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P5-P7例2、例3、练习二 课时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明确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迁移类推法。
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优美音乐,展示各种美丽的花朵。 2.导语:美丽的花朵不仅是植物,还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荷花代表着纯洁,牡丹花则代表着高贵,今天让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它。 3.出示教科书P5的主题图,提问:你们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随着学生提出问题,课件随机显示。 共同欣赏,交流感受 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 在课的开始,通过对花的欣赏,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在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同时,引出研究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一)研究乘法的意义。 1.课件出示例2(1)。 2.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式,提问:这两个算式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二)研究除法的意义。 1. 出示例2(2)(3)。 提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2.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三)研究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整理总结: 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四)研究乘、减除法的关系 1.继续引导学生观察(1)、(2)和(3)题的列式,说说乘、除法的关系 2.总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五)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 1.出示例3.你知道有关0的哪些运算? 2.总结:0不能做除数 观察算式,讨论交流 梳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预设: 除法是乘法的相反运算,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 具体描述 理解0不能做除数 通过学生对自主提出问题的解决,逐步体会运算的本质含义,并抽象总结为概括性的语言,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完成教材第6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1题。 3.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第2题。 1.独立完成,并思考是根据什么直接写出得数的。 2.(1)先明确表中已列出的三个算式之间的关系。 (2)照样子填表格,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分层次的巩固练习有助于对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评价。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学生自由发言。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板书设计 乘、除法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关系: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乘除法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注意:0不能做除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概括出除法的意义,再引导学生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在学习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新知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时,注意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自我建构新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