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6:5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选择题
选一选。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2.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大家只能( )那个不幸的女人。
A.劝告 B.劝慰 C.安慰
4.当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对周恩来的回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周恩来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周恩来立下此志向,既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民族振兴的需要。
5.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题目的特点是( )。
A.以人物的名字命题 B.以文章的主要内容命题 C.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6.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 )
A.听伯父说中华不振。 B.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二、填空题
7.课文整体梳理。
本文通过___________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_______________,表现了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观察词语的偏旁,仿写词语。
蝙蝠 蚂蚁 __________ __________
猎狗 狡猾 __________ __________
捕捉 挣扎 __________ __________
珍珠 玫瑰 __________ __________
茉莉 葡萄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9.按要求写句子。
1.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用划线的关联词语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要求写句子。
1.她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的信使我很难过,不仅为你的处境,而且为你的心态。(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文明、讲礼貌。(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红端正了学习目的和态度。(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节选,完成练习
一个星期天,周恩来背着伯父,约了一个同学来到了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街道上热闹非凡,往来的大多是外国人。
周恩来和同学一路上左顾右盼,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他们凑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女人正在哭诉着什么。一问才知道,这个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本指望巡警局给她撑腰,惩处这个外国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外国人,反而训斥她。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
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1.请抓住主要人物和事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理解下列词语。
(1)占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左顾右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将下列句子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画波浪线的句子体现了围观的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的情绪。
15.加点的“这个问题”指什么?用直线画出来。文中把“这个问题”比作 ,作用是
16.阅读选段后,请选取一个角度在文中的空白处做批注。
17.下列选项中,对“中华不振”的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中国很久都没有听到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了
B.当时中华民族贫穷落后,面对侵略者的暴行只能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
C.当时中国人因为吃不饱,穿不暖,所以精神都萎靡不振
D.中华民族没有振奋精神
18.读完此文,我想到了爱国人士_____,他们的这种精神可以用成语____来形容。
课内阅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魏校长听了,高兴地连声赞叹:“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此生!”
19.“效”的意思是_______,“此生”指的是____________。
2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这句话语气应该_______________。
21.你的志向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C
2.B
1.文章题目是源于周恩来在课堂上回答老师的那句话而命名的。
2.说出这句话的原因在于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3.B
【详解】
本题考查选词填空。可以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意及语境分析作答。
A劝告:拿道理劝人。
B劝慰:劝说安慰。
C安慰:安顿抚慰。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根据词义,结合句中“那个不幸的女人”分析可知,句子中应填写劝慰。
4.B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讲的是周恩来小时候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而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时代周恩来博大的胸襟和远大的志向。
A.不正确。周恩来不是为了得到校长的表扬,故意说漂亮话。
B.正确。周恩来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C.不正确。周恩来立下此志向,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5.C
【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特点。
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在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事情,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文中周恩来的志向,是周恩来说的话,所以是以人物的语言命题。
6.B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内容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所以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直接原因是耳闻目睹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决心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7. 周恩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8. 蝴蝶 蜈蚣 狼狈 狰狞 抗拒 挺拔 玲珑 琳琅 芦苇 芬芳

9. 他不但不承认错误,反而诬陷我。 行走的是外国人和巡警。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或:在外国租界里,没有人敢怎么样。)
【详解】

10. 她一听,高兴得大叫,她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你的信使我很难过,不是为你的处境,而是为你的心态。 爱孩子,就应该让他们单独出门。 我们从小就要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小红端正了学习态度。

11.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 把别人的东西强力变为自己的。(强力占有) 向左右两边看。
13.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也不敢怎么样。
14.愤怒却又无可奈何
15.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一团烈火 写出了周恩来把祖国的安危、民族的希望放在心上,不找到解决办法,内心难以平静
16.从周恩来的回答中,我体会到了周恩来的那种爱国精神。
17.B
18. 梅兰芳 精忠报国
11.
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概括。
可以通过主要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进行概括。起因是周恩来来到被外国人占据的地方;经过是他目睹了中国人被外国人欺凌而无处说理;结果是他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简单概括为:周恩来目睹了中国人受外国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2.
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占据:据有或用强制性手段取得。文中指外国人非法侵占中国土地。
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文中指周恩来和同学来到租界地四处看看。
13.
本题考查句型转换。
将反问句转换为陈述句,可分为四步:①将反问句中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②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③将句末的反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④将句子梳理通顺。
句中将肯定词“又敢”改为“不敢”,反问助词“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句子改成: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不敢怎么样。
14.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这是在被外国人占据的地盘里,谁又敢怎么样呢”中“紧握拳头”可以看出围观人的愤怒生气情绪,但是因为地方被外国人占据,又无法为国人伸冤而感到无可奈何。
15.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赏析。
在文中找到“这个问题”的位置,再从上文找答案,指的是“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
“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这个问题”比作了“一团烈火”,形象写出周恩来心中久久不能熄灭的愤怒以及对解决民族安危问题的执着。
16.
本题考查语句的分析。
文章最后一段写周恩来看到了中华不振的现象后,他心中才有了为何读书的念头。选择角度或者词语进行分析即可。例如:“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中“一团烈火”既是周恩来愤怒的火,也是他立志要振兴中华的希望之火。
17.
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
周恩来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旧中国腐朽而昏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直被压迫,这就是“中华不振”,因此他才立下远大志向。故B项正确。
18.
本题考查课外积累。
爱国人士有:文天祥、董存瑞、刘胡兰等,他们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保家卫国、赤心报国、忧国忧民。
19. 效仿、学习 周恩来
20.坚定有力
21.我要当医生,救死扶伤。
19.
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在“有志者当效此生”这句话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学习的意思,“此生”指的是周恩来,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0.
本题考查句子朗读的语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了少年时代的周恩来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可说理的事,从中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周恩来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家都是为什么而读书”时,铿锵有力的回答“我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这句话语气应该坚定有力。
21.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
“志向”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要写清楚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想,还可以说说你准备怎样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