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件(2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09:2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辛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时 间 宋朝大事记 辛弃疾大事记
1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141年 绍兴和议,纳贡称臣 生于金国,长于济南。(1岁)
1161年 金主南侵,生灵涂炭 起义反金,为掌书记。(22岁)
1164年 北伐失利,隆兴和议 江阴签判,任满去职。(25岁)
1195— 1202年 宰相专权,庆元党禁 瓢泉退隐(56—63岁)
1206年 军事冒进,开禧北伐 浙东安抚使,力辞召命。(67岁)
1208年 嘉定和议,侄伯关系
背景
写于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辛弃疾年过六旬。当时韩侂(tuō)胄执政,正积极筹划北伐,闲置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担任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辛弃疾仍想以自己的风烛残年为国立功,支持北伐抗金的决策,故到任后,他积极为军事进攻作准备,同时又对韩侂胄的轻敌冒进感到忧心忡忡。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用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说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抒怀。
言简意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孙权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国时吴国的皇帝孙权,据守江东,他有着统一中原的雄图大略,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城,并且打垮了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
演出歌舞的台榭,这里代指孙权故宫,是反映他光辉功业的遗物。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里指英雄业绩,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刘裕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南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曾经生活在荒僻小街巷。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师北伐,先后灭掉南燕、后秦,收复洛阳、长安。
思考: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两个英雄人物表达怎样的情感?
共同点: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
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义隆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宋文帝刘义隆(刘裕之子)。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他好大喜功,听信王玄漠北伐之策,打没有准备的仗,结果一败涂地,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吓得宋文帝亲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观望形势。北顾,宋文帝于兵败后写诗:“北顾涕交流”。
汉朝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大礼。(封,积土为坛于山上进行祭天,以示胜利。)宋文帝听了王玄漠的大话,对臣下说: “闻王玄漠陈说,使人有封狼居前意。”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草率出兵惨败。“草草”,“封狼居胥”想建功立业。血的教训,宋孝宗隆兴元年用张浚兵败符离,主张有备而战,反对韩侂胄为个人私利草率出兵,对国事的担忧。
拓跋焘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字。他击败宋文帝,率军追到瓜步山,即在现在江苏省六合县东南,在山上建立行宫,后来改为祠庙,称佛狸祠。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辛弃疾是以古喻今,用“佛狸”代指金主完颜亮。
吃祭品的乌鸦和社日祭神的鼓声。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说明中原人们已经忘却战败的历史,竟在佛里祠前频繁地迎神赛社。
后世的人们把历史上的入侵者的行宫误以为是一座福佑人民的神庙,春秋祭祀。时代已冲洗掉民族耻辱的意义。


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恢复中原,再过几十年,恐怕南宋朝廷也会在历史上消失,沦陷区百姓久而久之也会安于异族的统治。
想到这些,辛弃疾对南归后的四十三年的经历感到不堪回首。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登高望远,引出了对43年前的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2岁时,曾经穿越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廉颇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兵攻打赵国,赵王有意起用,遣使问讯。廉颇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以示能战。使者受廉颇政敌郭开贿赂,回来谎报赵王说:“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罢。事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
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义隆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借古讽今
志在统一中国,有英雄业绩
对英雄业绩的仰慕,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为恢复中原北伐,气吞万里
对南宋主和派的讽刺
草率北伐失败
对想草率北伐的韩侂胄的警告
拓跋焘


借古讽今
借古抒怀
入侵者却受后世百姓祭祀
对南宋朝廷一直未能振作收复中原的不满
赵王派使者探望廉颇极力表现
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不受重用、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古人 古事 情感 用意 表达技巧
孙 权 置镇京口,雄踞一方 景仰、惋惜 叹英雄后继无人,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借古抒怀
刘 裕 起兵北伐,建立政权 仰慕、向往 表建功立业雄心 借古讽今
刘义隆 草率出师,仓皇而逃 不屑、讽刺 劝为政者勿草率 借古讽今
拓跋焘 率兵追击,建立行宫 耻辱、悲哀 谏为国者勿忘耻 借古讽今
廉 颇 一饭斗米,以示勇武 同情、悲叹 望为政者用人才 借古抒怀


其实,这首词就是一位暮年英雄的叹息:一叹世无英雄;二叹治者无能;三叹怀才不遇;四叹老大无成。使用典故,格调沉郁,悲壮苍凉,词风豪放。正如明代杨慎在《词品》中所评:“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为第一。”
思考:南宋岳珂认为《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用事太多。但是明代杨慎却说“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 你认同谁的说法?
思考:有人认为用典是辛词的一大特色,体现了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但也有评家讥笑辛弃疾“掉书袋”“用事多”,你怎么看呢 说出理由。
用典贴切,恰到好处,用事虽多,然而抒情的脉络清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是辛词的一大特点。词中所涉及的历史故事全都图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使人的思想感情也显得触手可及,一句话,它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词人的政治立场和观点。
《病起书怀》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示儿》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清代贺贻孙《诗笺》
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
孙子 陆元廷 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
曾孙 陆传义 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
玄孙 陆天琪 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对比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俱为豪迈的怀古之作。前者是词人被贬黄州、精神苦闷之时,通过咏怀古迹,实现精神的突围。
思考:两首诗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