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有的人[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6-03-30 07: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 题 有 的 人——纪念鲁迅有感
备课人 陈铁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诗人运用对比手法,抒发的纪念鲁迅的感受,从中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能力目标 体会诗歌也能讲道理,发表议论。
思想目标 受到革命人生观的教育。
方法目标 理解、欣赏、背诵。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理解了诗的深刻哲理
教学难点 在于第三、六、七的内容理解,老师应讲深透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模式 探究活动式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程序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个案修改栏
第一课时问题序列Ⅰ问题序列Ⅱ问题序列Ⅲ 预习1.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3.朗读、背诵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或听诗歌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者的
感情流露。)
2.提问:这首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的大意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1节为第一部分。大意是: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2节到第4节为第二部分。大意是:诅咒与赞美、鞭挞与褒扬交替使用,形成相互对比,而赞美、褒扬是主旋律,作者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5节到第7节为第三部分。大意是:在对生死、荣辱、善恶、美丑议论的基础上,使诗意升华到赞颂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高尚的人生观的高度。诗的容量加大了。
3、提问第1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有什么不同的含义。
4.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从哪些方面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作了对比?
5.提问:第2.3节诗里没出现鲁迅的名字、但我们一眼便可看出是
在赞颂鲁迅的伟大精神,原因何在?
四、小结
《有的人》写于1949年11月1日,新中国成立不久,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纪念自己的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臧克家先生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革命人民隆重纪念鲁迅的盛况。这首短诗以《有的人》为题,是对全诗内容所作的揭示和概括,它蕴含着深意。诗的第一节即第一部分,诗人揭示了这种深刻含意的具体内容,精辟地概括了人生的意义:“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诗包含着两种方面的内容。在写作方面,这首诗也有着鲜明的特色,这就是在对比和对应中表现出深刻的哲理,这里所说的哲理,诗人并不是用一般抽象的语言来告知读者,而是运用形象性的诗的语言向我们揭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意义,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那种高踞于人民之上的反动统治者和为人民俯首为“牛”的革命者的不同人生意义,从而启示我们,为多数人去活,才活得有价值。
五、作业
背诵全诗习题二 教师有激情的导入学生讨论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播。小组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对课文的理解,提高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学生独立完成 设置情景 感染学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生各抒己见,提高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延伸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兴趣。延伸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认知兴趣。通过背诵达到深入理解感悟的效果。
六、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