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
1.“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靖康耻”的出现是由于:( )
A.辽对北宋发动掠夺战争 B.西夏对北宋发动掠夺战争
C.金对北宋发动掠夺战争 D.金对南宋发动掠夺战争
2.将“1127年”和“赵构”综合在一起,我们可以联系到的事件是( )
A.北宋统治达到兴盛 B.北宋迁都
C.北宋灭亡 D.南宋建立
3.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共传九帝,时长218年。追溯历史, 终结辽朝的是( )
A.北宋 B.南宋 C.金 D.西夏
4.下图是有关民族政权并立存在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③① D.②③④①
5.下图是某班学生为历史故事会收集的材料,由此判断他要讲述的是
1.收复建康 2.取得郾城大捷 3."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A.卫青北击匈奴 B.岳飞抗金
C.文天祥抗元 D.戚继光抗倭
6.某战役中,岳飞率军大败金军的主力,该战役发生在( )
A.澶州 B.建康 C.郾城 D.大散关
7.辽、宋、西夏、金时期的政治特点是
A.民族政权并立 B.南北政权对峙 C.繁荣与开放 D.战乱长期不息
8.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句。这里的“匈奴”指的是( )
A.女真族 B.匈奴族 C.契丹族 D.党项族
9.历史上有位英雄,因率军抗金而为人民所称颂,其位于杭州的墓大门两侧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骨”“佞臣”分别指的是
A.蒙恬、赵高 B.铁木真、元昊
C.岳飞、秦桧 D.阿保机、寂准
10.林升所作《题临安邸》中“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金
11.宣和二年(1120年),北宋和金朝分别派特使在海上订立了一个盟约,双方商定:待①成功后,北宋将原来输给辽的岁币转输给金,金则答应将燕云还于北宋。①处应填
A.灭西夏 B.灭辽 C.灭大理 D.除掉岳飞
12.下面是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③②④ D.①④②③
13.史书记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材料中达成和议的两个政权是
A.北宋和西夏 B.北宋和辽 C.南宋和西夏 D.南宋和金
14.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座英雄墓前看到两尊铸铁跪像,触景生情,惭愧地写下了两句诗“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番感慨所谓何事: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李刚抗金 C.秦桧谋杀岳飞 D.秦始皇焚书坑儒
15.两宋时期出现了辽、宋、西夏、金等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以下能够正确反映当时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形势的一项是
A. B.
C. D.
16.我国古代许多学者非常重视运用历史地图,有“左图右史”的说法。初中是开始学习和运用历史地图的重要阶段,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由于历史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相关史实。观察“1142年金、南宋、西夏形势图”,其形成原因是
A.澶渊之盟 B.宋夏和议 C.郾城大捷 D.宋金和议
1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些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
A.宋辽对抗 B.宋夏和议
C.金与北宋对峙 D.金与南宋对峙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材料三: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提到了五位帝王,写出与唐宋时期有关的两个帝王。(不能照抄诗句)
(2)材料二中的“朝廷”指的是历史上哪个朝代?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该事件有何影响?“笑谈渴饮匈奴血”是指哪一少数民族?
(3)材料三中“靖康耻”指哪一历史事件?在雪耻过程中,1140年,岳飞取得了哪一战役的胜利?
19.“……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清晰地告诉我们,是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从古至今,我国成功的民族政策、良好的对外关系令许多国家称道。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政权并立】
材料一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后创制了文字。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体制。
材料二 如下图是中国古代某阶段示意图
【民族融合】
材料三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南宋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两段文字分别阐述了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情况。请判断这两段材料对应的两个政权名称分别是什么?
(2)请写出材料二图中①、②分别代表的政权。政权建立者分别是谁?
(3)北宋和政权①有战也有和,请问他们达成的和约,历史上称为什么?
(4)材料三描述的内容与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关?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宋]苏辙《栾城集》
材料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1)材料一中的“朝廷”指的是哪一个政权?辽与它签订了什么协议?
(2)材料二中“靖康耻”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胡虏”指是哪一民族?
(3)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和议后双方形成什么样的局面?
(4)如何看待宋与周边民族政权达成的和议(利与弊)?(不少于两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5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是北宋的最后一个年号;靖康之耻指的是在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并且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还有大量的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因此“靖康耻”的出现是由于金对北宋发动掠夺战争。C项正确;辽对北宋发动掠夺战争、西夏对北宋发动掠夺战争,都与“靖康”年号不符,排除AB项;南宋是在“靖康耻”后才建立的,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赵构是南宋建立者,1127年北宋灭亡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D项正确;1127年北宋被金朝灭亡,而不是全盛或迁都,排除AB项;1127年是北宋灭亡的时间,题干中提到赵构,说明题干强调的是在同年建立的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12世纪初期,阿骨打起兵抗辽;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1125年,辽被金攻灭,C项正确;终结辽朝的是金,不是北宋、南宋和西夏,排除ABD项。故选C项。
4.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之后是五代十国、辽、宋、夏和金时期。此时期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辽、夏、金,南方政权的出现顺序为五代十国、北宋、南宋,④②③①正确,C项正确;而ABD排序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5.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岳飞出身于河南汤阴的农家,在抗金战火中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将领。他的部队纪律严明,“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人称“岳家军”,南宋初年,金军南下,抗金名将岳飞收复建康,后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B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卫青北击匈奴,排除A项;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排除C项;戚继光抗倭,是指16世纪中期,戚继光奉命抗倭,组建“戚家军”。“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前往福建、广东配合当地明军剿灭倭寇,东南沿海倭患基本平息,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南宋军民奋起抵抗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并乘胜追击,迫使金军后撤。C项正确;澶州、建康、大散关,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7.A
【解析】
【详解】
辽宋夏金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党项人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汉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权并立,互相攻伐,有战有和。因此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时代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A项正确;辽宋时期没有南北政权对峙,排除B项;繁荣与开放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C项;辽、宋、西夏、金时期有战有和,排除D项。故选A项。
8.A
【解析】
【详解】
题目材料有“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中有“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主要反映岳飞抗金的史实。金是女真族建立的,南宋时,金经常南下骚扰,南宋岳飞英勇抗金金军。A项正确;岳飞时期的匈奴族已经融合于中华民族中,不符存在,所以这里的匈奴是代指,排除B项;契丹建立辽,1125年被金所灭,排除C项;党项族是西夏,金建立后隔断了西夏和南宋的联系,所以岳飞没有抗击国党项族,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在南宋初年,岳飞英勇抗金,赢得了人民的称颂,但被主张议和的秦桧冤杀,于是有副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C项正确;蒙恬打击匈奴,赵高是太监,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元昊建立西夏, 阿保机建立辽,寂准是北宋政治家,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0.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和所学可知,临安是南宋都城,诗中的杭州即临安,汴州指的是北宋都城开封,诗歌讽刺了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C项正确;唐朝都城是长安,排除A项;北宋都城是开封,即始终的汴州,排除B项;金是和南宋对峙的政权,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120年,北宋与金签订《海上之盟》,相约联手灭辽,由宋收回辽占据的燕云或幽云十六州,最终辽被金所灭,但是辽灭亡后,金又大举攻宋,于1127年灭亡北宋,史称靖康之耻,B项正确;西夏、大理是被蒙古所征服,排除AC项;除掉岳飞是在北宋灭亡后的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唐朝灭亡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辽和西夏;北宋末年,金灭辽后,与北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政权是金和西夏。故排序正确的是①④③②。B项正确;ACD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B项。
13.D
【解析】
【详解】
据材料“和议成,约以淮水中流画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休兵息民,各守境上。”可知,反映的是宋金和议。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一线为界,宋金南北对峙。D项正确;北宋和西夏、和辽和议不是以淮水为界,排除AB项;南宋与西夏不接壤,南宋没有给西夏岁币,排除C项。故选D项。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秦桧因害死抗金名将岳飞,而遭受千古骂名,因此姓秦读书人发出“自从贼后不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感慨,C项正确;文天祥抗元,排除A项;李刚抗金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与秦桧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115年,阿骨打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都城会宁。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之前,北宋和辽已经灭亡。A项正确;1125年,辽被金灭亡。1127年,南宋建立。排除B项;地理位置不符,排除C项;1125年,辽被金灭亡,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6.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141年,南宋与金达成和议,其中规定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D项正确;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之间的议和,排除A项;宋夏和议是北宋与西夏的议和,排除B项;郾城大捷是岳飞抗金取得重要胜利,属于南宋和金之间的战,排除C项。故选D项。
17.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中诗句的“直把杭州作汴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的都城在汴州(开封)。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南宋,南宋的都城在杭州,当时北有金的威胁,南宋皇帝却在杭州苟且偷安,这首诗讽刺的是南宋统治者醉生梦死,安于现状。题干诗歌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金与南宋对峙,D项正确;宋辽对抗、宋夏和议与题干诗歌无关,排除AB项;1127年,金灭北宋。排除C项。故选D项。
18.(1)唐太宗;宋太祖。
(2)北宋(宋朝);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相对和平局面,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女真族。
(3)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郾城大捷。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宗指的是唐太宗,宋祖指的是宋太祖。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朝廷”指的是历史上的北宋。“(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反映的现象发生在澶渊之盟这一历史事件之后。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长时间保持着和平局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笑谈渴饮匈奴血”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抒发了岳飞抗击金军的豪情壮志,岳飞抗击的金政权,是女真族建立的,因而这里的“匈奴”是指女真族。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中的“靖康耻”指的是1127年。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灭亡,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和靖康之变。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19.(1)西夏;金。
(2)辽—耶律阿保机;金—完颜阿骨打。
(3)《澶渊之盟》。
(4)岳飞抗金。(南宋抗金)
【解析】
(1)
“11世纪前期,党项首领元昊称皇帝,定都兴庆府,后创制了文字”反映的政权名称是西夏;“1115年,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体制。”反映的政权名称是金。
(2)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中①代表的政权是辽;②代表的政权是金。金先灭辽,又于1127年灭北宋,1127年北宋被金灭亡后;北宋皇族赵构在南京称帝,后来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历史上称为南宋,赵构就是宋高宗。北宋与辽和西夏井立,南宋与西夏和金井立。蒙古政权灭金后也与南宋对峙。
(3)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有战有和,双方签订了《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4)
材料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描述的内容与岳飞抗金(南宋抗金)有关;南宋统治者满足于现状,偏安江南一隅。南宋先后与金和蒙古政权出现过对峙局面。
20.(1)北宋 澶渊之盟
(2)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女真族
(3)对峙
(4)①促使双方保持着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②促进民族交融。③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任意两点)
【解析】
(1)
政权和协议,根据材料“(辽)与朝廷和好年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南下,大臣寇准力劝宋真宗亲临前线,宋真宗抵达澶渊,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双方议和,史称澶渊之盟,因此材料中的“朝廷”指的是宋朝,签订了澶渊之盟。
(2)
历史事件,根据材料“靖康耻,犹未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二年,即在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该事件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因此材料中的“靖康耻”指的是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民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因此材料中的“胡虏”指的是金朝女真族。
(3)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与辽、南宋与金之间,虽然有过战争和冲突,但是双方都达成合议,通过对峙维持了相对和平的局面,因此1141年,宋金达成和议,和议后双方形成对峙的局面。
(4)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通过澶渊之盟、绍兴和议等协议与少数民族政权达成了相对和平的局面,这有利于双方保持和平稳定的局面,有利于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前提条件是宋朝每年向少数民族政权缴纳一笔财务,称为“岁贡”,这加重了中原人民的负担。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7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