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 同步练习 (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3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12:5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一、选择题
1.曹操参与过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有( )
①长平之战 ②巨鹿之战 ③官渡之战 ④赤壁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是( )
A.曹丕称帝 B.赤壁之战 C.刘备称帝 D.孙权称帝
3.小说《三国演义》中出现的“孔明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与哪次战役有关( )
A.国人暴动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4.三国时期,孙权曾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下图所示岛屿,这一岛屿当时称为
A.琉球 B.台湾府 C.夷洲 D.台湾省
5.战国时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了大规模兼并战争,下列哪次战役不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 )
A.桂陵之战 B.赤壁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6.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不胜枚举。下表描述的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是( )
统帅 周瑜 曹操
兵力对比 约5万 20余万
结果 曹操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
A.长平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7.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如图选项符合三国鼎立局面形势示意图的是
A. B.
C. D.
8.我国古代史上发生了许多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下列战役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巨鹿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③④①
9.认知和探究历史地图,是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对下图所反映的这一历史时期,解读最准确的是
A.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出现盛世局面 B.局部统一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
C.各方势均力敌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D.民族矛后尖锐各方杀伐征战频繁
10.战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主线之一,下列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官渡之战 ②涿鹿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牧野之战
A.②④③① B.②①④③ C.④③②① D.②④①③
1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下列政权中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是( )
①东汉 ②西汉 ③西晋 ④曹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依据图示,判断这一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3.关于曹操兵败赤壁,史学家裴松之评价说:“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据此可知曹操的失败( )
A.事先早有预料 B.完全可以避免 C.有其客观因素 D.因其大意轻敌
14.与如图资料卡上信息相符合的内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5.关于下图所示战役,说法错误的是
A.图1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B.图示战役都导致了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
C.图2战役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D.图示战役都具有以少胜多的特点
二、综合题
16.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时期,也是学术思想非常活跃的时期,各种学说蓬勃兴起。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材料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战乱不已,结束了两汉大一统的局面。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请回答
(1)分别列举一个战国时期的战争和成效最大的改革
(2)战国时期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什么?
(3)东汉末年,两大对手称雄北方,他们之间爆发了一场重要战役是 谁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4)材料三的“志在千里”表明他更大的志向是什么?实现了吗?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已。”
——曹操《龟虽寿》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一和图二统治者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他们采取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中有什么相同点?
(2)结合所学,材料二所述战役“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有哪些?这场战役有何影响?
(3)材料三中的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评价曹操。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2页,共2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对决,曹军打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汉末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结果曹军惨败,奠定了三国鼎立基础;所以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战争,巨鹿之战是秦朝末年项羽与秦军之间的战争,二者没有曹操的参与,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点睛】
2.D
【详解】
208年曹操南征失败(赤壁之战),退回北方,赤璧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定基础,220年曹丕废汉献帝在洛阳建立魏,221年刘备建蜀,229年孙权建吴,至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D项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项。
【点睛】
3.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此战为尔后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三国演义》演义出“孔明草船借箭”“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是文学笔法,是在极力突出诸葛亮的智慧,C项正确;国人暴动是反对周厉王,官渡之战是曹操、袁绍之争, 淝水之战是东晋前秦之争,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C
【详解】
依据题干提示的信息“三国时期”,结合课本所学,三国时期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吴国统治者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一万多名官兵,乘海船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夷洲,即今天的台湾。C项正确;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故元朝时台湾称“琉球”,排除A项;1684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排除B项;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5.B
【详解】
战国时期各国都有统一中国的雄心,彼此之间的战争更频繁,规模更大,并且都具有兼并的特点,著名的战役有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是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不是战国时期的战役,B项符合题意;ACD项都是战国时期的战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208年,周瑜和曹操进行了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在短时间内失去了统一全国的可能性,C项正确;长平之战双方是赵国和秦国, 官渡之战的双方是曹操和袁绍, 牧野之战的双方是商朝和周朝,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7.D
【详解】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的到巩固;刘备占领湖北、湖南和四川。220年,曹丕建立魏;221年刘备建立汉,史称蜀;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D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①巨鹿之战 发生在公元前207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③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④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因此战役按实际顺序排列是②①③④,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年;
9.B
【详解】
由材料“魏、蜀、吴”可知,图片反映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是局部的统一,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创造了条件,B项正确;三国时期,政权对峙,社会动荡,排除A项;三国时,三分天下,并非南北对峙,排除C项;三国均为汉族政权,与民族矛盾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0.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官渡之战发生在200年,涿鹿之战发生在四五千年前,赤壁之战发生在208年,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②④①③,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266年,司马炎篡夺皇位,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因此把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是东汉、西晋、曹魏,故①③④正确,C项正确;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故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D
【详解】
图示体现的政权是三国、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项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特征,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秦汉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B项;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的社会特征,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3.C
【详解】
由材料“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可知,曹操的失败有其客观因素,与“疾疫大兴”和“凯风自南”有关,C项正确;AB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4.C
【详解】
由图片内容,结合所学,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曹操无力南下,刘备攻占四川,并从曹操手中夺得汉中地区,有了立足之地,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进一步稳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可知,图片反映的是赤壁之战,C项正确;巨鹿之战是公元前207年,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200年,排除B项;淝水之战是383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5.B
【详解】
依据题干图片信息可知,图1是官渡之战,图2是赤壁之战,两次战役导致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说法错误,B项符合题意,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末期,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逐渐壮大,当时占据黄河以东的袁绍,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曹操和袁绍都想吞并对手,称雄北方,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决战,当时袁绍拥兵10万,战马万匹,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粮囤,烧掉其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官渡之战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当时曹军的兵力有20余万,孙刘联军只有约5万人,两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舰船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利用火攻,使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
【点睛】
16.(1)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任一个均可)商鞅变法
(2)百家争鸣
(3)官渡之战曹操
(4)统一全国没有
【详解】
(1)根据所学,战争主要有长平之战,桂陵之战,马陵之战,这些战争为加速结束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改革可列举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3)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展开了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4)根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可得出是想要统一全国。结合所学可得出曹操并没有统一全国。
17.(1)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2)原因: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采取正确战术,用火攻大败曹军;曹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战、连锁战舰。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志向远大,能谋善断,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及诗人。
【详解】
(1)局面一问,根据材料图一的文字“汉文帝、汉景帝”和图二“汉光武帝”可知,文帝和景帝统治时期的是文景之治;汉光武帝时期的是光武中兴。根据所学知识,两者在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中都注意减轻农民负担,减轻刑罚。
(2)根据材料二的信息可知,材料中的战役是赤壁之战,此战役曹操失败的原因,可以从曹操本人的轻敌、孙刘联军的联合和正确的战术、军队的士兵出身和战术等角度回答即可;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材料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已”和所学知识可知,曹操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是一个志向远大,能谋善断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