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4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12:5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图《弘法大师行状绘词》描绘的是日本僧人渡海入唐的情形,他们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进行海盗式殖民掠夺 B.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
C.传播日本先进的科技 D.开展正常的贸易活动
2.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3.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唐朝高僧玄奘就曾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
B.玄奘游学的大昭寺是印度的最高学府
C.玄奘回国后写成《西游记》一书
D.玄类回国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4.唐朝时,对中国和日本的交流作出贡献的有( )
①日本遣唐使 ②日本留学生 ③日本留学僧
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
5.唐朝的长安城布局合理,成为亚洲各国都城建造的典范。当时长安城居民的住宅区被称为( )
A.市 B.坊 C.宫城 D.皇城
6.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等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它”是( )
A.《天工开物》 B.《大唐西域记》 C.《史记》 D.《齐民要术》
7.下列古迹中,能体现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 )
A.洛阳白马寺 B.敦煌莫高窟 C.唐招提寺 D.那烂陀寺
8.根据玄奘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是( )
A.《西游记》 B.《大唐西域记》 C.《论语》 D.《伤寒杂病论》
9.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这主要是因为( )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10.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促进了中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1.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交通便利,来往频繁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封闭政策,吸引人才 D.制度落后,疆域辽阔
12.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长途跋涉、历尽磨难前往天竺求得佛经回长安。唐玄宗时期,扬州大明寺的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抵达日本弘扬大唐文化。玄奘、鉴真在历史上都做出卓著贡献,他们的壮举促进了
A.国家统一 B.中外交流 C.经济发展 D.民族融合
13.“有容乃大”是唐朝超越前朝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的有( )
①鉴真到日本传授佛法 ②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
③日本多次派使节来中国 ④唐与吐蕃“和同(为)一家”
A.①③④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③
14.学习历史应该掌握历史发展的分期及其阶段特征。下图所示时间轴中①处对应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 )
A.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D.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15.在述及唐朝时期邻国、藩属国遺送留学生来中国时,相关史料均有记载。据此可知?( )
史籍书目 记载内容
《太宋文武皇帝实录》 贞观元年,……上谓使臣曰:“朕(太宗)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寻建学舍数百间,聚四方生徒。无何诸蕃慕善,酋长请遣子弟受业,许之……
《资治通鉴 唐纪 唐纪十一》 “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遗子弟请入国学,圣堂讲筵者至八千余人。”
A.儒家文化开始辐射东亚 B.日本、琉球和遢罗落后
C.唐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 D.唐朝大力倡导朝贡贸易
16.下表为唐朝时期重用的部分外国人情况表。这表明唐朝时期( )
姓名 国家 在唐朝担任的职务
高仙芝 高丽人 河西节度使
卑路斯 波斯人 左威卫将军
阿史那思摩 突厥人 右武卫将军
李彦升 大食人 受翰林学士
A.民族交融出现高潮 B.社会开放包容并存
C.国内人才数量不足 D.政府统治异常清明
17.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当时的社会情景,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舍生取义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8.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出现了多个“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杜甫《忆昔》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措施?由此开创了一个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分别写出图A和图B生产工具的名称。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全盛时期的社会风貌,这个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什么?当时的统治者在经济方面是怎么做的?
(4)根据材料四,注重对外交往是唐朝成为开放社会的一个亮点。说出唐朝对外友好交往的两个史例。
19.唐朝时期,民族关系融洽,对外交往活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速古人,而成功过之……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1)材料一中“朕”的言论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政策?“朕”被各少数民族尊奉为什么?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松赞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
——据《旧唐书》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
——据习近平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3)根据材料三,分别列出唐朝“把域外文化带人唐土”“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历史史实。
(4)根据以上材料,请你谈谈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华文明的启示。
20.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象,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景象?当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谁?
材料二:
(2)图一、图二展示了唐朝时农业工具的创新成就,请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
材料三: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元稹《法曲》
(3)材料三中前两幅图反映了唐朝怎样的社会风气?元稹的诗作证明了唐文化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四: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赞干布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4)材料四中的“公主”指的是谁?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积极影响?
材料五: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5)材料五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时期,日本派遣使节来华学习唐朝先进的制度、文化,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B项正确;日本僧人入唐不属于海盗殖民掠夺,而是友好交往,排除A项;遣唐使和留学僧来华是为了学习唐朝文化,而不是传播日本先进科技,排除C项;留学僧与贸易活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2.C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唐朝出现了外国货币,说明唐朝时期中国与外国存在商品贸易,而且十分繁盛,C项正确;唐代有统一的货币,排除A项;这些金币都不是中国自己发行的货币,排除B项;这些金币来自波斯和古罗马,因此不能证明唐代与日本、新罗交往密切,排除D项。故选C项。
3.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唐朝,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天竺,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A项正确;玄奘游学的那烂陀寺是印度的最高学府,明代吴承恩写成《西游记》,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4.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日本派遣大量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来华学习中华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①②③正确。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的长安城布局合理,成为亚洲各国都城建造的典范,当时,长安城居民的住宅区被称为坊,是居民区,B项正确;市是商业区, 宫城、 皇城体现出帝王尊严,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它是玄奘西行旅途中的见闻回忆录,是研究古印度和中亚等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并结合所学可知,与“玄奘”“古印度和中亚”等关键信息相符合的是《大唐西域记》,B项正确;《天工开物》明代的科学技术文献,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A项;《史记》与“玄奘西行”无关,排除C项;《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编写的农书,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唐代,鉴真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建立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C项正确;洛阳白马寺、 敦煌莫高窟体现了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那烂陀寺在印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8.B
【解析】
【详解】
《大唐西域记》是根据玄奘的口述,由他的弟子记录所成的书,B项正确;《西游记》是明代吴承恩的作品,《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学著作,排除ACD项。故选B项。
9.B
【解析】
【详解】
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因此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B项正确;A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西汉中国已经开始对外交往,排除C项。故选B项。
10.C
【解析】
【详解】
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C项正确;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不属于唐朝内部边疆管理,天竺、日本不属于唐朝疆域,排除AD项;西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排除B项。故选C项。
11.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亚非欧各国具有巨大的吸引力,B项正确;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动等,是唐朝吸引亚洲各国友好往来的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唐朝时期,对外开放不是封闭政策,排除C项;唐朝时期制度并不落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玄奘西行有利于佛教在中国传播,鉴真东渡有利于向日本传播佛教文化,所以,二者均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B项正确;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与“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关联不大,排除AC项;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都属于中外交流,不是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3.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与吐蕃关系“和同(为)一家”。对外实行开放政策,鉴真到日本传授佛法,日本多次派使节来中国。①③④能体现唐朝“有容乃大”,A项正确,排除B项;马可.波罗来中国经商发生在元朝,排除②,排除CD项。故选A项。
14.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隋唐两朝,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国力强盛,是繁荣与开放的时代,B项正确;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是辽宋夏金元时期, 明清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魏晋南北朝是 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15.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无何诸蕃慕善,酋长请遣子弟受业,许之”“乃至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酋长亦遗子弟请入国学”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国力强盛,对周边国家产生强大的向心力,C项正确;儒家文明在此之前就已经辐射到了东亚,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日本、琉球和遢罗的社会发展情况,排除B项;朝贡贸易主要是为了宣扬国威,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唐朝时期重用的部分外国人情况表”可知,材料体现了许多外国人在唐朝时期受到朝廷的重用,担任重要的职务,说明唐朝社会开放包容并存,B项正确;材料中的是外国人,不是中华民族之间的交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内人才数量不足”,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唐朝“政府统治异常清明”,排除D项。故选B项。
17.B
【解析】
【详解】
依据“唐朝中外交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舍生取义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B项正确;“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反映的是唐朝民族交往或民族交融,“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反映的是唐朝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的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反映的是唐朝末年黄巢起义攻入长安,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1)以民为本;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贞观之治。
(2)曲辕犁、筒车
(3)开元盛世;改革税制、发展经济。
(4)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可从以民为本概述唐太宗的执政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可从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回答他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措施。由此开创了一个治世局面,历史上称之贞观之治。
(2)
根据材料二的图A结合所学可知是曲辕犁;图B可知是筒车。
(3)
根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鼎盛时期历史上称开元盛世。唐玄宗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是改革税制,发展经济。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可知左图是鉴真,右图是玄奘,所以唐朝对外交往的历史是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文化;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19.(1)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玄奘西行天竺;鉴真东渡日本。
(4)我们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传承、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各国不同的先进文明为我所用。(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根据所学和材料一“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这显示出,唐太宗执行开明的民族政策,“朕”被各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2)
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可知,这就是文成公主入藏,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
根据所学和材料三“东方的丝织品及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可知,唐朝“把域外文化带人唐土”的玄奘西行天竺,“把盛唐文化传播四方”的是鉴真东渡日本。
(4)
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如,我们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传承、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借鉴各国不同的先进文明为我所用。
20.(1)开元盛世;唐玄宗。
(2)曲辕犁;筒车。
(3)反映了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或风气开放、充满活力、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等);兼容并蓄。
(4)文成公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5)玄奘;《大唐西域记》。
【解析】
【分析】
(1)
根据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可得出这首诗讲述开元盛世的历史。由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仓库充实,人口不断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反映了开元盛世社会景象;当时在位的唐朝皇帝是唐玄宗。
(2)
依据所学知识,图一:唐朝时期,人们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了曲辕犁;图二: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3)
根据材料三中前两幅图反映了唐朝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元稹的诗作证明了唐文化具有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4)
根据材料四“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 .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由所学知识可知,“公主”是指文成公主,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5)
根据材料五“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 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朐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由所学可知,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经,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潜心翻译佛经,并写成《大唐西域记》。故这位“伟大僧人”是玄奘,经典著作是《大唐西域记》。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