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一、选择题
1.我国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的入侵( )
A.匈奴 B.鲜卑 C.羯 D.氐
2.成语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下列选项中与成语“楚汉之争”有关的是( )
A.商纣和周武王 B.夏桀和商汤 C.秦二世和陈胜 D.项羽和刘邦
3.下列属于华佗的成就的是( )
①发明“麻沸散”②创编“五禽戏”
③写成《伤寒杂病论》④开创中医临床理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图是我们济南地铁LOGO“泉城蓝”,由篆体“泉”字变形而来,该字的字体第一次成为全国规范文字是在
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西汉
5.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A.各自为政,此消彼长 B.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C.层层分封,等级分明 D.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6.“从纪元开始,中国领导世界的技术,直到大约公元1600年。”中国在两汉时期创造的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有
①甲骨文 ②都江堰 ③蔡侯纸 ④《伤寒杂病论》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7.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消灭的是( )
A.刘邦 B.项羽 C.陈胜 D.吴广
8.古丝绸之路是历史上中华民族和世界广泛接触和交流的见证。汉武帝时期,从敦煌向西直到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处处建起亭燧,而轮台等地都有汉朝的屯田兵卒数百人,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由此可知
A.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B.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
C.汉王朝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D.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9.“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焚书坑儒 B.削减侯国数量
C.盐铁专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0.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它爆发在
A.公元前三世纪 B.公元三世纪 C.公元前二世纪 D.公元二世纪
11.秦统一之初,各地沿用旧制,征收上来的赋税运到都城后,咸阳的官员要把各地报告中的数字全部换算成咸阳当地的标准,苦不堪言。为此秦朝
A.统一度量衡 B.统一文字 C.统一车轨 D.统一货币
12.下列秦末农民起义的将领中,率军直抵秦都咸阳,迫使秦朝统治者出城投降的是
A.陈胜 B.吴广 C.项羽 D.刘邦
13.秦灭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下图是秦朝测量重量的工具之一“秦权”,他上面文字的文体是
A.大篆 B.小篆 C.楷书 D.行书
14.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的封建王朝。造成秦朝统治“短命”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击匈奴 B.焚书坑儒 C.统一货币 D.实行暴政
15.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此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民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泽奇言尤雅者”变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皇帝的记录完全准确可靠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真实的历史
C.传说是虚假荒诞的,完全没有史学价
D.《史记》既有史学价值,同时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综合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建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开始了有效的统治。
(1)材料一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二 从审问匈奴降人的口供中获悉: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力单薄,这个愿望尚未实现。汉武帝多次对匈奴用兵,虽有胜仗,……乃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通西域后,汉族人民与西域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摘编白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2)根据材料二指出大月氏方面具备的与汉武帝提供联合的可能性。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通西域后,民族文化的交流。
材料三 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者,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15世纪初的明代,一位中国著名的航海家从刘家港出发……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船坚炮利,而是宝船和友谊。
——摘编自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在中央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国学。
(1)识读材料一的历史人物,图片中间的d人物属于哪个学派?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怎样的学术繁荣局面?
(2)材料二中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什么?他的主张最先在哪个国家实现?
(3)材料三反映的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在古代无论哪家思想其目的是相同的,他们相同的目的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北方匈奴的南下,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成万里长城,因此古代修筑长城的主要目的是抵御匈奴的少数民族的入侵,A项正确;鲜卑、羯、 氐是东汉末年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排除BC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史称“楚汉之争”,D符合题意;综合上述分析可知ABC项不符,排除。故选择D。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伤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因此,①②符合题意,故A项正确;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开创了中医临床理论,因此,③④与“华佗”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含有③或④的BCD项。故选A项。
4.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济南地铁LOGO“泉城蓝”,由篆体“泉”字变形而来”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为消除战国时遗留下的文字差异,命令李斯等人制定小篆,将其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故C正确;ABD错误。综上故选C。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因此“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D符合题意。秦朝时期不是各自为政,A不符合题意。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在夏朝时期已经开始,B不符合题意。层层分封,等级分明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C不符合题意。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6.B
【详解】
①甲骨文出现在商朝,不符合题意;②都江堰是在战国时期修建,不符合题意;③蔡侯纸是在东汉时期出现,符合题意;④《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的张仲景所著,符合题意。所以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点睛】
7.B
【详解】
根据所学在时候,公元前207年项羽率领起义军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秦军,B项正确;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消灭的是项羽,不是刘邦,排除A项;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义军被秦军镇压而失败,排除CD。故选B项。
8.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分别设置使者、校尉加以统领护卫,用以供给出使外国的使团所需”可知,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张骞出使西域的信息,故A排除;材料体现的是汉武帝时期设置机构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没有涉及西汉政府严格限制出境商旅,故B排除;材料不能说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故D项排除。故选择C。
9.D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可知与思想方面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选项D符合题意;焚书坑儒与秦始皇相关,A排除;汉武帝在政治上,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减侯国数量,B排除;汉武帝促进大一统,经济上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排除。故选D。
10.A
【详解】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根据公元纪年法,每100年为一世纪,公元前209年应是公元前三世纪末期,A正确;公元三世纪是公元200年至公元299年,公元前二世纪是公元前199年至公元前100年,公元二世纪应是公元100年至公元199年, BCD排除。故选A。
11.A
【详解】
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器由国家统一监制。由材料“各地沿用旧制”“换算成咸阳当地的标准,苦不堪言”,说明以前各诸侯国度量衡标准不一,不利于经济活动的开展,故秦朝着手统一度量衡,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文字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车轨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货币的信息,排除D。故选A。
12.D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因此平息。秦末农民起义中,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作战,项羽骁勇善战,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主力消灭,刘邦抓住时机,率军直抵迁都咸阳,公元前207年,清朝的统治者在刘邦军队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秦朝灭亡。D正确;ABC排除,故选D。
13.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所以图片上文字的文体应该是小篆,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是秦统一后在全国使用的文字,排除,故选B。
1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穷兵黩武、好大喜功,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大量的农民被征发修筑长城、宫殿、驰道、建陵墓;其刑法极其严酷。秦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秦朝灭亡,所以造成秦朝统治“短命”的根本原因是实行暴政,D项符合题意;AC项都是巩固统一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排除;B项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不是“短命”的根本原因,排除。故选D。
15.B
【详解】
依据课本所学,《史记》中关于黄帝的记录是司马迁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很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根据一些史实被人们传说下来,是有一定的事实基础,B项符合题意;但是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民间传说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可信度很低。A项不合题意;题干并未提到历史文献记录与口头传说的印证问题,而是说《史记》的记录是在口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此项无法得出。C项不合题意;历史文本记录的完整性与历史的真实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且《史记》中不少记载经历史学家证明也存在错误。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6.(1)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
(2)可能性: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报仇。交流:西域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和平友好,影响深远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中“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最能说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根据材料二中“在今甘肃敦煌一带原来居住着一个大月氏部落,遭受匈奴的攻击,被迫西迁,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回来报仇雪恨,只因势力单薄,这个愿望尚未实现。”,概括可得:大月氏对匈奴恨之入骨,时刻想报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国。
(3)根据材料三中“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船坚炮利,而是宝船和友谊。”,概括可得:我国对外交往的特点是各平友好,影响深远。
17.(1)道家;百家争鸣
(2)重视严刑重罚(或重视法治);秦国。
(3)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图(d)l人物是老子,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战国时期随着各学派著书立说,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根据材料二“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可知,体现了韩非子的思想主张是重视严刑重罚。韩非子的主张最先在战国时期的秦国实现。
(3)根据材料三“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根据所学知识,在古代无论哪家思想其目的是相同的,他们相同的目的是加强思想控制,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