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20:1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选择题
1.1920年,苏俄的粮食部长在开会时因为饥饿晕倒。为解决当时国家面临的这种困境,列宁决定
A.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B.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C.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推行新经济政策
2.20世纪30年代时,世界范围的经济大危机大危机并没有波及苏联,世界各国纷纷将目光投向苏联,正如一位美国教授所说:“现在只有苏俄值得一看。别国,连美国在内,都是束手无策,唯独苏俄一往直前”。这一现象反映了( )
A.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爆发经济危机 B.苏联的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秀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 D.苏联市场经济体制赢得极大优势
3.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
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C.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4.“俄国革命后战祸相寻,政府行集权制及劳动券,已经两三年没有大大的过这佳节(复活节),食物菜膳不容易取得。今年第一年行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民间值此佳节,突现活泼的气象。”上述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A.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
B.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C.实行农业集体化,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开放商业和市场,改善了人民生活
5.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但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实行指令性计划 B.工业化建设成效大
C.农业全盘集体化 D.新经济政策有实效
6.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这反映了苏联( )
A.工业化成就突出 B.商品经济繁荣 C.工农业协调发展 D.国际地位提高
7.一战期间,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有关它的社会主义建设,说法错误的是
A.新经济政策从当时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B.为了加速工业化建设,斯大林加快实行农业集体化
C.在列宁领导下,开始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D.新宪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宣告它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8.《大国嵋起》解说词中讲道:“国家计划力争精确,比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应该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威仍是1卢布……”材料表明当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导致生活物资的短缺
C.有利于价格稳定 D.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
9.“注重实际的列宁……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共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这反映了当时苏俄正在实施( )
A.新经济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0.1921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列宁对到访的美国商人阿曼德·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列宁使苏俄“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采取的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1.到1937年,苏联建成6000多个大企业,从进口机器设备的国家变成了生产机器设备的国家;出现了航空、拖拉机、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说明苏联( )
A.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实现了农业集体化 D.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12.“俄国(苏联)崛起的历史可以简单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落。”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崛起为强大的工业国,主要得益于( )
A.实行农业集体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推行新经济政策 D.先后完成两个五年计划
二、综合题
13.面临危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1932年美国就业人数(单位:千人)
年份 就业人数 农林渔业 矿业 建筑业 工业 运输业 服务业 政府部门
1929 35286 2952 993 1484 10428 3904 5112 3152
1930 33196 2770 932 1366 9309 3663 6928 1287
1931 30133 2698 813 1198 7895 3210 4547 3369
1932 26693 2512 672 907 6678 2762 4068 3331
﹣﹣资料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9﹣1932年美国就业人数变化的原因。针对就业形势,美国政府作出了哪些应对措施?
材料二 1933年3月,美国的失业人数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德国的情况最糟,失业人数至少有600万……希特勒就这样成为德国的主人,而且正如他不断自夸的那样,是通过法律上的合法手段当上德国主人的。大萧条使他的胜利成为可能,不过这绝不是不能避免的,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是由于其他因素的结合。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说明希特勒成为德国的主人除了法律上的合法手段外,还有哪些“其他因素的结合”?
材料三 当西方处在经济危机的水深火热中时,苏联顺水推舟,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人、财、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引进,苏联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青年参考》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14.历史因创新而生动,创新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一事件?概括该“运动”对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欧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崛起后的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
——《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谈谈英国崛起的政治和经济因素是什么?请说出近代中国开启政治领域“亟变和探索”的历史事件,中国人“亟变和探索”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人类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三次革命,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
(3)第二次“革命”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革命“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有什么。
材料四: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4)材料中“新的政策”指什么?这种“新的政策”有什么作用?
15.俄国在世界大国中一直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纵观俄国的发展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曲折多变。
材料一 在亚欧大陆北部的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一个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为了追赶欧洲强国的现代化步伐,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最终使它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到19世纪中叶,和英、法两国间进行的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俄国从主宰欧洲的顶点迅速跌落下来,接下来沙皇通过改革废除了阻碍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制度,俄国从而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材料一中“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指的是俄国的哪位沙皇?“阻碍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制度”指的是?
材料二
(2)上图反映了哪一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在世界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材料三 1920年苏俄粮食产量只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一半,工业产值只有战前的13.8%,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农民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不断发生。于是,1921年苏俄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3)根据材料三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概括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经济政策中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1928-1937年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功,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一跃成国强大的工业国,在这一过程中,苏联也创造了独特的经济建设模式:国家用指令性计划管理经济活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认市场的作用;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做法,实现高积累、多投资,片面发展重工业……”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的原因是什么?苏联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建设模式”史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20年,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又遭遇大旱灾,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苏俄的粮食部长在开会时因为饥饿晕倒。为解决当时国家面临的这种困境,列宁决定推行新经济政策,D项正确;1917年11月,发动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1918年,苏俄与德国签署《布勒斯特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材料现象出现,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合时宜,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2.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使得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先列,反映了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突出成就,C项正确;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但并不是第一次经济危机,选项中"开始”一词使用不准确,排除A项;20世纪30年代,苏俄比西方国家发展得好并不能代表资本主义制度比苏联的制度落后,排除B项;苏联当时实行斯大林模式,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新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1921年苏俄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因此,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就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商品货币关系联系起来,来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4.D
【详解】
根据“新经济政策,开放商业”,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在列宁领导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坚持国家计划指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D项正确;实施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在1937年,排除A项;进行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是1956年的中国,排除B项;实行农业集体化是20世纪30年代,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
依据题干,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但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929-1933年美国等西方国家遭受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而苏联却取得了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因此吸引了美国人的注意,B项正确;苏联吸引美国人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干预经济的优点,而非指令性计划,排除A项;苏联实行的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排除C项;1928年正值斯大林在苏联执政时期,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开展农业集体化,而列宁时期的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
根据“苏联钢产量由1928年的430万吨,增加到1940年的1830万吨。1928—1937年,建成大型企业6000多个,建立飞机、汽车、化工、机器制造等新型工业部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苏联完成了工业化,1928~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大加强。A项正确;苏联当时实行计划经济,排除B项;材料仅反映了是工业方面,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国际地位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22年底,苏联成立。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开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C项符合题意;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从苏俄的国情出发,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8.D
【详解】
根据材料“国家计划力争精确,比如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那么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应该是1卢布,而万里之外的海参威仍是1卢布……”可得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上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D项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导致生活物资的短缺”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有利于价格稳定,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9.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列宁领导实施了新经济政策,农民们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A项正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时期实行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排除B项;社会主义工业化是1926年开始,排除C项;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详解】
根据材料“192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为了恢复发展生产,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缓解了危机,巩固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在1918-1920年,排除A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在位时期实行的,排除CD项。故选B项。
【点睛】
11.B
【详解】
1928年--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六千多个大型工矿企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这两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B项正确;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间是1917年,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农业集体化不符,排除C项;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12.D
【详解】
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8年和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故D项正确;农业集体化是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排除A项;苏俄在1918—1920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集中国内一切人力、物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从而赢得国内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引起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排除B项;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排除C项。故选D项。
13.(1)原因: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应对措施:1933年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等措施。
(2)其他因素: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人民失业情况严重,对政府的不满加剧;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对民众进行蛊惑宣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严重不满,复仇情绪蔓延。(任答两点即可)
(3)措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等;继续进行五年计划,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业化建设。
【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29﹣1932年美国就业人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沉重打击了美国经济是1929﹣1932年美国就业人数变化的原因,针对就业形势,1933年,罗斯福开始实施新政,推行“以工代赈“等措施。
(2)根据材料二“1933年3月,美国的失业人数相当于全部劳动力的四分之一……德国的情况最糟,失业人数至少有600万……希特勒就这样成为德国的主人,而且正如他不断自夸的那样,是通过法律上的合法手段当上德国主人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特勒成为德国的主人除了法律上的合法手段外,还有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人民失业情况严重,对政府的不满加剧,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对民众进行蛊惑宣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严重不满,复仇情绪蔓延等“其他因素的结合”。
(3)根据材料三“当西方处在经济危机的水深火热中时,苏联顺水推舟,利用西方迫切需要向外国输出资本、技术和寻找摆脱危机出路的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人、财、物)……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引进,苏联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西方发生经济危机时,苏联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技术人员和资金等,继续进行五年计划,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工业化建设。
14.(1)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戊戌变法。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3)电气时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过工场时代进入到机器大生产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4)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详解】
(1)据材料一“运动关心的是今世而不是来世,它关注的是非宗教的古典文化而不是基督教神学,它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它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被认为是冲破黑暗中世纪的一道曙光。”可知,运动指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促进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据材料二“(欧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英国革命是建立新政治制度的第一次尝试。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障下,经济会飞速发展...崛起后的英国在与大清王朝的较量中,使古老的中国开始被卷进世界资本主义的漩涡,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人在民族认识上的亟变和探索。”和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崛起的因素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率先完成。中国人“亟变和探索”的共同目的是摆脱民族危机,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近代中国开启政治领域“亟变和探索”的历史事件是戊戌变法。
(3)据材料三“人类科技发展经历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的三次革命,每次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许多负面是影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可知,第二次“革命”把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过工场时代进入到机器大生产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
(4)根据材料“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新的政策”指新经济政策。为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恢复和发展生产。1921年春,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用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从苏维埃俄国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5.(1)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农奴制
(2)十月革命;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经济形势严峻、政治危机;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4)工业化、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苏联模式
(1)
根据材料一“它的一代君主曾以学生身份四处寻师问道,最终使它跻身欧洲强国之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指的是俄国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十九世纪中叶,俄国还顽固保存着野蛮落后的农奴制,俄罗斯帝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社会改革,即俄国农奴制改革。
(2)
根据图示可知与十月革命有关,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创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
(3)
根据材料三“生活必需品十分缺乏,经济形势严峻。工人中出现悲观失望情绪,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爆发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可知,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原因经济形势严峻、爆发政治危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中充分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4)
根据材料四“1928-1937年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功,使苏联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一跃成国强大的工业国”可知,20世纪30年代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的原因是实施工业化、国民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苏联在30年代末已成为世界上的工业强国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创造的“独特的经济建设模式”史称苏联模式。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