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12: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度初中历史七年下册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选择题
1.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有先后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
①隋朝灭亡②大运河开通③北周建立④隋文帝灭陈
A.①③②④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①③
2.隋炀帝继位后年年出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而且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他的暴政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
A.成由俭败由奢 B.改革是强国之本
C.天下分久必合 D.玉不琢不成器
3.七年级某班的同学小张和小李正在看一本历史画册,两人为书中“隋朝为什么会灭亡”这一问题争论不休,他俩最后归纳了下列四点灭亡的原因,其中不正确的是
A.隋文帝的暴政,阶级矛盾尖锐 B.沉重的赋税,人民不堪重负
C.开凿大运河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D.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
4.隋朝的灭亡与下列哪些史实无关( )
A.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B.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
C.隋炀帝设立进士科 D.隋炀帝三次征辽东
5.“它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大运河、科举制都在此时应运而生。”由此推断“它”是指( )
A.隋朝 B.秦朝 C.唐朝 D.元朝
6.6世纪80年代,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
A.581年 B.589年 C.605年 D.618年
7.下列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开凿于隋炀帝统治时期
B.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至江都
C.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8.美国历史学家迈克尔哈特说:“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实行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他应该是:( )
A.隋炀帝 B.隋文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9.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方式选拔官吏的一种政治制度。关于科举制度,其作用包括
①巩固了世家大族地位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 ④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0.隋朝是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重要朝代。下列有关隋朝的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A.隋文帝建立隋朝,以洛阳为都城 B.隋朝短暂而繁荣,未能统一全国
C.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西南开发 D.隋炀帝的暴政,导致了隋朝速亡
11.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最初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的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12.隋朝大运河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这表明大运河( )
A.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B.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
C.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 D.打通了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
13.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为士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制,其选官标准( )
A.品德 B.才学 C.军功 D.血缘
14.下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其中图中最北端B和最南端A分别是( )
A.涿郡、江都 B.洛阳、余杭
C.洛阳、江都 D.涿郡、余杭
15.唐代诗人皮日休曾作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此河”的目的是为了( )
①隋炀帝巡游江都②加强南北交通 ③灌溉农田 ④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6.阅读下框材料判断,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修筑的驰道(秦朝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国道”)和大运河的作用的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为加强各地的交通往来,秦始皇下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 大运河是隋朝时期,为加强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而修建的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
A.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和统一 B.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C.抵御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侵扰 D.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
17.下表为曹魏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变化示意图。导致唐宋时期这一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
比例 26% 15% 4% 17.2% 24. 5% 46. 1%
A.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B.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
C.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D.唐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隋初 隋盛
人口 三千多万人 四千六百多万人
垦田 一千九百多万倾 五千五百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仓 洛阳含嘉仓,洛口仓
材料三
材料四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 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材料五 京杭大运河,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和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古代最宏伟的四大工程,但唯独京杭大运河,至今仍然是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图示中,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谁?589年,隋灭陈的意义何在?
(2)材料二的表格反映了隋初到隋盛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运河的开凿与材料二的关系。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运河由北向南联通的几大水系以及各段的名称。
(4)根据材料四对大运河开凿情况的描述,谈谈你的体会。
(5)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成功申遗。结合材料五,从历史角度说明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的理由。
1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公元581年,北周静帝禅让于丞相杨坚,北周覆亡。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
材料二 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618年宇文化及等人在外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李渊逼杨侑禅让,国号"唐"。619年王世充逼杨侗禅位,国号"郑",隋朝彻底灭亡。
材料三 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进行大改革。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军事上继续推行完善府兵制,经济上实行均田制并改定赋役,减轻农民生产压力,又采取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等清查户口措施增加财政收入。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隋文帝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你给予隋炀帝中肯的评价。
(3)结合材料三并根据所学知识,归纳隋朝给中华民族留下的政治遗产。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5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618年隋朝灭亡,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北周是北朝的政权,589年隋文帝灭陈,所以按时间先后排序应是③④②①,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2.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题干描述的隋炀帝暴政体现在奢侈无度,耗费民力,说明成由俭败由奢,A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改革的问题,排除B项;天下分久必合强调的是统一是大势所趋,题干没有涉及统一或分裂,排除C项;玉不琢不成器意思是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与题干主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隋朝灭亡是因为隋炀帝的暴政,而隋文帝时期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盛世局面,A项不属于隋朝灭亡的相关原因,符合题意;隋炀帝时期好大喜功,大兴土木,开凿大运河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加上穷兵黩武,人民的赋税、徭役、兵役负担沉重,不堪重负,终于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隋朝短命而亡,BCD项都属于隋朝灭亡的相关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
4.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创立科举制度,这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并不是隋朝灭亡的原因,C项正确;隋炀帝时期大兴土木,如开凿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加剧人民的徭役负担,加上其穷兵黩武,三征辽东,加剧了人民的兵役负担,因此被认为是隋炀帝暴政的表现,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农民起义,隋朝短命而亡,ABD项都与隋朝的灭亡有关,排除。故选C项。
5.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短暂而辉煌,它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大运河、科举制都在此时应运而生,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正确;秦朝长城、唐朝武举、元朝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9年,隋朝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7.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B项表述不正确,符合题意;隋炀帝统治时期,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AC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8.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及所学知识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了前朝的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B项正确;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形成,但与“他成功地统一了经历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不符,排除A项;唐太宗和宋太祖没有最早建立“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D项。故选B项。
9.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科举制的创立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不利于世家大族地位的巩固,①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
10.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炀帝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频繁发动战争,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引发全国范围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隋朝崩溃覆亡。D项正确;隋文帝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排除A项;隋朝统一了全国,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解析】
【详解】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A项正确,排除B项;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完善科举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12.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大运河促进了运河区域经济的繁荣,沿岸大批官私工商业蓬勃兴起,各种店铺数以千万计,形成独具特色的运河工商业文化,加强了南北经济交流,B项正确;材料强调大运河对区域经济经济的影响,没有体现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南北方交通运输干线,排除CD项。故选B项。
13.B
【解析】
【详解】
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其选官的标准是才能,而不是品德、血缘和军功,应试者不管出身地位如何,只要考试合格,就能做官,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品德是察举制的标准,商鞅变法是按照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排除C项;按照血缘是世官制的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最北到涿郡,最南到余杭,D项正确,排除BC两项;江都位于淮河和长江之间,是运河上的一个重要商港,排除A项。故选D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巡游江都不是开凿运河的目的、大运河不是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工程,①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
【详解】
由材料“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大运河……为加强各地之间经济、文化联系而修建”,结合所学知识,可概括得出两者的共同作用都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通是在隋统一全国后,排除A项;抵御了匈奴对中原王朝的侵扰在材料中未有涉及,排除C项;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未有在材料中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1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隋朝创立科举制,唐宋大力完善并推广,这样,至北宋时期平民子弟在政府官员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多,C项正确;孝廉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在汉朝, 九品中正制的创立与完善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宋政府已经完全成为平民阶层的政府,这种说明太绝对,实际也不是,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8.(1)杨坚;统一全国。
(2)人口增加。统一完成,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3)材料三促进了材料二局面的出现。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开凿了大运河,还修造了万里长城,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5)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当时隋朝的文明程度和强大国力;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河流修造、疏浚、维护的最高水平。
【解析】
【分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示意图可知,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杨坚;隋灭陈,统一全国。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表格可知,这体现出人口增加。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统一完成,政局稳定,经济发展。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三可知,材料三促进了材料二局面的出现。根据所学和材料三示意图可知,大运河由北向南联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各段的名称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开凿了大运河,还修造了万里长城,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
(5)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当时隋朝的文明程度和强大国力;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河流修造、疏浚、维护的最高水平。
19.(1)①建立隋朝;②统一全国;③开创开皇之治;④创立三省六部制;⑤开创科举制。
(2)有功:①开通大运河,沟通南北;②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有过:①好大喜功,营建东都洛阳等,过度消耗民力;②贪图享乐,多次巡游江南。(意思相近即可)
(3)①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②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③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
【解析】
(1)
根据材料可知,“隋文帝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公元589年,隋军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繁荣局面。”材料分别说明隋文帝的贡献是建立隋朝,统一全国,开创开皇之治局面;根据所学可知,隋文帝的贡献还有在制度上的创新,如创立三省六部制和开创科举制。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隋炀帝杨广即位营建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又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创了万国来朝的‘大业盛世’。然而即位营建东都,引发隋末民变。”说明隋炀帝在修建大运河贯通南北和开创“大业盛世”是有功的;但“即位营建东都”“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等残暴统治是其统治过程中的过错。
(3)
根据材料可知,“政治初创三省六部制,巩固中央集权,正式推行科举制,选拔优秀人才,弱化世族垄断仕官的现象,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强化了政府机制,根据南北朝的经验改革政治,兴建隋唐大运河以及驰道改善水陆交通线。”表明隋朝留下的政治遗产包括创立三省六部制,推行科举制,建立政事堂议事制、监察制、考绩制。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