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
彭荆风
学习目标
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新课导入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作者简介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写作背景
驿路( ) 陡峭( )
花瓣( ) 简陋( )
撵走( ) 麂子( )
恍惚( ) 修葺( )
bàn
niǎn
jǐ
huǎnɡ hū
qì
yì
dǒu
lòu
读清字音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解释词义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8)
第二部分(9-36)
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
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研读课文
发现小木屋:“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描写: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作用: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2.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
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5.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研读课文
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6.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7.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研读课文
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1.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合作探究
茅屋的主人是谁?
误会一: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
二个误会
误会二:哈尼小姑娘梨花是房子的主人。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三个悬念
悬念二:瑶族老人不是主人,主人家是谁呢?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五件好事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梨花妹妹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5.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5.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合作探究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用: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6.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合作探究
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7.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合作探究
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文章主旨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记叙中有抒情
文本特色
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在选入教材时,编辑做了一些改动。下面三组中,第①句是课文,第②句是原作,请你说说改动后有什么好处。
(1)①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多么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啊!
(2)①“主人”回来了。 ②主人回来了。
(3)①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还看见一个身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课后作业
(1)“美丽”与后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的优美意境更吻合。
(2)从全文看,瑶族老人并非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所以“主人”二字要加引号。
(3)没有改变原意,但语言更简洁,读起来更顺畅。
课后作业——答案
首先要找到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改后在表现主旨与人物精神方面的作用。
(1)原作突出的是梨树林的“整齐”,课文中突出的是梨树林的“美丽”。这篇文章要赞美的是雷锋精神,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所以用“美丽”代替“整齐”,一语双关,更符合文章主旨;从后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来看,“美丽”也与这优美的意境相吻合。
(2)原作中“主人”没有加引号,在课文中加上了引号。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小说通过层层推进,由“我们”住进小茅屋到瑶族老人的出现,再到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引出梨花姑娘,直至最后才交代了小茅屋的建造者是人民解放军战士。这里的“主人”加引号,表示瑶族老人并非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3)句子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身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简化为“身穿着花衫”,语言更简洁,读起来也更流畅。
课后作业——解析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15 驿路梨花 学案
学习目标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重难点
1.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2.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三、导读理解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发现小木屋:“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描写: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作用: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2.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明确: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明确: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5.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明确: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6.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明确: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7.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明确: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自我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yì(____)路
yōu(____)闲
花bàn(____)
huǎng(____)惚
2.文学常识填空。
《驿路梨花》的体裁是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修葺:________________
(2)折损: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
(4)________________:(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
4.揣摩下列语句,分析加粗词语的作用。
(1)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倚在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我尝了一口,水清凉可口。
(2)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
5.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
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
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
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拾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
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
“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
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放军战士建造小茅屋,梨花、梨花妹妹和“我们”照料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体现。小茅屋是雷锋精神的见证,反映了雷锋精神经久不衰,世代相传。
B.选文先写一个误会,再设一个悬念,然后才引出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回环曲折,引人入胜。
C.贯穿全文的线索是“谁是小茅屋的主人”。
D.结尾处又写到“洁白的梨花”,寓情于景,人花相映,充满诗情画意,给人以美的熏陶。
(2)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
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驿 悠 瓣 恍
2.答案:小说 彭荆风
3.答案:(1)修理(建筑物)。
(2)文中指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承受不起。
(3)香气四溢
(4)陡峭
4.答案:(1)突出了主人的热情周到。
(2)描写了老人行礼的动作,表现出老人对小姑娘们诚挚的感谢之情。
5.答案:(1)C
(2)①指哈尼族姑娘梨花。②指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解析:(1)“梨花”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谁是小茅屋的主人”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悬念。
(2)①由上下文的对话可知,此处指的是哈尼族姑娘梨花。②此处指的就是自然界的梨花。③此处是引用诗句,使“梨花”语义双关,既指自然界盛开的梨花,也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15 驿路梨花 教案
教学目标
1.仔细体会记叙中的抒情。
2.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3.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认真体会并掌握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的技法。
2.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一到,万物复苏,百花竞放。不必说鲜艳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说红粉似霞的杏花,单是那洁白胜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们的天边遐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倾其笔力,大绘春花,曾留下许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当代著名作家彭荆风的——《驿路梨花》
作者简介
彭荆风,江西萍乡人,著有小说《绿月亮》《雾茫茫》,传记文学《秦基伟将军》,纪实文学《滇缅铁路祭》《挥戈落日》,散文集《泸沽湖水色》《九月衣裳》,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绿色的网》等。
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写于1977年5月。当时,我经历了“文革”7年牢狱之灾后,出狱已近两年。那是5月间的一个下午,我午睡刚醒,慵倦地躺在床上读《宋诗选》,当读到陆游“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时,那美丽的意境使我联想起了过去在滇西南边地大山深处见过的大片梨花林,以及与梨花有关的许多特异人事,那都是我长久难以忘怀的美好生活。这时候,一种想用文笔描述那和谐过去的创作愿望也油然而生,我忙披衣起床抓过纸笔来写作。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驿路( yì ) 陡峭( dǒu )
花瓣( bàn ) 简陋( lòu )
撵走( niǎn ) 麂子( jǐ )
恍惚( huǎnɡ hū ) 修葺( qì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迷茫:广阔而看不分明的意思。
简陋:房屋设备简单粗陋,不完备。
恍惚:指神志不清,看得不真切。
香气四溢:指香气浓郁,向四面飘散。溢,水满外流。
折损:因过分尊敬或优待而使人承受不起。
陡峭:形容山势直上直下。
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无入而不自得:君子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能保持安然自得。
悲天悯人:哀叹时世的艰危,同情人民的困苦。多用来表示对社会 的混乱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众说纷纭:各种各样的说法层出不穷。
心直口快:性情直爽,有话就说,也说心直嘴快。
变化莫测:变化多端,难以预测。
五、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写我和老余正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写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赞美西南少数民族人民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开遍神州大地。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我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发现小茅屋的?课文是怎样描写小茅屋陈设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发现小木屋:“我们”在起伏不断的山间行走,天色渐晚,前不着村,后不挨寨的情况下发现梨花,进而发现了路旁的小茅屋,小茅屋的出现给“我们”以惊喜和希望。
描写:课文从外到内描写了小茅屋的陈设:草顶竹茨泥墙,屋里漆黑,门从外扣着,白水门板上用黑炭写着两个字“请进!”推开门进去,火塘里茨是冷的,一张简陋的大竹床铺着厚厚的稻草,墙边的大竹筒里装满了水,还发现墙上写着几行粗大的字:“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
作用: 这些描写无一不表现出小屋主人的热情周到、细心,可以看出小屋主人那颗助人为乐的热心。
2.齐读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写梨花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写梦中的梨花与梨花姑娘,将人与景结合起来,赞花,更是赞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3.作者为什么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里去写?
明确:写香气四溢的梨花林是为了赞美梨花姑娘纯洁美好的心灵,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4.我们为什么要修葺小屋?
明确: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们也要化感激为行动,为小茅屋做些什么。
5.文中写遇见哈尼小姑娘有什么作用?
明确:哈尼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解开了文中的悬念。
6.究竟谁是房子的主人呢?
明确:解放军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受益之后,送来米,同样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余(修葺)小茅屋,我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因此,我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7.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们这些人吗?
明确:凡照料过小茅屋的,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的后来人,都属于小茅屋的主人。
七、合作探究
1.本文的悬念贯穿全文,这个悬念是什么?
明确:茅屋的主人是谁?
2.文中的两个误会是什么?
明确:误会一:瑶族老人是房子的主人。
误会二:哈尼小姑娘梨花是房子的主人。
3.文中的三个悬念是什么?
明确: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悬念二:瑶族老人不是主人,主人家是谁呢?
悬念三: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呢?
4.文中的五件好事是什么?
明确:我和老余给房顶加草,挖排水沟。
瑶族老人专门运粮食。
梨花妹妹照管小屋。
解放军叔叔砍树割草盖小屋。
梨花姑娘照料小屋。
5.课文有几处描写梨花的语句,这些描写起什么作用?
明确:(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2)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3)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馆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4)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作用:以梨花美景来衬托美丽的梨花姑娘,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出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6.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本篇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件,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作品的主题。
7.本篇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本篇标题为“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写小屋外边的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屋主人梨花姑娘;譬喻恰切,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化环境象征出梨花姑娘的帮助路人。
八、本文主旨
通过叙述一群哈尼族小姑娘在解放军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影响下,甘当无名英雄,热情帮助有困难过路群众的事迹,显示了社会主义祖国处处有温暖的动人场面,歌颂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关心爱护的生动的精神面貌。
九、语言特色
1.记叙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来象征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锋精神的,所以文中对自然界中梨花、梨树林的赞美,都倾注着作者对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中或通过梦境,或描写梨花、梨树林,或引用诗句,都是把对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这景中。
2.直接写人和间接写人相结合。
本文中直接写的人物是“我”、老余、瑶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间接写的是梨花和解放军。直接写的人物都在现在出现,间接写的都是出现在以前的人。这样写使文章结构紧凑,容量增大。
课后作业
《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最早发表于1977年11月27日的《光明日报》,在选入教材时,编辑做了一些改动。下面三组中,第①句是课文,第②句是原作,请你说说改动后有什么好处。
(1)①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②多么整齐的一片梨树林啊!
(2)①“主人”回来了。 ②主人回来了。
(3)①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②还看见一个身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答案:(1)“美丽”与后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的优美意境更吻合。
(2)从全文看,瑶族老人并非小茅屋真正的主人,所以“主人”二字要加引号。
(3)没有改变原意,但语言更简洁,读起来更顺畅。
解析:首先要找到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修改后在表现主旨与人物精神方面的作用。
(1)原作突出的是梨树林的“整齐”,课文中突出的是梨树林的“美丽”。这篇文章要赞美的是雷锋精神,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所以用“美丽”代替“整齐”,一语双关,更符合文章主旨;从后文在“淡淡的月光”下,“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来看,“美丽”也与这优美的意境相吻合。
(2)原作中“主人”没有加引号,在课文中加上了引号。结合文章的内容,我们知道,小说通过层层推进,由“我们”住进小茅屋到瑶族老人的出现,再到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引出梨花姑娘,直至最后才交代了小茅屋的建造者是人民解放军战士。这里的“主人”加引号,表示瑶族老人并非小茅屋真正的主人。
(3)句子的意思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身着红、蓝、黄格子花边长衫”简化为“身穿着花衫”,语言更简洁,读起来也更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