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的特征》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理解文中的建筑术语。
3、理解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
4、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德育渗透目标
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悠久的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三个角度概括中国建筑的特征。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弄清文章中建筑属术语的含义 。
教学方法:
通过微课引导学生理解部分建筑术语,教师适时点拨,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回忆与房屋建筑有关的成语。
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琼楼玉宇、碧瓦朱甍(méng,屋脊)、富丽堂皇、钩心斗角……
学生说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成语初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
二、欣赏建筑物图片,进一步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多媒体展示四大名楼、四合院等图片)
自主阅读
1、浏览课文,找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
明确: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二)说明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一)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二)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
(三)至(五)说明中国建筑的结构特点。(三)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四)说明斗拱的作用,先给予一个描述性的定义: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五)说明“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
(六)至(九)介绍中国建筑外观、颜色、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
2、把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概括为三个角度(屏幕展示)
学生讨论概括、发言
老师引导学生说明理由
整体概括(1、2)
主体结构(3至5)
修饰(6至9)
小结: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四、合作式解读
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
这道题如果是6分的题,我们的答案就太简单了,再详尽一些的话,从哪几句入手?1分钟快速浏览57、58页,勾画出关键词,重点句。
【明确】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
明确:正门,角门,垂花门,抄收游廊,穿堂,游廊厢房,正房大院,这些都属于“词汇”,结构布局就属于“文法”。
五、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
一篇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好处也是很多的。最后,我们来找出本文的比喻句,并说说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
回答模式:
①把……比喻成……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现在我们共同来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看屏幕)
1、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建筑的特征
2、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问:中国建筑有什么特征呢?从总体上来谈中国建筑的,从结构特征,从装饰特征。
问:怎样概括文段呢? 抓中心句、关键词
问:说明文运用比喻手法如何阐释?
七、课外作业
参观附近的典型建筑,抓住其建筑特征,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中国建筑的特征
文法 惯例法式
喻体 本体
拘束性 灵活性
建筑框架
整体构成
从台基到屋顶
修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