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台阶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引导学生自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分析父亲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台阶”内涵,分析小说主题。
教学工具:教案,ppt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出示《父亲》图片。
20世纪80年代初,罗中立以一幅《父亲》震惊中国画坛,该作品是“从艺术的天国向现实的复归”,是“中国社会和历史文化的一面镜子”。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年出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其小说主要以农村、军营生活为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有删节。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这种回忆成为李森祥小说创作的契机与灵感。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了这篇小说。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
四、“小说”文体介绍
1.概念: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
4.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5.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五、学习“阅读提示”
默读课后的“阅读提示”内容,说说你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
1.小说用第一人称叙述了“我”父亲与台阶的故事。
2.分析人物形象和把握小说主题是阅读的重点。
3.阅读中关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通过做批注的方式加以点评。
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说说文中讲了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本文主要讲了父亲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不辞辛苦建造新房,造高台阶,最终老去的故事。
2.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小说划分层次,并用几个字概括层意。
开端(1—9):梦想造台阶。
发展(10—16):准备造台阶。
高潮(17—24):建造新台阶。
结局(25—32):台阶成,父亲老了。
文章叙事线索:台阶
七、精读课文,分析父亲形象
(一)研读第一部分:梦想造台阶
1.再读课文,说说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家乡地势低,屋基做高些,不大容易进水。另外还有一说,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2.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了对比;
(2)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是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经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时间;
(4)写父亲的脚板,写了父亲终生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从这一部分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父亲是一个有理想(要强)的人。
(2)父亲是一个强壮的人。
(3)父亲是一个辛劳的人。
※重点赏析第五自然段:父亲洗脚的片段。
这里运用细节描写,“泥土的颜色”“一盆泥浆”“一层沙”这些细节刻画了父亲勤劳朴实的农民形象,表现了父亲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
课堂总结
“台阶”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线索。本文围绕“台阶”,按“回忆旧台阶——父亲觉得台阶低——父亲为建新台阶做准备——建造新台阶——新屋建成,父亲老了”的思路行文,重点写建造新台阶的过程。情节富有变化。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歌曲《父亲》导入,并回顾上节课内容。
精读课文,分析父亲形象
研读第二部分:准备造台阶
1.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造台阶、赢得尊重),父亲做了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捡砖捡瓦、积累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捡屋基卵石、
(1)父亲是一个认真、专注的人。
(2)父亲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
(3)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
※ 重点赏析:
①父亲坐在绿荫里……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旁批:动作、神态描写,父亲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下定决心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
② 那时我不知道山有多远,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旁批:这个片段是侧面描写,通过“鸡叫三遍、黄昏归来”---说明父亲早出晚归,生活艰辛;通过“草鞋磨穿”,“超过了台阶”更说明父亲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体现了父亲为实现目标的执著坚韧和顽强的毅力,这就是最朴实的中国农民。
(三)研读第三部分:建造新台阶
1.建造新台阶时,父亲有什么表现?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具体表现:(1)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支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2)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
内心激动,行动积极。
2.从这一部分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重点赏析19自然段:父亲踏黄泥
“浮”字写出晨雾之浓,侧面表现父亲起床之早,体现出父亲对造台阶的期待。
“飘”“挑”“晃”“滚”等动词,生动细腻地描写了父亲头上的露珠的动态变化。这些动词既体现了父亲的辛苦,又表现了父亲充满活力的形象;既渲染了一种神奇的意境,又表达了“我”对父亲的关爱、敬佩之情。
(2)重点赏析21自然段:放鞭炮时,父亲的动作和神情
这个语段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明明是新屋建成了该喜庆的时候,明明愿望实现了,明明是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候,父亲却有点手足无措,胸挺不高,笑也尴尬,这既表现了父亲作为农民的淳朴厚道,也源自于长期以来地位低下而产生的自卑心理,无法一下子消除,表现了父亲的谦卑。
(四)研读第四部分:台阶成,父亲老了
1.造好了新台阶,父亲的心愿达成,父亲的社会地位提高了吗?
并没有。
父亲坐在九层高台阶上有什么感受?为什么,找出相关句子。
产生了诸多不适应:①磕烟灰②坐台阶③挑水闪了腰④不坐台阶,不聊天。
台阶修好后,父亲反而觉得不自在了。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的低下,父亲由此形成的自卑心理是长期存在的,一下子难以消除。所以,当“我”家的台阶真的高了的时候,父亲反而无法改变原先的自卑心理,感到处处不习惯,不对劲。实现了全部追求和理想后的父亲不免还有些失落。
父亲的梦想实现了,为什么反而“若有所失”了呢?
(1)父亲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了。
(2)物质目标:有高台阶的新屋,实现了;
(3)精神目标:希望得到尊重、提高地位,并没有实现。
(4)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现在身体衰老了,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父亲心理很失落。
通过以上问题的梳理,父亲的形象渐渐清晰,请同学们总结父亲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
三、品读课文,把握主题
1.小说结尾写道“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如何理解这一结局
这句话表面上看似平淡而冷静,实际是作者最无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无法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和精神世界的“老化”——他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同时也失去了奋斗目标。
但儿子之痛还更在于他几乎是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为了造屋而耗尽了一生精力,他在父亲身体和心灵都迅速衰老的残酷现实面前无能为力。一个句号,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的残酷现实。
※补充:李森祥给编者的信
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
2..文章流露出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感情?
既对他们艰苦创业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表示崇敬,又对他们身在艰难困苦中的生活状态表示同情和怜悯,也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
3.李森祥塑造这样一个父亲形象有什么特殊的深意 ?(结合写作背景)
这篇小说写于80年代初,那时的中国有10亿人,其中有八亿都是农民。小说父亲是亿万农民的缩影。父亲通过台阶追求地位的提高,但父亲渴望得到尊重的追求并没有实现, 他的精神并未有得到满足。小说表面上写父亲一生造高台阶的故事,实际上却是通过这件事情,在追问农民的精神存在。正如鲁迅所说“要救中国民众于水火之中,首先必须拯救中国民众的意识,从民众最深层之处来改造国民的精神 ”。
四、课堂总结
作者以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起伏变化贯穿全文,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既刻画了阿长好事粗俗、迷信可笑的一面,又表现了阿长朴实善良、仁厚慈爱的天性,同时表达了成年后的作者对阿长既同情又愧疚,既感激又思念的复杂情感。
作业布置
1.阅读批注:
推荐大家阅读梁晓声的《父亲》和苏童的《父爱》,用圈点批注法比较两篇文章父亲有哪些异同。
2.观察写作:
认真观察自己的父亲,选取父亲的生活片段,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个性。(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