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西各地七年级历史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含解析)期中复习 2021-2022学年下学期广西各地七年级历史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06 21:2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练习题
一、选择题
1.(2021·广西贺州·七年级期中)考古队员在甘肃某地发现了一块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西夏文字的创制者是(  )
A.完颜阿骨打 B.耶律阿保机 C.元昊 D.成吉思汗
2.(2021·广西柳州·七年级期中)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3.(2021·广西桂林·七年级期中)下面表格内容所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民族政权的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4.(2021·广西柳州·七年级期中)在郾城大战中大败金军,被秦桧以所谓“谋反”罪杀害的南宋抗金名将是
A.文天祥
B.戚继光
C.林则徐
D.岳飞
5.(2021·广西百色·七年级期中)假如你是北宋与西夏议和的一名使臣,你可以答应的是( )
①宋对夏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③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6.(2021·广西·柳州二十一中七年级期中)达成“澶渊之盟”的双方是
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金 D.南宋与西夏
7.(2021·广西河池·七年级期中)公元11世纪中期,西夏政权建立。建立该政权的民族是
A.契丹族 B.汉族 C.党项族 D.吐蕃族
8.(2021·广西百色·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道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全面繁荣的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完全和平友好的关系
9.(2021·广西百色·七年级期中)辽、西夏、金时期,为我国西北地区开发作出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是
A.党项族 B.蒙古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0.(2021·广西崇左·七年级期中)下面方框内的对话讨论的是( )
甲:堂堂一个中原王朝.在没有战败的情况下与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妥协议和,不仅称兄道弟,还给“岁币”,这难道不是一种耻辱? 乙:客观上说一这次议和取得了通过战争没有取得的结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双方之问再无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榷场贸易、互通有无,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议和 B.宋辽议和 C.宋金议和 D.辽金议和
11.(2021·广西百色·七年级期中)“澶渊之盟”从宋朝一方来看,带有屈辱的一面,但从历史长远来看,它的积极影响是
A.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B.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
12.(2021·广西河池·七年级期中)中华民族搁置争议,着眼大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为宋、辽两国带来了切切实实的发展机会,使得人民得以休息养生,安度和平岁月的历史事件是
A.澶渊之盟
B.割让燕云十六州
C.宋太祖北伐契丹
D.宋太宗北伐辽国
13.(2021·广西崇左·七年级期中)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这体现了
A.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 B.宋与辽矛盾激化
C.民族的交流与借鉴 D.北宋的国力强盛
14.(2021·广西桂林·七年级期中)杨家将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 800 多年了,这些故事反映的是澶渊之盟订立之前( )
A.北宋与辽的争战 B.北宋与金的争战
C.南宋与辽的争战 D.南宋与金的争战
15.(2021·广西桂林·七年级期中)下图中的货币分别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契丹和西夏
A.都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都是由同一民族建立的政权
C.都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 D.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16.(2021·广西玉林·七年级期中)比较法是历史学习的主要方法之一。如果要对“北宋与辽议和”与“北宋与西夏议和”进行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都是北宋送给对方“岁币”②都是北宋向对方“称臣”
③有利于边境的贸易与开发 ④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7.(2021·广西贺州·七年级期中)下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局部),从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君权加强 B.政权分立 C.国家统一 D.政权并立
18.(2021·广西百色·七年级期中)随着电视剧《穆桂英挂帅》的热播,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民间,它反映的是北宋与辽两个政权之间的争战,后来双方达成的和议是
A.陈桥兵变 B.澶州之战 C.澶渊之盟 D.郾城大捷
19.(2021·广西玉林·七年级期中)辽与北宋“和好年深,双方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双方这一相对和平局面出现在下列哪一事件后(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综合题
20.(2021·广西梧州·七年级期中)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不同时期民族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宋与周边少教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1)材料一表明唐朝在处理少数民族问题上实行怎样的政策?材料一中的图表明,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朝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宋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国策有关?
(3)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反映了汉族与周边少数的民族交往中更能促进民族交融的主流趋势是什么?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夏的建立者元昊,注重学习中原文化,创制了西夏文字。C符合题意;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政权,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916年契丹首领阿保机建立契丹国(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为东京;1038年党项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辽在北宋的北方,西夏在北宋的西北方,B项正确;金政权是灭了辽后与北宋和西夏短暂并立的政权,排除A项;CD项三个政权方位错误,排除CD项;故选B项。
3.C
【解析】
由表格中可以看出,10世纪到11世纪前后,同时存在辽、宋、西夏等多个民族政权,由此可知反映的历史信息是民族政权的并立,故选C;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在先秦以前,排除A;表格中的政权都不是大一统政权,排除B;表格仅体现了民族政权并立的信息,没有体现社会的繁荣风貌,排除D。
4.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127年金灭掉北宋,同年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出现西夏、金与南宋对峙的局面。金在南宋建立后不断南下,遭到了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等人率领的力量的阻挡,岳飞曾在郾城强敌金兀术,收复了很多失地,因南宋统治者和权臣的破坏而被迫班师,后被秦桧迫害致死。ABC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5.B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在北宋与西夏议和中规定,西夏对宋称臣,而不是宋对夏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开放宋夏边境贸易市场,所以②③正确,B项符合题意。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6.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7.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都城兴庆。选项C符合题意;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上京临潢府,A排除;960年,汉族赵匡胤建立北宋,以开封(称为东京)为都城,B排除;吐蕃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D排除。故选C。
8.B
【解析】
根据“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可知,澶渊之盟使宋辽之间实现了较长时间的和平,由此年纪较大的人都没有经历过战争,故选B;材料体现的不是北宋军事力量的削弱,排除A;材料体现的是宋辽之间的和平,出现“全面繁荣的局面”和“建立了完全和平友好的关系”的说法都过于夸张,与史实不符,排除CD。
9.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西夏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 ,因其在西北,宋人称之为西夏,所以为我国西北地区开发作出突出贡献的少数民族是党项族,A符合题意;蒙古族的活动区域在蒙古高原上,B不符合题意;契丹族和女真族的活动区域在东北地区,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10.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军,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宋辽之间保持了很长时间的和平局面,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境地区的生产发展,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选项B符合题意;宋夏议和内容为:元昊取消帝号,北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开边境贸易,排除A;宋金议和的内容是: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排除C;辽金议和与宋无关,而且辽被金所灭,排除D。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夏议和、宋辽议和、宋金议和的内容,不要混淆相似知识点。
11.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辽政权建立后,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主抗战,虽然北宋打退了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军撤回,宋朝给辽岁币,这次宋辽盟约称之为“澶渊之盟”;此后维持了宋辽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项B符合题意;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从历史长远来看,与其产生的积极意义无关,故A错误;“澶渊之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史实不符,故C错误;“澶渊之盟”扭转了北宋初年与辽国斗争的不利局面,与题干无关,故D错误;故选B。
12.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力劝,才至澶州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辽由于自身原因,很早就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北宋朝廷暗通关节。宋真宗也赞同议和,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与辽订立和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二十五年的战争,此后宋辽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促进了宋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C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1008年,北宋使臣路振出使辽国,回国后撰写了《乘轺录》献给宋真宗,此书记述他在辽国的见闻,其中提到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可知,这体现了民族的交流与借鉴。1005年澶渊之盟后,辽宋实现了百年之久的和平,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之间的交流,有了题干“1007年始建的辽中京,总体布局‘状如京师’”的情况,所以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C。
1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威胁都城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之后辽与宋议和,辽军撤退,宋朝给辽岁币,澶州旧称澶渊,故这次宋辽盟约称为 “澶渊之盟”,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15.D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采用了中原外圆内方的货币样式,由此可知契丹和西夏都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故选D;契丹和西夏没有在统一区域建立政权,而且它们是不同民族建立的政权,排除AB;契丹和西夏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非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排除C。
16.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北宋与辽议和,北宋与西夏议和,在这两次议和中,都是北宋送给对方“岁币”,有利于边境的贸易与开发,都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故①③④符合题意;北宋与西夏议和中,是西夏向北宋“称臣”,故②不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D
【解析】
根据题中信息可以得知宋元时期,中国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朝代更替,表明其时代特征是政权并立,D符合题意;由该时期政权交替变更可知君权加强、政权分立、国家统一不符合题设主题,ABC排除;故本题选D。
18.C
【解析】
10世纪初,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契丹有时称辽,有时称契丹,宋真宗时,辽军进攻北宋,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宋军出击,辽军大败,辽宋之间订立“澶渊之盟”,C符合题意;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A排除;澶州之战没有体现“双方达成的和议”,B排除;郾城大捷发生在南宋时期,D排除。故选择C。
19.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澶渊之盟。北宋建立后,曾对辽用兵,失败后改为消极防御,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宋庭一片慌乱,后皇帝在宰相寇准的力劝下亲征到澶州城,鼓舞了宋军士气,打退辽军,后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故答案选A。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20.(1)政策: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形式:和亲、会盟。
(2)特点: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国策:重文轻武。
(3)趋势:和平(友好)交往。
【解析】
(1)
政策:由材料“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得出,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形式:由材料“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821年正式会盟”可以得出,唐朝和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主要形式是和亲与会盟。
(2)
特点:由材料“宋与周边少教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议和,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得出,宋朝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国策: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在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战争中败多胜少,主要是由重文轻武的国策造成的。
(3)
趋势: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汉族与周边少数的民族交往中更能促进民族交融的主流趋势是和平交往。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