糊,故B正确,B不符合题意,C错误,C符合题意;
D.夏天,空调房间温度低,眼镜的温度低,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眼镜片液化形成的小水珠,故D正确,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3.C
【详解】
A.给湿头发吹热风既可以加快头发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同可以提高温度,使水的蒸发的速度加快,故A不符合题意;
B.将地上的积水向周围扫开扩大了液体表面积,有利用于加快蒸发的速度,故B不符合题意;
C.把蔬菜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可以减小表面空气的流动,同时冰箱内温度低,有利用于减慢蒸发的速度,故C符合题意;
D.把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可以加快衣服表面空气流动的速度,同时向阳的位置温度较高,有利用加快蒸发速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B
【详解】
夏天在地面上洒水后,水很快会消失,是因为水吸热后变成了水蒸气,属于蒸发现象,蒸发吸热具有致冷作用。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15.D
【详解】
A.北方寒冷的冬季玻璃上产生的冰花,是室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玻璃直接形成的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晾晒在太阳光下的湿衣服变干,是衣服上的水变成了水蒸气跑掉了,是蒸发现象,故B错误;
C.炒菜前滴入热锅的小水滴不见了,是小水滴变成了水蒸气,是蒸发现象,故C错误;
D.医务工作者戴的护目镜内侧产生的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形成的小水珠,是液化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16. 汽化 吸收
【详解】
[1][2]消毒酒精喷到手上后,会很快变干,是酒精在常温下由液态变为气态,即发生了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17. 压缩体积 冷
【详解】
[1]气体液化的方法有两种:压缩体积、降低温度;杀虫剂在金属罐中是液态,在灌装时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成液体储存在金属罐中的。
[2]当按钮被按下时喷嘴喷出一定的药剂后,会感觉到金属罐变凉,这是因为液态的药剂在喷出后,迅速汽化为气态,且汽化时吸热,使金属罐温度降低,故会变冷。
18. 汽化 吸收
【详解】
[1]当液态的氯乙烷喷出遇到温度较高的皮肤时,会迅速汽化为气态。
[2]液态的氯乙烷汽化时吸收大量的热量,会使人体受伤部位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起到镇痛的作用。
19.压缩体积
【详解】
使气体液化的方式有两种,即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日常生活中用的液化石油气,因为是在常温下使用的,不可能采用降低温度的方法使其液化,所以采用的是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之后贮存在钢罐中的。
20. 正确 打火机里面的液体(或丁烷)迅速汽化吸收大量的热
【详解】
[1][2]此人的说法正确,因为打火机破碎后,打火机里面的液体迅速汽化,而汽化过程吸收热量,使身体温度降低,所以会冻伤。
21. 差 不变 氮 D
【详解】
(1)[1]发生莱氏效应时,水滴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蒸汽膜,现象是水汽化的更慢,说明水蒸气的导热性能比水差。
(2)[2]水的沸点跟大气压有关,发生莱氏效应时大气压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水的沸点不变。
(3)[3]挑战者将液氮浇在身上,液氮迅速汽化,在液氮和人的皮肤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氮气膜,从而保护人的皮肤,所以是因为氮蒸气对人体起到了保护作用。
(4)[4]A.莱顿弗罗斯特现象也适用于干冰,干冰是固体,所以A错误;
B.由于莱顿弗罗斯特现象,锅加热到温度很高时,水滴能持续几十秒甚至几分钟,所以B错误;
C.当物体温度达到莱顿弗罗斯特点时,液体便会产生莱顿弗罗斯特现象,比如粗略测量水在平底锅中的莱顿弗罗斯特点约为193℃,所以C错误;
D.由(1)可知,发生莱氏效应时水的汽化速度减缓,所以选项D正确。
故选D。
22. 气压增大,水的沸点升高 汽化 温度 液化
【详解】
(1)[1]水的沸点随气压增大而升高,气压达到150多个标准大气压,则水的沸点也很高,此时水的温度没有达到水的沸点,所以水不会沸腾。
(2)[2]水由液态变为了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3)[3][4]用海水作冷凝剂,因为海水较多,质量大,温度较低,容易吸收更多的热量;高温水蒸气遇冷放热变为液体,发生液化现象。
23. 见解析 见解析
【详解】
物理信息:鸟儿用它那清脆的喉咙唱着歌儿;
物理知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物理信息:似若薄纱的云雾;
物理知识: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24. 汽化 液化 低于 停止 B
【详解】
(1)里面的液体会吸热从液态变成气态而汽化,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方一端遇冷从气态变成液态而液化;
(2)当热管“制冷”时,上方一端的温度低于下方一端的温度时,热管把从高温处吸收的热量“搬到”低温处放出;
(3)A、路基变软是因为“冻土”熔化而形成的,故A正确;
B、热管只有在上方一端的温度低于下方一端的温度时工作,故B错误;
C、管的下端处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下端由于受热里面的液体会变成蒸气,蒸气跑到温度低的上端时又会由于放热而还原为液体,所以下端“制冷”,上端“制热”,故C正确;
D、热管实质上是一个热量的运输机器,将热由高温搬到低温处,故D正确.
故选B.
故答案为 (1). 汽化 (2). 液化 (3). 低于 (4). 停止 (5). B
【点睛】此题是物态变化的一个灵活应用题,考查了我们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熔化、汽化和液化现象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解答.
25. 放热 液化 汽化 0.05 1.04
【详解】
(1)[1][2]空调机工作时,气态“冷媒”通过压缩机加压进入冷凝器,变成液态,这是液化现象,液化要放出热量。
(2)[3]由液态“冷媒”经铜管B,进入蒸发器蒸发,变成气态,吸收大量的热量,故“冷媒”在蒸发器中汽化。
(3)[4]由表格数据可知,供电频率为30Hz、50Hz、70Hz、90Hz、110Hz、130Hz时,对应的流量分别为1.00×10-2/kg s-1、2.14×10-2/kg s-1、3.32×10-2/kg s-1、4.43×10-2/kg s-1、5.57×10-2/kg s-1、6.71×10-2/kg s-1,由1kg s-1=3600kg h-1可得,对应的流量分别为36kg h-1、77.04×10-2kg h-1、119.52kg h-1、159.48kg h-1、200.52kg h-1、241.56kg h-1,应用描点法作图,图像如图所示:
[5][6]由图像可知,当变频器供电频率为100Hz时,流量Q为180kg/h=0.05kg/s,即每秒通过冷媒的质量m=0.05kg,由可得,每秒通过冷媒的体积
由V=SL可得,每秒冷媒通过的距离
则铜管B中“冷媒”流速为1.04m/s。
26. 信息 最大速度 内 12km
【详解】
(1)校车行驶过程中,遇到行人时司机鸣笛示意,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校车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车速不得超过40km/h,即最大行驶速度不能超过40km/h;
(3)冬天时,车内温度高,外面温度低,所以玻璃窗上的水珠是车厢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故在内侧;
(4)小明早晨7点乘校车去上学,7点24分到达学校,所以乘车时间为,根据得,小明乘车地点到学校的距离:
.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