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不求甚解 学案
学习目标
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学习重难点
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三、导读理解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自我检测
1.下列各句中“不求甚解”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B.中学生读书,须对意蕴深刻的内容推敲细思。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C.我们不要为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为一朵鲜花而放弃了整个春天。读书也是这样,不要处处死抠字句,有时不求甚解,反而收获颇丰。
D.有些书是你人生的导师,必须精读;有些书是你人生的伴侣,必须随身;有些书则是你人生中的过客,只需匆匆一瞥,不求甚解,粗观其貌即可。
2.文学常识填空。
(1)马南邨,原名______,当代作家。《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
3.阅读《不求甚解》选段,回答问题。
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⑤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第②段中加粗的“这样”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画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3)画框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具体说明。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A、C、D三项中的“不求甚解”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B项中的“不求甚解”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2.答案:(1)邓拓 燕山夜话
3.答案:(1)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2)承上启下。承上——表明读书必须活读,必须会意;启下——以诸葛亮的例子再次说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是可取的。
(3)引用论证。引用陆象山的话作为论据,论证了“未晓处且放过”实际上与“不求甚解”有相通之处。(共23张PPT)
第四单元
13.2 不求甚解
马南邨
学习目标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新课导入——名人论读书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作者简介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写作背景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课外延伸——驳论文
不求甚解( ) 狂妄自大( )
咬文嚼字( ) 王粲( )
豁然贯通( ) 死抠( )
wànɡ
jiáo
càn
huò
kōu
shèn
读清字音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要诀:重要的诀窍。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
第二部分(2-8)
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
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研读课文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研读课文
赞同提倡。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书要反复读。
1.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
(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3)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
1.“不求甚解”是何意 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合作探究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
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 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合作探究
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驳论文
3.《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1)相同点:①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②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③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合作探究
(2)不同点:①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②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③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
4.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这篇驳论文全面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阐述了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等观点,极具指导意义。
文章主旨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语言特色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课后作业
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
课后作业——答案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13.2 不求甚解 教案
教学目标
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1.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2.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作者简介
邓拓(1912-1966),笔名马南邨,福建闽侯人。当代作家,1966年在文革中迫害致死。重要作品为《燕山夜话》。
写作背景
《不求甚解》选自《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马南邨的杂文集。1961年作者《北京晚报》要求,贯彻党的“双百”方针,利用工作之余为《燕山夜话》撰写的152篇专稿,主要是知识性的杂文,内容丰富,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旗帜鲜明,议论风生,也能切中时弊;短小精炼,语言流畅。是利用杂文形式,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有益尝试,颇受人民的欢迎喜爱。
四、课外延伸——驳论文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列内在的逻辑联系,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战,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五、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不求甚解( shèn ) 狂妄自大( wànɡ )
咬文嚼字( jiáo ) 王粲( càn )
豁然贯通( huò ) 死抠( kōu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不求甚解:原指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现多指只求懂个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咬文嚼字:过分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
因小失大:为了小的利益,造成大的损失。
豁然贯通:指一下子弄懂了某个道理。豁然,通达的样子;贯通,前后贯穿通晓。
开卷有益:读书有好处。
狂妄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要诀:重要的诀窍。
六、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能盲目反对不求甚解。
第二部分(2-8):摆事实,讲道理。用具体事例阐述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第三部分(9):总结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七、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文章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没有充分理由。
2.文章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那他的有怎样的态度?并指出“不求甚解”的那两层含义?
明确:态度: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读书要诀在于“会意”。
含义:第一,虚心,书不一定都都读懂;第二,读书方法:不固执一点,而要了解大意。
3.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作者持什么态度?他举了哪些例子?
明确:赞同提倡。诸葛亮读书独观其大略。
4.对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我们该如何全面理解?
明确:“不求甚解”不是读书马马虎虎,很不认真;读书在会意,不要死抠字眼,为一个局部而放弃整体。
5.作者最后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书要反复读。
八、论证方法
1.通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1)道理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名词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
(2)举例论证。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一味地咬文嚼字,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3)对比论证。将普列汉诺夫和诸葛亮的事例构成正反对比。
九、合作探究
1.“不求甚解”是何意 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明确:“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不求甚解》一文是驳论文还是立论文 又是如何驳或者立的 谈一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文是一篇驳论文。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必须反复读”的主张。
3.《谈读书》和《不求甚解》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明确:(1)相同点:①两篇短文在思想内容上有相似之处,都围绕读书来谈,都谈到了读书的态度、方法。②论证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③论证方法灵活多变,有理有据。
(2)不同点:①两文论证的方式不同。《谈读书》是立论,从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不求甚解》是驳论,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②论证的方法略有不同。《谈读书》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纳论证等论证方法;《不求甚解》运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③两文语言风格不同。《谈读书》的语言精练华美;《不求甚解》的语言严谨质朴。
4.通过对两篇短文的学习,你对读书有什么新的认识,谈一谈你的看法。
明确:①读书要仔细推敲、认真思考,不可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局限于文字推求。②对不同的书,要用不同的读书方法。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十、本文主旨
这篇驳论文全面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盲目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批驳。在批驳的过程中,作者阐述了读书要虚心、读书的要诀在于会意、重要的书要反复读等观点,极具指导意义。
十一、语言特色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课后作业
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请自选话题,运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抒情性文字,展示你的读书成果。(不少于50字)
答案:在优美的散文中,我看到了华美的文字在跳舞狂欢;在《朝花夕拾》里,我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长妈妈发自肺腑的深厚感情;在古体诗中,我听到了诗词格律打起的铿锵有力的节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