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
1.南宋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官方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北庭都护府 D.广州十三行
2.根据《隋书》《元和郡县图志》等书所列隋、唐开元、唐元和时,南方、北方主要州郡的户数,说明南方是上升,北方是下降。这些信息主要反映了( )
A.北方社会一直不稳定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南方经济一贯发达 D.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南移
3.现在扫二维码已经成为一种日常的支付手段,纸币作为支付方式最早出现于
A.隋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在( )
A.南方 B.北方 C.沿海 D.西部
5.“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于( )
A.南宋 B.北宋 C.明朝 D.元朝
6.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其主要职责是
A.主持变法
B.监察百官
C.管理海外贸易
D.执行司法职能
7.“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 )
A.汉朝 B.隋朝 C.宋朝 D.元朝
8.随着交通运输科技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我国走向世界的名片由古代的“丝绸”“瓷器”“茶叶”变成“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港”“中国车”。其中“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这表明当时宋朝( )
A.手工业兴盛 B.商业贸易繁荣 C.对外贸易发展 D.经济重心南移
9.宋朝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的是
A.浙江余姚 B.河北保定 C.河南汝州 D.江西景德镇
10.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材料体现了( )
A.陆上丝绸之路欣欣向荣 B.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
C.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 D.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
11.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
A.对外贸易
B.民族交往
C.科举取士
D.疏通运河
12.“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最早出现于( )
A.北宋东京 B.北宋四川 C.南宋临安 D.南宋四川
二、综合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衣冠毕会,商贾云集”。柳永词“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参差十万人家”,潘阆词云“万家掩映翠微间”。
——据《宋朝诗歌所反映的宋朝城市市场分析》
(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简要分析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
材料二 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
——摘编自(美)詹姆斯·麦克莱《世界科学技术通史》
(2)依据材料二,列举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
材料三 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元代又开创了对外交通的新局面,达到了“古代中西交通史之极”的地步。明初,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空前繁荣,其中最为壮观、影响最大的,要数15世纪初的郑和下西洋。
——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了什么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其变化的原因。
材料四
(4)读图,归纳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南方经济发展概况简表
朝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两宋
概况 受战乱影响,北方地区经济优势渐消失,大量人口开始南迁,南方经济得到开发。 经济重心在北方,安史之乱造成北方民众南移,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不可避免。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定都临安后,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
(1)据材料指出,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
(2)小历同学认为人口迁移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15.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探究一:发展原因】
材料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1)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一中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探究二:对外贸易】
材料二 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哪两个?并写出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叫什么
材料三 下图所示
图一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图二北宋“交子”
(3)结合材料二、三,以及所学知识,说说宋朝时期的海外贸易为什么发达?
(4)请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三中,图二最早出现在哪里?【探究三:经济重心】
材料四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
(5)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实现?
【探究四:启示】
(6)宋代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史实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A项正确;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北庭都护府,是中国唐朝设立于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单位,排除C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1757年,下令关闭了了其他港口,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负责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外商收购中国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国商人,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
根据材料”南方北方主要州那的户数“”南方是上升,北方是下降“说明南方人口在增加,而北方人口在下降,而在古代,户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这说明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我国经济重心逐步在南移。D项正确;材料说明南方人口在增加,而北方人口在下降,而这并不能直接说明北方社会是否不稳定,更不能说明北方社会一直不稳定。排除A项;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只是南方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并非材料中南方人口上升,而北方人口下降的决定性因素。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秦汉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发达,北方是全国经济重心,因此南方经济一贯发达的描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C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4.B
【详解】
秦汉时期,我国经济中心在北方,B项正确;南宋后,我国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排除A项;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5.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我国北宋时期的四川地区,B项正确;南宋的纸币称为“会子”,排除A项;明朝、元朝均是北宋以后的朝代,排除CD项。故选B项。
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的海外贸易发达。为加强对海外贸易的管理,设置市舶司,故C符合题意;主持变法、监察百官、执行司法职能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7.C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可知,材料中出现了夜市和早市,这最早出现于北宋时期。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经商的时间和地点打破了原来的限制,街道以及宅巷之内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出现了夜市和早市。因此材料所描述的商业现象最早出现于宋朝,故C符合题意;汉朝、隋朝、元朝都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8.C
【详解】
“瓷器”这张名片的辉煌时代出现于宋朝,这表明当时宋朝对外贸易发展。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宋代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C项正确;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10.B
【详解】
根据“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广州的新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排除A项;擦了没有强调南方地区文教事业昌盛,排除C项;广州加工制造业流行没有体现“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等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
唐朝最大的外贸港口是广州 。唐政府在广州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A选项符合题意。B、C、D三个选项均不是市舶司的职责,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12.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它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B项正确;“交子”最早出现在北宋时期的四川,其他三个选项中时期和地点均错误,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点睛】
13.(1)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原因: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
(2)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更加兴旺。
(3)变化: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改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
原因: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
(4)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
【详解】
(1)据材料一中的信息,“杭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唐代已‘户口日益增’‘开肆三万室’,至宋代更为东南繁华之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杭州在唐宋时期的发展盛况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商业繁盛,人口众多等;其在宋代成为“东南繁华之最”的原因包括经济重心南移,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农业、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等。
(2)依据材料二,“宋朝由于采用了栽种水稻的新技术和新型工具,使生产效率和产量大幅度提升,从而生产出越来越多的富余产品。随着可以用于交换的农产品的增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愈加兴旺,最后出现了一个闲暇时间很多的中产阶级”,由此可知中产阶级在宋朝出现的条件包括新技术和新型工具的使用;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业贸易日益发达;制造业更加兴旺。
(3)根据材料三中的相关信息,“两汉至唐代,中国的对外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入宋以后,特别是南宋,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了”,可以归纳出中国的对外交通发生的变化是: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发展改为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对外交通发生变化的原因,具体包括: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科技发展,造船工艺进步;政府实行积极的航海贸易政策;北方民族政权并立,战事纷争等。
(4)依据材料四中“中国造纸术西传简图”,读图可知中国造纸术传播的持点是传播时间久,传播范围广,主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方等。
14.(1)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在南宋。
(2)我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可见,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1)
依据材料“古代南方经济发展概况简表”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宋定都临安后,进一步促进南方经济发展,南方经济重心地位确立。”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时间是在南宋。
(2)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小历同学认为人口迁移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可见,人口迁移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现象,它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不同意小历的观点。因为人口南迁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唯一因素。一方面,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先进技术和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南方安定的社会环境、优越的自然条件、人民的辛勤劳动和统治者的重视等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5.(1)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2)广州、泉州;市舶司
(3)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
(4)四川
(5)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6)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1)
由材料一“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可知,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可归纳出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2)
据材料二“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船业发达。
(4)
根据“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
材料四“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后期,到南宋最后完成。
(6)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