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单元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12:48: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主要说明元朝( )
A.交通发达 B.疆域辽阔 C.地广人稀 D.民族众多
2.古代某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唐,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在其疆域图中有一处标记为“宣政院辖地”,它所管辖的地区是( )
A.新疆 B.东北 C.台湾 D.西藏
3.南宋时期,取得过郾城大捷的抗金将领是
A.司马光 B.岳飞 C.辛弃疾 D.文天祥
4.两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王安石变法 B.大运河贯通南北
C.各民族之间长期交往 D.北民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
5.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谷雨前后,种瓜种豆”中“春分”“谷雨”都出自于
A.炎黄传说 B.道教教义 C.墨家学说 D.农历节气
6.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下列我们熟悉的节日和传承风俗习惯搭配不正确的是( )
A.春 节——贴对联、吃饺子 B.清明节——踏青、折柳枝
C.端午节——赛龙舟、吃元宵 D.中秋节——团圆、吃月饼
7.南宋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是 ( )
A.开封 B.临安 C.广州 D.泉州
8.《中国通史》中记载:“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该材料反映出宋朝的政治特点是( )
A.等级森严 B.重文轻武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9.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有两个重要人物郭靖、杨康,他们名字中的“靖”、“康”是为了让他们记住北宋灭亡的靖康之耻,灭掉北宋政权的是
A.蒙古 B.西夏 C.金 D.辽
10.“举目楚天阔,古墓倚云留。江淮要塞谁忆,活字出山丘。但作文明使者,尽把平生精力,印刷术中谋。……煌煌大宋,胶泥之上刻春秋。”这首诗词中纪念的历史人物是
A.蔡伦 B.毕昇 C.沈括 D.徐光启
11.历史典故“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等,其故事的主人是
A.李世民 B.安禄山 C.赵匡胤 D.忽必烈
12.油条是我国的传统食物,其中油条俗称“油炸桧”,意思是油炸秦桧。这一叫法反映了当时百姓的情感与下列哪一说法最相符()
A.同情肯定心目中的英雄岳飞 B.对金军的愤恨
C.喜爱和赞美这种食物 D.对统治者的劝诫
13.人们把“高铁,网购,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称为中国新四大发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中在北宋时期才有的是( )
A.造纸术 B.雕版印刷术 C.指南针 D.火药
14.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下设宣慰司等机构,对吐蕃地区进行深入统治,这种行政管辖方式,为明清两朝沿袭。这说明
A.元朝开始接受中原体制 B.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
C.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 D.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
15.下图为某一人物传记的目录,该传记应是
A.《成吉思汗传》 B.《元世祖传》
C.《努尔哈赤大传》 D.《康熙帝》
二、综合题
16.中国古代历来重视教育和对人才培养、选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
——摘编自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1)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以及儒学地位发生什么变化?
材料二 总体看,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淡泊名利、谦恭谨慎等。司马光的《涑水家仪》指出:“凡为家长,必谨守礼法,以御群子弟及家众”,“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明朝《郑氏家规》提出:“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清代《申涵光·格言仅录》说“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
——摘编自陈晓红《解读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观》
(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突出特点及意义。
材料三 唐代、宋代各地书院分布图(注:图中的数字代表的是各地书院的数量)
——整理自邓洪波《中国书院史》
(3)与唐代书院相比,指出宋代书院的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7.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历史悠久的民族,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他们曾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物篇】
【政治篇】
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
(1)图1中人物是谁?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2)图2中人物是谁?他建立的封建王朝有哪些历史贡献?(举2例即可)
(3)材料二中“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反映出“元”实行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二中的哪一句话说明了“元”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可知,材料反映的了元朝驿路畅通。元朝统治区域辽阔,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综上故选A。
2.D
【详解】
根据材料“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面积最为辽阔的王朝,元朝为了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设立了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事务,故选D;元朝在新疆设立北庭都元帅府,故排除A;元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辽阳行省,故排除B;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台湾,故排除C。
3.B
【详解】
岳飞是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B符合题意;司马光著《资治通鉴》,A排除;辛弃疾与“郾城大捷”无关,C排除;文天祥抗元,D排除。故选择B。
4.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江南地区开发到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南方战乱较少、具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南方的政权更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北方战乱频繁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北方人南迁带来先进技术和劳动力,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都对江南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均与题干“主要原因”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北地区谷雨前后适宜种瓜种豆,主要的有利条件是地温升高且土壤墒情较好;因此,我国华北平原地区农业生产有“谷雨前后,种瓜种豆”“春分麦动根,一刻值千金”的谚语,这些谚语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与地理间的关系。选项D符合题意;ABC项与题意不符。故选D。
6.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吃粽子,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都是正确的,不符合题意;故选C。
7.B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南宋时期都城临安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故选B;开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都市,排除A;广州和泉州都是元代著名的港口城市,排除CD。
8.B
【详解】
根据材料“提倡文人政治,严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痛纠唐末五代武人乱国的弊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统治者为了避免历史的重演,吸取唐末武将藩镇割据的教训,因此改变统治策略,削弱武将对军队的调度指挥权。重用文官,体现出重文轻武政策,B符合题意;ACD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故选择B。
9.C
【详解】
根据所学,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C项正确;蒙古消灭的是南宋,排除A;BD项与北宋对峙,没有灭亡北宋,排除。
10.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印刷术中谋。……煌煌大宋,胶泥之上刻春秋”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宋代活字印刷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作泥模,刻反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即码字,然后涂墨,上纸,印刷,装订成书。提高了印刷速度。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明的传播、交流和发展。故B符合题意;蔡伦、沈括、徐光启与题干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选B。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印刷术中谋。……煌煌大宋,胶泥之上刻春秋”是解题的关键,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制作泥模,刻反体字,然后将泥模烧硬,排版即码字,然后涂墨,上纸,印刷,装订成书。提高了印刷速度。
1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义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建立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选项C符合题意;李世民,即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A排除;安禄山唐朝发起“安史之乱”人物之一,B排除;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元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D排除。故选C。
12.A
【详解】
1127年,宋钦宗弟弟赵构(宋高宗)称帝,后来定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岳飞等抗金将领从金军手中收复了许多失地,“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迫使金军后撤。宋高宗和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危及他们的统治,便向金求和,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为中都。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同情肯定心目中的英雄岳飞,A项正确;材料主要针对的是秦桧,因此B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
指南针是北宋时期发明的,C符合题意;造纸术是东汉时期改进的,A不符合题意;雕版印刷术是唐朝时期发明的,B不符合题意;火药在唐朝时期应用于军事,D不符合题意;故选C。
14.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朝的宣政院以及宣慰司设置意味着西藏被纳入中央管辖,明清两朝沿袭这一行政管辖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西藏的管理,有助于进一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故C项正确;元朝基本上沿袭了唐宋的中央制度,略有改变,如创设宣政院掌管吐蕃(西藏)事务,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方式,没有反映不同民族的风俗逐渐趋同,排除B项;南部边疆得到较多开发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
根据“统一蒙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木真完成蒙古统一大业,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1206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蒙古族的最高首领,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A符合题意;元世祖建立元朝,B排除;努尔哈赤、康熙帝与统一蒙古无关,CD排除。故选择A。
16.(1)内容:识字习字;儒家经典;规范礼仪。变化: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地位提高。
(2)特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主张严慈相济;倡导言传身教。意义: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统治秩序的巩固。
(3)变化:宋朝书院数量增加;宋代书院分布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局面;书院集中地区向东推移(回答出两条即可)。说明: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名额,所以宋代的书院得到发展;唐中后期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推动文化中心南移;宋朝与唐朝相比,政治中心在向东移动,文化中心也逐渐东移。
(1)
内容:根据材料一“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可从识字习字;儒家经典;规范礼仪等方面来回答汉代儿童教育的内容。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从汉代儒学开始处于主导地位、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思想,地位提高来回答汉代儒学的变化。
(2)
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淡泊名利、谦恭谨慎等。”结合所学可从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根据材料而“慈而不训,失尊之义;训而不慈,害亲之理;慈训曲全,尊亲斯备”可知主张严慈相济;根据材料二教子贵以身教,不可仅以言教”可知倡导言传身教。意义:根据材料二“国古代家庭教育的重点是让晚辈学会仁义礼智信、尊老爱幼、淡泊名利、谦恭谨慎等……”结合所学可从有利于家庭和睦;、有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基层治理和统治秩序的巩固等方面来回答其意义。
(3)
变化:根据材料三“唐代、宋代各地书院分布图”可知宋朝书院数量明显比唐代增加;宋代书院分布呈现南方多北方少的局面。说明: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增加科举名额,所以宋代的书院得到发展;根据所学可知南方多的原因是唐中后期人口南迁,南方经济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南移逐步完成,推动文化中心南移。
17.(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2)忽必烈,版图最大的朝代,形成回族,加强了对西藏、西域、台湾的管理。
(3)行省制度,“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1可知,他是成吉思汗,他最大的历史贡献是统一蒙古。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图片2可知,他是忽必烈,他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贡献有,版图最大,形成回族,加强了对西藏、西域、台湾的管理。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可知,这就是行省制度,“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是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因素。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