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杜甫《无家别》)造成这一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大运河的修建 B.三次征伐辽东
C.安史之乱的发生 D.藩镇割据的形成
2.从下图人物的诗句中,我们感受到他的志向是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A.精忠报国 B.收复失地 C.统一天下 D.推翻唐朝
3.五代十国是一个动荡分裂的时期,但也孕育着进步的趋势,这一趋势体现在
A.政权交换更替频繁 B.北方社会安定团结
C.南方经济不断衰落 D.统一是客观的趋势
4.“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这次起义( )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5.“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平卢、范阳、河东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
C.外戚宦官专权乱政 D.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6.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拐点是:( )
A.黄巢起义 B.宦官专权 C.安史之乱 D.藩镇割据
7.古代中华民族最强盛的时代,无非汉唐。而汉唐之终结,均由农民起义引起。其中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农民起义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黄巢起义 D.黄巾起义
8.“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材料所述历史事件导致了
A.东汉末年社会动荡 B.隋朝灭亡 C.唐朝由盛转衰 D.唐朝灭亡
9.唐朝诗人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反映的历史事件( )
A.导致了七国之乱 B.导致了八王之乱
C.使唐朝由盛转衰 D.造成了唐朝灭亡
10.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发生后,节度使成为危害一方的“土皇帝”,这一现象历史上称为( )
A.宦官专权 B.奸臣李林甫掌权
C.藩镇割据 D.朋党之争
11.对下列图表解读不准确的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梁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6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A.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B.五个政权的开国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C.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D.表中五个政权先后出现,政局相对较稳定
12.清朝赵起翼记载:五代乱世“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
A.藩镇称雄一方 B.社会混乱动荡 C.阶级矛盾尖锐 D.官员贿赂成风
13.唐朝灭亡后,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而南方则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下列关于五代十国的表述,错误的是( )
A.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B.北方政权更迭,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C.南方地区因为受战乱影响大,经济发展缓慢
D.虽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14.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材料反映了( )
A.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五代十国的实质 D.五代十国战乱不已
15.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黄巢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D.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16.唐朝末年,刘允章上《直谏书》中指出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上述材料反映的应该是( )
A.安史之乱爆发的原因 B.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C.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 D.导致五代十国混乱的原因
17.唐代诗人杜牧有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项顶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了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的诗反映了
A.唐玄宗追求享乐,朝政腐败的表象 B.长安城建筑风格和繁荣景象
C.南方荔枝在长安,得到人民的喜爱 D.唐朝的战马速度是一日千里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8.唐朝时期是古代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强大国家,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材料三 “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四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地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请回答:
(1)材料一与哪位皇帝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什么问题?为此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哪些措施有关?
(3)材料三说的是谁?他的主要事迹是什么?
(4)结合材料四,安史之乱开始于哪一年?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什么?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19.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各个领域的建树熠熠生辉。
【盛世局面】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二: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此河”指的是古代哪一重大工程?开通此河的皇帝是谁?以哪里为中心?
(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当时的统治者是谁?描绘了唐朝历史上的哪一盛世局面?
【和同一家】
材料四:“唐朝的民族政策,有利于唐政权与周边各少数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加速了民族交融。唐朝是民族交融的又一次高峰,而这首先表现为民族血缘的交融……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成为平常事。”
——摘编自郑师渠《中华民族精神研究》
(4)依据材料四,请写出一个“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历史事件?并据此说出唐朝实行了怎样的民族政策?
(5)材料二诗歌的作者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标志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事件?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什么?
(6)综合上述隋唐历史的探究,对我们今天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
20.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朝代,某校七年级(2)班同学开展如下活动,对唐朝的衰亡展开了探究,请你参加,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数据话衰落】
唐朝人口统计: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 37140000人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 41419712人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 52919309人
唐肃宗乾元三年(760年) 16990386人
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 15760000人
(1)从唐朝人口数据统计来看,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后的人口急剧减少,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什么事件有关?这一事件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诗歌咏志向】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材料二中历史人物的行为对唐朝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史料探亡国】
材料三:玉欲代唐,使人谕诸镇…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
——摘编自《新五代史》
(3)材料记载了唐朝灭亡时的情形,其中的“王欲代唐”中的“王”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灭亡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天宝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年号。“世乱”是指安史之乱。唐玄宗后期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生产大受摧残,田地大量荒芜,人民流离失所,许多州县成为废墟。唐朝的国势从此由强盛转向衰落,C项正确;大运河的修建、三次征伐辽东是隋炀帝时期,排除AB项;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中后期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明起义目的是攻入长安,灭亡唐朝,D项正确;精忠报国、收复失地的是南宋岳飞等反抗外族侵略之举,排除AB项;黄巢所在的唐朝是统一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3.D
【解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政权更替频繁不是进步趋势,D项正确,排除A项;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排除B项;当时的南方地区由于受战乱影响较小,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也有一定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4.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黄巢起义,878年至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A项正确;朱温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排除B项;黄巢起义是民变而安史之乱是兵变,两者没关系,排除C项;加重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中央与边镇的力量失去平衡,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B项正确;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地区经济发展,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D项;东汉时期,外戚宦官专权乱政,排除C项。故选B项。
6.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C项正确;黄巢起义军转战南北,并攻人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宦官专权是唐朝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排除B项;安史之乱后,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的唐末农民起义是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入长安看,建立政权,C项正确;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不属于农民起义,排除AB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末年,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及范阳节度使反,犯京师,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两京。肃宗起灵武,而诸镇之兵共起诛贼。”,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节度使安禄山与部将史思明发动叛变,史称安史之乱。叛军逼近长安,唐玄宗仓皇出逃,唐肃宗继位并反击叛军。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事从此由盛转衰。C项正确;材料与“东汉末年社会动荡”、“隋朝灭亡”不符,排除AB项;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9.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抒发了诗人杜甫对唐都长安遭受安史之乱的悲怆情感,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C项正确;汉景帝削藩策引起七国之乱,排除A项;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排除B项;朱温夺权造成了唐朝灭亡,排除D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后期,安史之乱发生后,节度使成为危害一方的“土皇帝”,这一现象历史上称为藩镇割据,它使唐朝走向衰落,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地方势力,不是说中央乱局,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D
【解析】
【详解】
题干给出的表格反映的是五代更迭及开国君主的身份,结合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从存亡时间看,五代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因此“政局相对较稳定”解读不准确,D项正确;依据表格内容和所学知识,从政权名称看,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排除A项;从国君身份看,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由此推断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排除BC项。故选D项。
12.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视人命如草芥,动以族诛为事”“藩帅劫财之风甚于盗贼, 抢夺枉杀,无复人理”这主要反映了五代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称雄一方局面的延续,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A项正确;社会混乱动荡、 阶级矛盾尖锐、 官员贿赂成风都与题意记载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13.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地区战乱较少,相对安定,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C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这一时期北方政权更迭,在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即五代,而且战争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却相对安定,虽然政权分立,但是统一是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ABD项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14.C
【解析】
【详解】
依据“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成五代”可知反映了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C项正确;黄巢起义被唐朝统治者镇压下去,排除A项;依据题干可知藩镇割据普遍出现于黄巢起义后,排除B项;题干没有体现五代十国时期战乱不已,排除D项。故选C项。
15.C
【解析】
【详解】
人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是对黄巢起义这一史实的作用的认识,属于历史观点,C项正确;其他选项均属于对客观事实的描述,排除ABD项。故选C项。
16.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的内容“老百姓有‘官吏苛刻’‘赋税繁多’‘冤不得理,屈不得申’‘冻无衣,饥无食’‘病不得医,死不得葬’等‘八苦’”,可知材料反映出的是唐末农民起义的原因,是由于官吏苛刻,赋税繁多等,B项正确;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的原因,排除C项;五代十国出现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项。故选B项。
17.A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一骑红尘妃了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描述的是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的史实,反映了唐玄宗追求享乐,朝廷腐败的表象,A项正确;诗作没有涉及长安城建筑风格和繁荣景象、南方荔枝在长安,得到人民的喜爱、 唐朝的战马速度是一日千里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18.(1)唐太宗;人民(老百姓)的重要性;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2)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3)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755年;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五代十国(时期)。
【解析】
(1)
根据材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与唐太宗有关;材料一说明他认识到人民(老百姓)的重要性;为此他在经济上采取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的唐诗描写了唐朝开元时期繁荣富庶的盛世景象,这盛世局面的出现与唐玄宗采取的发展经济,改革税制的措施有关。
(3)
根据材料“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说的是鉴真,他的主要事迹是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4)
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开始于755年;安史之乱对唐朝社会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唐朝灭亡后,中国再度出现政权分立的局面,这一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19.(1)(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洛阳。
(2)科举制。
(3)唐玄宗。开元盛世。
(4)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
(5)安史之乱;五代十国(时期)。
(6)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要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多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经验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尽道隋亡为此河”说明隋朝灭亡与隋朝时的河流有关,即隋朝大运河;隋朝大运河是隋炀帝下令从605年开凿的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在隋朝的东都洛阳。
(2)
根据材料可知,“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指的是隋朝创立的通过考试以才选官的科举制度。
(3)
根据材料可知,“忆昔开元全盛日”说明唐朝全盛时期出现在开元年间,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开元全盛日”指的是开元盛世。
(4)
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皇室与少数民族联姻的事件有唐太宗时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即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唐中宗时将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珠丹,即金城公主入藏。与少数民族和亲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5)
根据所学可知,755—763年的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加上北方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6)
从隋唐时期出现的治世和盛世可知,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保持政治清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保持社会稳定;要让人民生活安居乐业;从隋炀帝暴政到唐玄宗统治后期出现的衰败局面说明作为统治者应关心人民群众疾苦,实行与民休息政策;要实行宽松、和谐的治国政策;从唐朝的开明的民族政策可知,要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共同发展繁荣等。
20.(1)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2)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朱温;统治腐败、藩镇割据、农民起义等
【解析】
(1)
根据所学可知,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8年,导致人口锐减。安史之乱造成的严重后果是对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破坏,使唐朝唐朝由盛转衰,安史旧将和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诗歌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歌,起义军在黄巢领导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3)
根据材料可知,“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中国号为梁的是后梁,建立者朱温;根据所学可知,唐朝灭亡的原因有唐朝后期统治腐败、朋党之争、藩镇割据严重,中央无力控制藩镇、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等。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