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小学语文
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阅读理解专项
一、现代文阅读
白鹅(节选)
①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
②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它的旧主人告诉我: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守门户。后来我看到果然如此: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③鹅的步态,更是傲慢了。大体上与鸭相似,但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
④鹅的吃饭,常常使我们发笑。我们的鹅是吃冷饭的,一日三餐。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去吃一口泥和草。大约这些泥和草也有各种可口的滋味。这些食料并不奢侈;但它的吃法,三眼一板,一丝不苟。譬如吃了一口饭,倘若水盆放在远处,它一定从容不迫地大踏步走上前去,饮一口水,再大踏步走去吃泥,吃草。吃过泥和草再回来吃饭。
1.根据下列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 )
(2)形容做事十分认真,细致,一点也不马虎。( )
2.选文里有许多表现高傲的词语,如“引吭大叫”“傲然”。找一找,分别写下来。
叫声:________
吃相:________
3.“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句话是选文的________句,在文中起到了________的作用。
4.选文第②自然段中加点词语“如此”指的是什么?
________
5.“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把鹅和鸭的步调进行比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
二、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①那年春天,我家的一只黑母鸡正趴在鸡蛋上想孵小鸡。但母亲并不打算让它孵,给了我一根竹竿,让我把它吓醒。
②我跑过去将黑母鸡撵起来。它在前面跑,我挥着竹竿在后面追。从屋前到屋后,从竹林追到莱园。我追赶的速度不断加快,黑母鸡的速度却越来越慢,翅膀也耷拉下来,还不时地跌倒。见竹竿挥舞过来,只好又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③我终于筋疲力尽地瘫坐在草垛底下。黑母鸡钻到了草丛里,一声不吭地将自己藏到傍晩。第二天,它“咯咯咯”地叫着,依旧寻觅着鸡蛋。但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下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失了血色,而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失去了光泽。
④其他鸡们趁机捉弄它,它们不是群起而追之,便是群起而啄之。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最后蜷缩在角落里。
⑤过不几天,大姨妈家送孵出的小鸡来了。
⑥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它要做鸡妈妈。但那些小鸡一见了它,就像小孩见到疯子,吓得四处逸散。它四处去追那些小鸡,追着了,就用大翅将它们罩到了怀里。那被罩住的小鸡,就在黑暗里惊叫,然后用力地钻出来,往人腿下跑。它东追西撵,弄得四下里一片“唧唧唧”的惊叫。
⑦母亲专门将邻居家的毛头请来对付黑母鸡。毛头做了一面小旗,将这小旗缚在黑母鸡的尾巴上。毛头将它松开后,它误以为有什么东西向它飞来了,惊得大叫,发疯似的跑起来。
⑧黑母鸡钻进了竹林,那面小旗被竹枝勾住,终于从它的尾巴上被拽了下来。它跌倒在地上,很久未能爬起来,张着嘴巴光喘气。可是,黑母鸡依旧痴心不改。
⑨然而,过了两天,黑母鸡却不见了,无论你怎么四处去唤它,也未能将它唤出。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未见到它的踪影。一个多月后的一天,我和母亲正在菜因里种菜,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的竹林里有小鸡的叫声。再寻声望去,眼前的情景把我俩惊呆了。
⑩黑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走出竹林,来到一棵柳树下。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明亮照眼,微风中,柳丝轻轻飘扬。那些小鸡都已显出羽色了,在黑母鸡周围欢快地觅食与玩耍。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的,又紧密又有光泽。
她终于做母亲了。 (有删改)
6.读①-⑧段,黑母鸡因“发痴”而遭受了许多苦头,请抓住关键词概括,完成示意图。
遭受苦头:被“我”用竹竿赶→___________→________
母鸡表现:__________→仓皇逃窜,蜷缩角落→__________
7.文章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黑母鸡爱因为“发痴”而遭受的苦头,这样写的目的是( )
A.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位伟大的母亲,必须先遭受苦头。
B.表达了作者对伤害动物的行为的谴责,呼吁大家保护动物。
C.表达了“我们”一家对黑母鸡的无比厌恶。
D.表现出黑母鸡对做母亲的执着,赞颂母亲的伟大。
8.读第⑥段两个画“”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黑母鸡的样子,请用“”画出来。这样前后对比,突出了黑母鸡___________________。
10.前文中作者一直用“它”称呼黑母鸡,为什么最后一段中作者用了“她”?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白象(节选)
丰子恺
白象是我家的爱猫,它真是一只可爱的猫!
不仅是因为它浑身雪白,还因为它的眼睛一黄一蓝,叫作“日月眼”。它从太阳光里走来的时候,瞳孔细得几乎没有,两眼竟像话剧舞台上所装置的两只光色不同的电灯,见者无不惊奇赞叹。收电灯费的人看见了它,几乎忘记拿钞票;查户口的警察看见了它,也暂时不查了。
每天一吟读书回家,或她的大姐陈宝教书回家,一坐倒,白象就跳到她们的膝上,老实不客气地睡了。她们不忍拒绝,就坐着不动,向人要茶,要水,要换鞋,要报看。有时工人不在身边,我同老婆就当听差,送茶,送水,送鞋,送报。我们是间接服侍白象。
有一天,白象不见了。我们侦骑四出,遍寻不得。正在担忧,它偕同一只斑花猫,悄悄地回来了,大家惊喜。
此后斑花猫常来,它也常去,大家不以为奇。我觉得白象更可爱了。因为它不像鲁迅先生的猫,有时在屋顶上怪声怪气,吵得他不能书写稿,而用长竹竿来打。
后来它的肚皮渐渐大起来了。约莫两三个月之后,它的肚皮大得特别,竟像一只白象了。我们用一只旧箱子,把盖拿去,作为它的产床。有一天,它临盆了,一胎五子,三只雪白的,两只斑花的。大家称庆,连忙叫男工樟鸿到岳坟去买新鲜鱼来给它调理。女孩子们天天冲奶粉给它吃。
小猫日长夜大,两星期之后,都会爬动。白象育儿耐苦得很,日夜躺卧,让五个孩子纠缠。它的身体庞大,在五只小猫看来,好比一个丘陵。它们恣意爬上爬下,好像西湖上的游客爬孤山一样。这光景真是好看。
1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装置——( ) 恣意——( )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一句把___比作_____,突出了白象_______;第二句分别把白象母子比作______和________,形象地刻画出一幅___________的画面。
13.短文从哪些事上能体现出作者一家对白象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在第5自然段写到鲁迅先生家的猫,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认为文中的白象是一只怎样的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阅读短文。
野鸭
①一天,我在小山上漫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
②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觉,藏在那儿的,我就用手杖拨了它一下,想叫它站起来,可是它却一动也不动。
③我觉得很奇怪,便俯下身细看。这时我才发现它已经死了。它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它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在它的腿跟前有两只蛋。看见这两只蛋,我便把这死鸭提起来。果然在它身子底下有一个巢,里面盛着十一只蛋,连同外面的两只,一共是十三只。
④我将它仔细地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从它身上的各种情形看,它是被冻死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些表面现象,但我还是毫不迟疑地做出了这个结论: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那场暴风雪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斗争以后死去的。
⑤我望着这只野鸭,思绪久久不能平静。我想,这是一种多么深沉,多么感人肺腑的爱啊。
⑥可怕的暴风雪席卷了这座孤寂而荒凉的小山,凛冽刺骨的寒风令人窒息。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它的敌人挑战,执意保卫着自己的家和孩子,直到精疲力竭,再也无力这样做的时候,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⑦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苍茫的暮色渐渐隐没了远处的山峦。我用一张大纸把它包起来。在地上挖了一个小小的坑,将它们放进去,用泥土把它们埋起来。我把它们留给大地母亲,便继续向前走我的路了。
17.短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了三方面的内容:____________→猜测死因→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是文章的重点内容。
18.结合上下文先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而这只可怜的野鸭却不顾这一切,竟然敢向它的敌人挑战,执意保卫着自己的家和孩子,直到精疲力竭,再也无力这样做的时候,毅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一切:_____________ 敌人:_______________
执意:____________ 精疲力竭:___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判断短文的中心思想。(在正确的一项后面的括号里打上“√”)
(1)赞扬野鸭敢于跟风雪搏斗的精神。( )
(2)表达“我”对野鸭无限同情的感情。( )
(3)赞扬了动物深沉的、伟大的母爱。( )
20.找出野鸭死后的外形描写,用“——”标出。
21.作者是怎样推测出野鸭是被冻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外阅读。
螳螂
螳螂的一对前爪就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所以有的地方又把它叫作“刀螂”。然而在汉语中,螳螂却因为挡车和捕蝉两次失手,受到人们千古不绝的嘲笑。
任何事情都是会发展的,对螳螂的看法理当也有所改变。然而,人类的固执却不愿放过九死未悔的殉道者——螳螂,我们看待螳螂的眼光和螳螂看待世界的眼光永远也不可能重合。
螳螂的视力并不好,这道理很清楚,我们在嘲弄一只视力不好的可怜虫。螳螂看东西不分远近都是模糊不清的,这正是它们的特点。然而,它们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但对运动着的东西则心明眼亮,只要猎物一动,螳螂马上就看清了对象的颜色、形状,并迅速作出战术部署。这跟惯于纸上谈兵而不知应变的书呆子刚好形成强烈的对比。
螳螂的捕敌战术还包括用色彩迷惑对手,它们常常隐身在植物丛中,把自己伪装得同周围环境相一致。
被人误解并迟迟不被原谅的螳螂——它们的结局都带着几分悲壮,作为对后代所需的蛋白质等营养的补克,雌性螳螂在交配刚一结束就把雄性螳螂吃掉,雌性螳螂艰难产卵后也将精疲力竭而死去。
不讨人喜欢的动物结局都不会太妙,因此,螳螂选择为下一代献出自己的生命真是明智之举。
22.找出文中的两对反义词。
( )——( ) ( )——( )
23.填空。
(1)“螳螂却因为挡车和捕蝉两次失手”中两个有关螳螂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纸上谈兵”故事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项羽 赵括 祖逖)
(3)螳螂又被叫作“刀螂”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明智之举”是什么意思?文中的“明智之举”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螳螂是怎样用色彩迷惑对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归纳第三自然段的段意,并说说此段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从容不迫 一丝不苟
2.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严肃郑重 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从容不迫
3. 中心 总领全文
4.养鹅等于养狗,它也能看门。
5.将鹅的从容步调与鸭局促不安的步调进行比较,突出了鹅不可一世的傲慢。
6. 被同伴啄 被毛头对付 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发疯似的跑
7.D
8.加点字是对母鸡的动作描写,体现黑母鸡想成为母亲,想保护孩子的的急切心情。
9.第3段: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失了血色,而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失去了光泽。
第10段: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的,又紧密又有光泽。
成为母亲后的神态安详,与成为母亲之前的状态形成鲜明的对比。
10.因为作者被黑母鸡想成为母亲的意志所感动,体现了作者对母鸡的敬畏。同时借黑母鸡突出母爱的伟大。
11. 安装 任意
12. 猫眼 电灯 眼睛的与众不同 丘陵(孤山) 游客 愜意和谐
13.一吟和大姐不忍拒绝白象的卧膝而睡,坐着不动;白象不见了,我们侦骑四出,寻找白象;白象生下小猫后,我们买鲜鱼、冲奶粉给它调理身体。
14.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写鲁迅先生的猫恋爱时很吵,突出白象的乖巧懂事。
15.示例:白象是一只长相奇特、漂亮,性格温顺、独立能干,爱护孩子的猫。
16.对猫的喜爱与赞美
17. 发现死鸭 掩埋死鸭 猜测死因
18. 可怕的暴风雪席卷了这座孤寂而荒凉的小山,凛冽刺骨的寒风令人窒息。 指暴风雪。 坚持自己的做法。 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 野鸭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一场暴风雪进行了殊死搏斗后死去了。
19.(3)
20.它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出去,张着嘴,里面塞满了雪。它的翅膀稍稍张开来,一条腿略微伸向后面。
21.作者经过仔细审视,发现野鸭的身上没有一处伤痕或遭受暴力的迹象,在它的身子底下的巢里有蛋,由此推测它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同暴风雪进行了一番殊死的斗争后冻死的。
22. 清楚 模糊 静止 运动
23. 螳臂当车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赵括 它的一对前爪就如刀斧手高举的大刀
24.聪明智慧的举动。雄性螳螂在交配刚一结束就把雄性螳螂吃掉,雄性螳螂艰难产卵后也将精疲力竭而死去。
25.它们常常隐身在植物丛中,把自己伪装得同周围环境相一致。
26.螳螂的视力并不好,对静止的东西视而不见,但对运动着的东西则心明眼亮。此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