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专题测评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物理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 )
A.走进家门闻到香喷喷的菜香 B.看到烟雾在空中飞舞
C.墨水在水中扩散 D.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
2、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一页纸的厚度大约90mm
B.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50s
C.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14dm
D.正常人的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大约1min
3、某校八年级物理兴趣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
A.内,小车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C.内,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D.内,小车以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4、短跑运动员在100m跑竞赛中,测得7s末的速度为9m/s,10s末到达终点时的速度是11.2m/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9m/s B.10.1m/s C.10m/s D.11.2m/s
5、如图是摄影师抓拍到的乌鸦骑在飞翔的老鹰背上“蹭飞”的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运动的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 D.无论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6、位于P、Q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图像如图所示。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则( )
A.P、Q两点距离一定是15米
B.P、Q两点距离可能是20米
C.继续行驶2秒,两车还能相遇
D.继续行驶2秒,甲、乙两车可能相距10米
7、2021年12月3日,中老昆万铁路正式通车。中老铁路是一条连接昆明市与老挝万象市的国际铁路,为加快建成中老经济走廊、构建中老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当列车行驶至玉溪站时,乘务员看着窗外的另一列火车,感觉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向前移动。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并没有移动。则乘务员前后分别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火车
C.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火车
8、2021年8月1日在日本东京举行的男子100米半决赛中,中国飞人苏炳添以9秒83创造了亚洲记录(如图所示)。关于运动的快慢,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比赛进行中观众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B.比赛结束时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
C.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裁判的方法相同
D.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观众的方法相同
9、2021年12月,黄石有轨电车试运行。小红同学乘坐有轨电车去园博园时,发现路边树木不停地向后退去,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路边树木 B.远处高山 C.公路路面 D.乘坐的有轨电车
10、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
A.船 B.山 C.流水 D.河岸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有一辆汽车以36km/h的速度向山崖开过来,当它鸣笛后2秒钟听到回声。问:(v声=340m/s)
(1)2秒钟内声音、汽车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2)鸣笛处离山崖有多远?
(3)听到回声处离山崖有多远?
2、图为高空跳伞运动员在极速下降过程中数人构成的画面,在图示的情景中,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是______的;以地面为参照物,他们是______的,(填“静止”或“运动”)
3、(1)有一根钢管,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测量钢管的外径,读数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知钢管外直径是______cm;
(2)如图所示的停表此时的读数应是______s。
4、测量过程中,误差是 ___________避免的(填“不可”或“可”)。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四次记录到的数据分别是5.79cm,5.97cm,5.77cm,5.78cm,则某物体的长度是 ___________cm,这是利用 ___________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5、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搭载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划过夜空的过程中,神奇的出现了与月亮浪漫同框的情景(如图),若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为参照物,载人飞船是______的,月亮是______的。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甲、乙两地的距离是900km,一列火车从甲地早上6∶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站,在当日15∶30到达乙地,列车行驶途中以144km/h的速度匀速通过长度为400m的大桥,列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25s,求:
(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2)火车的长度。
2、上海到南京的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计算列车由苏州驶向南京的平均速度。
上海 苏州 常州 南京
到站时间 9:39 10:29 11:43
发车时间 09:00 09:43 10:33
里程km 0 84 165 303
3、如图所示是老爷岭隧道及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
(1)根据交通规则可知,汽车经过该隧道允许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2)若汽车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0.05h,请你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超速。
4、高速公路已广泛应用的ETC收费系统,对过往车辆无需停车即能实现收费,现有一辆汽车在高速路上以如图甲所示的速度匀速行驶25min后到达某收费站(如图乙),在进入距收费站s1=50m的ETC通道口开始减速,经t1=4s后运动至收费站左边界,然后再以6m/s的速度匀速通过长s2=36m的收费站,不计车长,求:
(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2)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t2;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大小。
5、一列动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在行驶过程中以18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1800m的桥梁,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时间是40s。求:
(1)该动车车身长度是多少?
(2)由于调度原因,这列动车在从甲地驶向乙地途中需要在丙站临时停靠,在距离丙站8km的地方从最高时速200km/h开始减速,14:35到达丙站时刚好减速到0,14:38动车开始启动驶离丙站,行驶6km后再次达到最高时速,已知在进出站过程中,动车的平均速度约为最高时速的一半,则跟以最高时速直接通过丙站相比,动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多长时间?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小王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他已经从实验室借到的实验器材有:小车一辆、秒表一块(秒表显示:时、分、秒)、长木板一块、小木块一块、刻度尺。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
(2)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
(3) 小王想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s3上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______处静止释放(选填“A”或“B”);
(4)经测量, , ,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的过程中,秒表记录如图所示,则小车在 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__m/s。通过小明的测量数据可以判断,小车在的平均速度______全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等于、小于)。
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下滑,图中的方框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是“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选斜面坡度较______(选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sAB=______cm,tBC=______s,vAC=______cm/s;(保留两位小数)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会使测量AC段的平均速度______(选填“大”或“小”)。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走进家门闻到香喷喷的菜香,这是扩散现象,是有香味的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A不符合题意;
B.烟是固体小颗粒,看到烟雾在空中,是烟雾做机械运动的结果,不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故B符合题意;
C.墨水在水中扩散,是墨水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C不符合题意;
D.放入水中的糖使水变甜,是扩散现象,是糖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结果,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D
【详解】
A.一页纸的厚度在90μm左右,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中学生步行的速度约1m/s,步行1km路程所用时间在1000s左右,故B不符合题意;
C.一支钢笔的长度约14cm,故C不符合题意;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接近1s,1min跳动的次数在70次左右,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D
【详解】
A.内,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
B.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2m,小车的平均速度是
故B不符合题意;
C.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没有增加,小车处在静止状态,故C不符合题意;
D.内,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小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小车通过的路程是4m可知小车的速度是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4、C
【详解】
由题意知,路程s=100m,运动时间t=10s,则运动员在全程内的平均速度
故选C。
5、C
【详解】
A.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变化,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乌鸦是运动的,故A错误;
B.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相对于乌鸦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乌鸦为参照物,老鹰是静止的,故B错误;
C.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相对于老鹰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老鹰为参照物,乌鸦是静止的,故C正确;
D.并不是以任何物体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如果它们旁边也有一个老鹰以相同速度飞行,它们相对于这个老鹰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这个老鹰为参照物,它们是静止的,即并不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6、D
【详解】
由甲、乙两图可知甲、乙的速度
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则由可得甲、乙两小车经过5秒行驶了
AB.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
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
故AB不符合题意;
C.做直线运动,不管运动方向相同还是相反,都不可能再次相遇,故C不符合题意;
D.若两小车运动方向相同,继续行驶2秒,由可得此时相距
若两小车运动方向相反,继续行驶2秒,由可得此时相距
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7、A
【详解】
乘务员看着窗外的另一列火车,感觉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列车为参照物的。过了一会儿,他才意识到自己所乘坐的列车并没有移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故A符合题意。
故选A。
8、C
【详解】
A.比赛时,观众看到跑在前面的运动员跑得快,说明在相同的时间内,运动员的路程越大,运动员跑得越快,即观众是用“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运动的快慢,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终点裁判是根据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来判断运动员运动快慢的,时间越短,运动越快,即终点裁判用“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比较运动快慢,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D.在物理学中,是根据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来比较运动的快慢,相当于相同的时间比路程,与观众的方法相同,与裁判的方法不同,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C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C。
9、D
【详解】
A.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A不符合题意;
BC.远处高山和公路路面相对于路边树木的位置均没有发生变化,故路边树木相对于它们均是静止的,故BC不符合题意;
D.乘坐的有轨电车相对于路边的树木位置在发生变化,故路边树木相对于其是运动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0、A
【详解】
由题意可知,题中的研究对象是“山”,它的运动状态是“向船尾跑去了”,即山在“运动”。
A.若以船为参照物,船与山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而且船向前行,以船为参照物,山在“后退”,故所选的参照物是船,故A符合题意;
B.不能以研究对象作为参照物,故B不符合题意;
C.若以流水为参照物,因为船在水中行驶,所以无法得出山向船尾跑去的结论,故C不符合题意;
D.若以河岸为参照物,山相对于岸的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山是静止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二、填空题
1、(1)680m,20m;(2)350m;(3)330m
【详解】
解:(1)已知汽车速度
由可得,2秒钟内声音的路程
2秒钟内汽车的路程
(2)设司机鸣笛时汽车到高山的距离为s,则有
鸣笛处离山崖的距离
(3)司机听到回声汽车距山崖的距离
答:(1)2秒钟内声音、汽车的路程分别是680m、20m;
(2)鸣笛处离山崖有350m;
(3)听到回声处离山崖有330m。
2、静止 运动
【详解】
[1]以其中一个运动员为参照物,其他运动员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说明其他运动员是静止的。
[2]若以地面为参照物,跳伞运动员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是运动的。
3、1.30 220.6
【详解】
(1)[1]由图可知,此刻度尺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1cm=1mm
即其分度值为1mm;钢管左侧与6.50cm对齐,右侧与7.80cm对齐,则钢管外径是
7.80cm-6.50cm=1.30cm
(2)[2]图中停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3min和4min之间偏向4min一侧;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40.6s,因此停表读数为
3min40.6s=220.6s
4、不可 5.78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详解】
[1]误差与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同,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误差是不能避免的,只能通过提高测量水平、改进测量手段等方法来尽量减小误差;错误是指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操作不规范不按照规定测量而产生的结果,错误可以避免。
[2]分析四次测量数据可以发现,5.97cm这个数据与其他几个的准确值不同,相差太大,应该是错误数据,计算平均值时应该剔除此数据。物体的长度为其它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所以物体的长度为5.78cm。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仪器和改进测量方法等,本题是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5、静止 运动
【详解】
[1]若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为参照物,载人飞船相对于运载火箭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载人飞船是静止的。
[2]以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为参照物,月亮相对于运载火箭的位置发生变化,月亮是运动的。
三、计算题
1、(1)100km/h;(2)600m
【详解】
解:(1)火车从甲地早上6∶30出发开往乙地,途中停靠了几个车站,在当日15∶30到达乙地,则甲地开往乙地所用时间
t1=9h
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
v1===100km/h
(2)由于v=,列车的速度
v2=144km/h=40m/s
则火车过桥通过的总距离
s=v2t2=40m/s×25s=1000m
所以火车的长度
s火车=s﹣s桥=1000m﹣400m=600m
答:(1)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的平均速度是100km/h;
(2)火车的长度是600m。
2、109.5km/h
【详解】
解:列车由苏州到南京所用时间
t=11∶43-09∶43=2h
距离为
s=303km-84km=219km
平均速度为
答:列车由苏州驶向南京的平均速度为109.5km/h。
3、(1)60km/h;(2)汽车没有超速
【详解】
解:(1)标志牌的含义:汽车通过隧道时,行驶速度不超过60km/h。
(2)已知全长为
2360m=2.36km
根据速度的计算公式可得,汽车的速度
该速度小于60km/h,故汽车没有超速。
答:(1)根据交通规则可知,汽车经过该隧道允许的最大速度是60km/h;
(2)若汽车匀速通过该隧道所用的时间为0.05h,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没有超速。
4、(1)37.5km;(2)6s;(3)8.6m/s
【详解】
解:(1)由图甲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
v=90km/h
由v=可得,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
s=vt=90km/h×h=37.5km
(2)由v=可得,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
t2===6s
(3)由v=可得,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
v===8.6m/s
答:(1)汽车到达收费站前匀速行驶的路程为37.5km;
(2)汽车通过收费站所用的时间为6s;
(3)汽车从开始减速到离开收费站全过程平均速度大小为8.6m/s。
5、(1)200m;(2)0.12h。
【详解】
解:(1)动车通过桥梁的速度
由可得,动车全部通过桥梁的总路程
则动车车身的长度
(2)根据题意由可得,动车进出站过程中所用的时间
动车以最高时速通过这段路程的时间
动车在丙站停靠的时间
这次临时停靠耽误的时间
答:(1)该动车车身长度是200m;
(2)动车因这次临时停靠大约耽搁了0.12h。
四、实验探究
1、 较小 A 0.5 大于
【详解】
(1)[1]实验需要测量路程和时间,用计算速度,因此该实验的原理是。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下滑的速度就越大,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就越短,不便于计时,因此为了方便计时,应该使斜面的坡度较小。
(3)[3]测量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s3段的平均速度,他应该将小车从A处静止释放,小车运动到B点时已经具有一定的速度,然后经过下半程;如果从B点静止释放小车,小车的初速度为0,求得的平均速度不能作为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4)[4]已知s1=0.9m,s2=0.4m,则
段所用的时间为
则段的平均速度为
[5]全程所用的时间为
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由上述分析可知,小车在 的平均速度大于全程的平均速度。
2、 小 5.0 1 3.33 大
【详解】
(1)[1]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用到公式。
(2)[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一些。
(3)[3]由图可知,AB段的路程
sAB=10.0cm-5.0cm=5.0cm
[4]BC段的时间tBC=1s。
[5]AC段的路程sAC=10.0cm,AC段的时间tAC=3s,AC段的速度
(4)[6]过了A点后计时,所计时间偏小时,根据公式可知,路程不变的情况下,时间偏小,速度就会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