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四单元
14 山水画的意境
李可染
学习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新课导入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写作背景
惆怅( )真挚 ( )
暮霭( ) 朝朝暮暮 ( )
浮光掠影( ) 渲染( )
夔门( ) 气概( )
颐和园( ) 惨淡( )
lüè
xuàn
kuí
ɡài
yí
cǎn
chóu chàng
zhì
ǎi
zhāo
读清字音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解释词义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包含哪些自然段?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部分(1-4)
第二部分(5-8)
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
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研读课文
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4.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研读课文
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6.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研读课文
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7.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8.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研读课文
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9.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10.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研读课文
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论证方法
(1)第3、4段: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
(2)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3)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举例论证
论证方法
(4)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
(1)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
道理论证
论证方法
(2)第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第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
对比论证
论证方法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合作探究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 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合作探究
3.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合作探究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文本特色
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本特色
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课后作业
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
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课后作业——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
课后作业——解析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14 山水画的意境 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重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二、导学基础知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三、导读理解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明确: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4.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6.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7.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8.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明确: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9.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10.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自我检测
1.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沁园春(_____)
掠影(_____)
暮霭(_____)
夔门(_____)
赋予(_____)
渲染(__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惆chàng(_______)
真zhì(_______)
yí(_______)和园
金bì(_______)辉煌
朝朝 mù mù(_______)(_______)
3.文学常识填空。
课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著名画家齐白石的弟子,他以__________成就最高。
4.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以下问题。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
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虽然关于“人”一句也不写,但是,通过写景,却充分表现了人的思想感情,如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里包含着朋友惜别的惆怅,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景:帆已经远了,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着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尤其是后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就在这两句里,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毛主席的诗句,意境是很深的。如《十六字令三首》,每一首都是写景,每一字都是说山,但每一首、每一字又都充分表达了人的思想感情。三首词分别体现了山的崇高、气势和力量,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人,实际上都有力地歌颂了人,歌颂了人的英雄气概。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1)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认为怎样画画才能感动人?
(3)第三段举古诗的例子有什么用意?
(4)如何理解文中的画线句?
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qìn lüè ǎi kuí yǔ xuàn
2.答案:怅 挚 颐 碧 暮 暮
3.答案:李可染 山水画
4.答案:(1)总领全文,提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的观点。
(2)既要准确描绘自然地理,又要充满画意。
(3)作者举李白的诗,分析其中包含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意境。作者以古诗情寓于景为例,来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
(4)作者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无论是诗歌还是山水画,只有做到情寓于景,才能感动别人,也才有了灵魂。14 山水画的意境 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时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时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李可染论文集》(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略有改动。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胆”就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魂”就是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漫谈山水画》是孙美兰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所做的整理稿,最初发表在《美术》1959年第5期上。课文节选的是其中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惆怅( chóu chàng ) 真挚 ( zhì )
暮霭( ǎi ) 朝朝暮暮 ( zhāo )
浮光掠影( lüè ) 渲染( xuàn )
夔门( kuí ) 气概( ɡài )
颐和园( yí ) 惨淡( cǎn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有充分的考虑。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五、层次结构
本文可分几部分?如何划分?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说明什么是山水画的意境。
第二部分(5-8):论述意境的产生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第三部分(9-10):论述山水画是意境和意匠紧密结合的产物。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在文中找出作者的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作者是怎样阐释“意境”的概念的?
明确:作者通过列举山水画和“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的区别,阐释山水画的意境。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身临其境,对客观对象长期观察。
4.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李白和毛主席的诗,目的是什么?
明确: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5.结合上下文,分析第5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第5自然段是过渡段。一问一答,引出下文对“意境”产生原因的论述。
6.第6自然段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作者列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其目的是为了说明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则有赖于长期的观察;证明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
7.简述第8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8自然段主要是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并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渲染而最终创造出来的。
8.通读课文,作者认为获得“意境”主要渠道有哪些?
明确:深刻认识客观对象,这需要创作者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要有强烈真挚的情感和表达这种情感的强烈愿望。
9.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 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10.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文章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七、论证方法
1.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明确:(1)举例论证:
①第3、4段:列举《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诗句,说明诗歌的意境是怎样融入到自然环境中去的。列举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进一步说明“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②第6段:作者以白石老人画虾为例来具体论证“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③第7段:作者举毛泽东《沁园春》的例子,说明只有有了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才能写出高于现实的诗词,从而说明作画与写诗一样要高于现实的道理,用作诗词来谈作画,是化抽象的道理为生动形象的例子,便于读者接受。
④第8段:通过列举画松树和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的例子,论述了山水画的意境是靠长期观察,从中获得对这一对象的独特的认知和思想感情,然后经过创造意境而获得灵秀的山水画。
(2)道理论证:
①第8段:作者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
②第10段:作者引用杜甫的名句,有力地论证“要苦心经营意匠”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
①第8段: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
八、合作探究
1.作者要说的是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要在第一部分大篇幅地分析诗歌的意境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这两句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与朋友的深厚友情。描写自然的景色与绘出的景色无异,且作者提到“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可见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因此,作者在这里以人们更熟悉的诗歌意境为例,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作者是如何论述此观点的 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以齐白石画虾为例来论证了他的观点。比如当我们在雪地里认真观察,会发现松树傲然长青,松针贯穿积雪依然向上,此刻,我们会真正感受到松树坚忍的品质。
3.请你理解“无论写诗、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一句的深刻含意。
明确:写诗和绘画,它们或叙事,或写景状物;它们都基于现实,以现实为原材料。然而,它们只有融合了写作者与绘画者自身的情感以及体悟,才能高于现实,最终创造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相融合的意境。
九、本文主旨
本文围绕“山水画的意境”先后阐释了什么是意境,怎样获得意境,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地论述了意境的重要性,以及全面认识客观对象和情感在意境中的重要性。
十、语言特色
1.层层推进,逐层深入。
这篇文章论述山水画的意境,先从什么是意境开始论述,然后进一步论述意境产生的条件,最后论述意境与意匠的关系,层层深入,让读者逐步了解意境对于山水画的重要性,以及意境与意匠互相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
2.旁征博引,论证有力。
文章大量列举了诗词和绘画中的实例,目的是通过这些实例证明意境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阐释了获得意境的途径。大量的实例有力地证明了意境产生的基本条件。
课后作业
看见中秋月圆的场景,我们不仅会有颇多意境的联想,更有对亲人的思念。“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传统节日里,你有什么样的联想和感情表达?请在众多节日中选择一个,仿照例句再写一个句子。
例句:中秋节——无论是赏明月,还是吃月饼,都表达出对家人团圆的渴望。
答案:示例一:清明节——无论是燃香烛,还是踏青游,都寄托着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示例二:端午节——无论是赛龙舟,还是包粽子,都诉说着对故人久远的怀念。
示例三:春节——无论是放鞭炮,还是贴春联,都传递着对亲人安康的祝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注意结合节日习俗来仿写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