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曲鉴赏课件(共7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古诗词曲鉴赏课件(共7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09: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2022年古诗词曲鉴赏课件
一、中考命题分析
考情总结
1.考情变化:2021年在体裁和题型上均发生了变化,2021年首次考查了绝句,难度有所下降;题型由原来的2选择题变为现在的1选择题+1简答题,这与高考题型保持一致。
2.考查特点:
①体裁上,近10年的古诗词曲鉴赏题以课外律诗和词为主,朝代均在唐宋,作者一般较为生僻,但多与江西有关,诗词出处都来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或《宋词鉴赏辞典》。
②主题上,以山水田园、思乡怀人、即景(事)抒怀、边塞征战为主。
③考题设置上,诗词有时考查对比阅读,有时单篇阅读;选择题题型更多考查内容理解类和赏析类考点,简答题则考查了诗歌情感把握。值得一提的是,2019、2018、2013年的赏析题里,均设置了一个链接课内的选项,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所学、注重课内知识。
二、如何读懂古诗词曲
1.按体裁分
古诗词曲的体裁和内容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四言古诗
五言古诗
乐府诗
绝句(五绝、七绝)
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又称“诗余”“长短句”,两宋成就最高。
散曲
杂剧
小令
散套
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形式上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如:《陌上桑》《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迢迢牵牛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李白《蜀道难》白居易《琵琶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近体诗
包括律诗和绝句。
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五言绝句首句一般不入韵,七言绝句首句入韵较多;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绝句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柳宗元《江雪》等。七言绝句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杜牧《泊秦淮》等。
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对偶):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言律诗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春望》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七言律诗如:杜甫《望岳》王湾《次北固山下》李商隐《无题》等。
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八句叫尾联。

1.词的名称: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词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落分: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4.词的牌与题:词牌与词的形式有关,规定词的调、字数、平仄等;词的题目与内容有关。如辛弃疾《江城子 ·密州出猎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题目。

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散套(套曲)两种。散套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2.按内容分
(1)山水田园诗
(2)咏史怀古诗
(3)边塞征战诗
(4)思乡怀人诗
(5)赠友送别诗
(6)咏物言志诗
如何都懂古诗词曲(方法)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即能疏通大意,把握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1、抓标题
方法指导
2、析注释
3、明作者
4、抓关键词
5、找意象
6、看典故
1、抓标题
标题是诗词和内容等信息的丰富载体,是我们理解诗词的重要切入点。标题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读”:
(1)点明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信息;
(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
(3)奠定感情基调或者暗含情感;
(4)表明作品题材;
(5)揭示作品的线索或者诗眼(词眼);
(6)暗示作品的表达技巧。
方法指导
常见的标题类型如下:
类型 内容涉及 示例
时间 (季节、早中晚) ①对季节性(时令性)的景物描写,抒发对景物的喜爱与赞美,或借景抒怀,伤感叹时。 ②和具体的时辰相关,多对景色、场景的描写,多借景抒情或是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2020《庆清朝慢·踏青》;2019《春尽》;2014《春光好》
地名(包括亭、台、堂、馆、楼) ①怀古咏史诗居多,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登临抒怀,表达昔盛今衰、历史沧桑、世事变迁、人事飘零之感。 ②表达对山川田园美景的喜爱、赞美和向往。 ③登高抒发远大抱负和志向。 《山行》《登幽州台歌》《黄鹤楼》《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人物 ①下层人民:同情怜悯,关注民生; ②历史名人:怀念敬仰,怀古伤今。 《卖炭翁》《贾生》
常见的标题类型如下:
类型 内容涉及 示例
事件 (1)与“山”“郊”“湖”等景物相关的事件,①表达热爱和向往之情;②借景抒情,表达隐居的愿望或者抑郁之情。 (2)与“京”“城”或战争之物相关,表达壮志难酬,爱家报国之情,思家念亲之怀。 2020《庆清朝慢·踏青》2015《二月二日出郊》;《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
节日、景物或场景 表现节日风俗、时光流逝、作者处境、思家念亲、羁旅漂泊、孤苦伶仃等。 2019《春尽》2015《春光好》;《春夜喜雨》《清明》《元日》
与动植物或事物有关 咏物诗居多,托物言志(赞美、讽刺),或单纯写景。摹写物态。 2021《小松》;《卜算子·咏梅》《观沧海》《关雎》《蒹葭》
诗眼、词眼、曲眼
刘铁冷在《作诗百法》中说《诗之有眼,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炼传神或是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体现主旨的字词句。
诗眼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其位置并不固定,可以在题目中,也可以在诗中。诗眼可以分为两类:
(1)表现为一首诗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叫“诗中眼”;
(2)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或词,这是局部的诗眼,叫“句中眼”。【类似于“炼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
①诗的主旨所在;
②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③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④有时标题或标题中的某个字(词)统领全诗,也可以是诗眼。
注意:并不是每首诗都需要诗眼,大多数是没有甚至是不需要诗眼的。
2、析注释
诗歌或者文言的注释中往往暗示着重要的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1)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思想主旨;
(2)介绍作者 暗示思想感情或写作风格;
(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 帮助读懂诗(词)句,了解相关背景;
(4)介绍相关诗(词)句 暗示诗(词)的用典或意境;
(5)直接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释 与作者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
(6)链接他人的评价 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
方法指导
3、明作者
“文如其人”“诗言志”。在阅读和鉴赏诗词曲时,应结合作者的相关资料,如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作品的主要风格进行深层赏析。
(1)时代不同,风格迥异
方法指导
汉代:诗歌叙事性强、主要反映两汉社会生活和矛盾,表达人民的思想、情绪和希望。
唐代:初唐诗抒情刚健有力,中唐诗情感徘徊惆怅,审美趣味趋于内敛低沉,晚唐诗感时伤怀,追求语言与构思的雕琢。
宋代:北宋诗词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题材、风格趋于通俗化;南宋的诗词创作面向社会人生,反映多灾多难的时代背景,体现人民的呼声。
清代:清诗的特点:①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②具有强烈的议论化倾向。
(2)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作者 诗风 教材链接 作者 诗风 教材链接
李白 飘逸豪放 《行路难》(其一) 李商隐 幽婉典丽 《夜雨寄北》
《无题》
杜甫 沉郁顿挫 《石壕吏》《春望》 苏轼 豪放旷达 《水调歌头》
《定风波》
王维 恬淡优美 《竹里馆》 李清照 凄婉清丽 《如梦令》
岑参 雄奇瑰丽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陆游 雄放流畅 《游山西村》
韩愈 古朴奇险 《晚春》 辛弃疾 沉郁豪放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白居易 通俗易懂 《卖炭翁》 《钱塘湖春行》 文天祥 慷慨悲壮 《过零丁洋》
《南安军》
刘禹锡 清新豪丽 《秋词》(其一)
(3)境遇不同,诗情有别
诗人境遇 情感抒发 对接课内
被贬谪、被排挤时 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立志报国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②怀才不遇的愤懑,对前途充满希望 李白《行路难》(其一)
③忘却困境,寄情山水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年旅居(客居,流寓)外地, 游学宦游 ①羁旅之思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思乡怀人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国力衰微、 山河破碎 ①收复失地,志存恢复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②思念故国,亡国之痛 文天祥《安南军》
辞官后 ①山水游乐 欧阳修《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陶渊明《饮酒》(其五)
4、抓关键词
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所以,在鉴赏古诗词曲时,应逐字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理解其内涵,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1)明显情感词,大多数奠定了抒情的基调。(愁、怨、喜、怜等)
(2)描摹人物、景物、事物,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暖、寒、晴、残等)
(3)表情态、语气的词。(却、惟、徒、之、空、犹等)
方法指导
5、找意象
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两种:
(1)渲染氛围,营造意境。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诗词曲鉴赏中,常见的意象有:酒、月、云、风、花、山、松、萍、梧桐、芭蕉、草木、杜鹃(子规)、燕、雁、羌笛、柳、雨、流水、夕阳(残阳)、霜、飞鸟、东篱、长亭、楼兰、烽火和采薇等。
方法指导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思想感情
酒、饮酒 ①抒发归乡、报国难以两全的复杂情感。
②传达愉悦的感受。
③展示豪迈的情怀。
④以“酒”感怀、赠别、解忧,抒发对时光流逝的惆怅、离愁别绪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月 (玉盘) ①以“月”寄托济世报国之壮志。
②以“月”渲染清幽氛围,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③以“月”渲染凄清的氛围,烘托孤独、凄凉的心境。
④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思想感情
云 ①表达对世事变化的感慨或抒发喜悦之情。
②以“云”烘托,渲染暗淡、紧张的氛围。
③以“云”渲染,烘托愁惨的心境。
④以“云”抒怀,表达不畏困难、实现抱负的决心和乐观积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⑤以“云”写情,寄托思念、惜别之情。
风 冬风:一般指春风,包含生机勃勃之意和喜春之情。
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包含凝重的悲凉色彩。
北风:即冬风,常象征冬之苦寒,寄寓诗人幽怨凄苦的情怀。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思想感情
花 ①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惊喜、喜爱之情。
②以“花”衬托哀伤之情、离愁别苦。(落花、残花)
③寄托物是人非,感叹时光流逝的无奈。
④表达忧伤国事、感时伤世的深沉情感。
⑤表明心志,寄托理想与情操。
⑥菊花:象征品行的高洁。 梅花:表达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山 ①自然风光“山”的描写,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烘托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借仙山表达理想。
②蕴含着隐逸情趣。
③以“山”来喻国家、朝代。(江山、山河)
④以“山”抒怀,如亡国之人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游子的惆怅,情人的凄苦之情。(离愁别绪)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思想感情
草木 ①写勃勃生机之景,表现开阔胸襟。
②抒发忧国伤时之感。
燕 ①表现春光美好,传达惜春之情,抒发欣喜之情。
②表现世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世变迁、国破家亡等感慨。
杜鹃(子规) 抒发离愁别苦。
雁 ①表达思乡之情。
②借“雁”抒情,表达飘零之感及孤寂、抑郁、激愤不平之情。
③用“雁”反对边塞的荒凉寒冷,表现戍边将士的艰辛。
烽火 ①抒发国破的悲痛之情。
②指连绵的故事。 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 思想感情
飞鸟 以“飞鸟”自喻,表达诗人自在的心境。
羌笛 ①抒发思乡之情、离别之苦和内心的孤寂。
②增添了苍凉悲壮的豪气,渲染场面。
柳 与“留”谐音,因此“柳”带有感伤离别的意味。
夕阳 ①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或迟暮之怀。
②渲染边地荒凉、肃杀的氛围。
③抒发羁旅之思。
雨 借“雨”写环境之艰苦,渲染愁绪。
楼兰 常指代边境之敌
东篱 表现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采薇 比喻隐居不仕
6、看典故
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作者的自比、反比和类比。读懂典故,最重要的就是要将典故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联系起来思考,这样才能体会出用典的妙处。(典故大多会在【注】中说明,以便学生理解。)
方法指导
1、抓标题
2、析注释
3、明作者
4、抓关键词
5、找意象
6、看典故
如何都懂古诗词曲(方法)
三、题型考点分类精讲
一、鉴赏诗词形象
二、鉴赏诗词语言
三、思想内容把握
题型考点汇总
考点一 鉴赏诗词形象
考向1 鉴赏人物(事物)形象
设 问 方 式 ①请简要分析诗(词)中塑造的人物(事物)的形象。
②诗(词)中的语句体现了主人公(物象)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③有人认为这首诗(词)的主人公是······的形象,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
④比较两首诗(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异同。(对比阅读)
解题技巧:
(1)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词)中人物(事物)是个什么形象。 总体特点(两三个词)+人物身份。
(2)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可融入表达技巧。(可以适当译句)
(3)明作用----形象在诗(词)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情感),即作者通过塑造××形象,表达××感情。
鉴赏人物形象常用到的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思念故乡、友人送别、献身边塞、反对征伐······
答题规范:
诗(词)中塑造了·····形象,(联系诗(词)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抒发了·····之情(概括形象的意义)。
考点一 鉴赏诗词形象
考向2 鉴赏意象(画面营造)
设问 方式 ①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
②诗(词)重点描写了某一意象,在描写上有何特点?
③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解题技巧:
(1)找意象----从诗句中找出描写的具体意象(一般是名词)。
(2)析特点----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与细节,并结合常见意象的特定含义,分析其特点。
(3)明感情----理解诗词直接或间接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4)绘画面----发挥想象,紧扣诗词中的意象和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简练概括或生动描绘画面,突出营造的氛围特点。
(画面描述题)答题规范: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
(意象题)答题规范:
这首诗(词)通过××这一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
考点二 鉴赏诗词语言
考向1 炼字
设 问 方 式 ①诗(词)中的“×”字(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字(词)用的好,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好在哪里?
③“×”字(词)能否改为“×”字(词)?为什么?
④你最欣赏诗(词)中的哪个字(词)?请赏析。
⑤诗(词)中的哪个字(词)在全诗(词)中具有统摄作用?为什么?(考查诗眼)
解题技巧:
(1)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子的含义;
(2)明手法----点明并分析该字(词)的艺术手法(修辞或表现手法或描写手法)
(3)描景象----展开联想,把字(词)放入句中描绘景象。(类似于意译句子。
(4)表情感----点出该字(词)表达了怎样的效果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规范:
“×”字(词)在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描写方法),写出了······景象,表达了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
注意:
如果问题是:“×”字换成“×”字好不好,为什么?,除了以上的答题规范之外,还需要在后面去说明替换成另一个字的效果【原则上是坚持原诗(词)】,得出结论:不能替换。
一般炼的字可以是:
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
考点二 鉴赏诗词语言
考向2 赏析句子
设 问 方 式 ①请赏析诗(词)中的某句(某联)。
②请从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③某句(某联)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④诗歌的某联流传成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⑤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主旨情感类)
赏析诗词的句子时,首先应该审查题干的要求,看题干有无具体的要求,若有,则从对应角度分析;若无,可从关键字词、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语言特色(风格)等角度来赏析诗句(词句)。
赏析句子的答题角度
1、关键字词
赏析句子时,可对句子的个别关键词进行赏析,即炼字,句子中的关键词可以是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具体的答题步骤详见前面的“炼字”板块。
2、修辞手法
(1)明手法----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析句子----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具体怎样运用的。
(3)赏效果----可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答题角度
3、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写作手法)
(1)明手法----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对比映衬、以乐景衬哀情、烘托渲染、欲扬先抑、象征、赋比兴、借古讽今、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等。
(2)析句子----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表现手法具体怎样运用的。
(3)赏效果----可从情感的表达、主旨的传达等方面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答题角度
4、表达方式
(1)明手法----古诗词曲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2)析句子----结合具体诗(词)句阐释这种表达方式具体怎样运用的。
(3)赏效果----可从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其表达效果。
赏析句子的答题角度
5、语言特色(风格)
(1)明特色(风格)----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诗歌的语言特色(风格)。常见的表达词语有: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简洁凝练、委婉含蓄、沉郁顿挫、活泼明快、苍凉悲壮、雄浑豪放、自然流畅等。
(2)析文本----结合具体诗(词)句分析或者分析整首诗关于语言特色(风格)的体现。
(3)析效果----指出这种语言特色(风格)对表达诗歌(词)的内容和情感有怎样的效果。
注意:有时诗(词)的语言特色和风格受诗歌内容的影响,也受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影响,所以注意留意这些方面。例如,杜甫不同人生阶段,诗歌的语言风格不同。
赏析句子的答题角度
1.关键字词 2.修辞手法
3.表现手法(写作手法、艺术手法)
4.表达方式 5.语言特色(风格)
(第2--4角度)答题规范:
该句子运用了······(修辞书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写出了······,起到了······作用,表达了······思想感情。
(第5角度)答题规范:
该句子(该诗词)的语言特色(风格)是······(建议用四字词语概括),结合有关诗句(词句)具体分析,体现了······内容,表达了······思想情感。
答题思路:明手法(特色)+析句子+表感情(表效果)
考点三 思想内容把握
考向1 诗歌情感把握
设问 方式 ①这首诗(词)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词)蕴含了诗(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③某句(联)寄托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技巧:
(1)逐句分析----从诗词本身出发,逐句分析。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都有可能。
(2)把握内容----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情感。创作诗词曲的最终导向大多是抒情明志。
(3)概括情感----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要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就是情感的由来、原因。)
(4)分点作答----结合诗(词)具体的内容分条阐述。
答题规范:
这首诗(词)通过······的描写【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诗(词)的内容】,表达了(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注意:
在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时,我们可以多个方面去寻找线索,比如诗词的题目、注释、作者、诗眼、意象和诗词的尾句。
考点三 思想内容把握
考向2 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与评价
设问 方式 ①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你的观点呢?。
③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解题技巧:
(1)分析概括----通过分析诗(词)的内容和他人对诗词的评价,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表明态度立场)
(2)具体分析----结合诗词具体的内容对作者的态度观点做出相应的分析。
答题规范:
表明观点+联系诗(词)句具体分析阐述理由
古诗词曲鉴赏常见错误(陷阱)
板块 考查方向 设错点 内容理解 诗句理解 1.曲解文意 2.无中生有 3.随意引申古诗词情感
4.翻译(理解)错误 5.指代错误 6.时空错误(远近、上下、古今)
整体把握 1.内容把握不准确(理解片面肤浅) 2.内容颠倒(上下、前后) 3.背景不符
景物画面描绘 1.细节偷换 2.概括不当 3.氛围失调
诗词句欣赏 语言风格 对语言风格或感情基调分析不准确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析不准确 炼字 对改词体现的表达效果分析不准确 修辞 对修辞手法分析不准确 情感 对情感把握不准确 四、古诗词曲主题分类与讲解
古诗词曲中,如果按照主题内容来划分的话,可以将其分为6大类,分别如下:
(1)山水田园诗
(2)咏史怀古诗
(3)边塞诗
(4)羁旅诗和闺怨诗
(5)送别诗
(6)咏物诗
1.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质朴淡雅、清丽洗练。
(1)内容范围:一般为山水田园诗和其他写景诗。
(2)写法特点: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3)分析重点:景物特征。
(4)基本主题:
①归隐田园,钟情于山水;
②描绘山川美景,表达热爱祖国河山之情;
③厌弃黑暗官场,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仿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 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 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 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 疑是武陵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小径写到山色,由近及远描摹了绿草如茵,烂漫的野花在阳光下更显得繁茂严厉的图画。
B.颔联以“纵横”“高下”相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和谐匀称的画面,由此可见自由宁静气氛。
C.尾联写自己的感受,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桃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D.全诗以含蓄隽永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与陶渊明诗风格相近。
D
【解析】“全诗以含蓄隽永之语描摹自然宜人之景”有误,这首诗语言简洁自然,清新流畅,语言平易,淡静有味。并没有使用含蓄隽永之语。
2.请从表现手法上对颈联作一赏析。(2分)
以动衬静,,用“鸡鸣午”“犬吠昏”,衬托出山村的静谧、和谐,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宁静、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鉴赏咏史怀古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品味技巧、手法。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等。
(2)常用手法:用典、双关、借古讽今、古今对比、反衬、虚实结合(古虚今实)
(3)基本主题:
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②抒发对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③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④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⑤对历史做冷静地理性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等。
2.咏史怀古诗
链接教材: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商隐《贾生》、崔颢《黄鹤楼》、杜牧《赤壁》、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仿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二句写丞相祠堂掩映在高大茂密的翠绿丛中,营造一种静谧肃穆的氛围。
B.三、四句描写丞相祠堂景色,动静结合,春草青青黄鹂声声,一派春意盎然。
C.春草自碧,黄鹂空鸣,“自”“空”二字于写景状物中,传达出知音难觅的慨叹。
D.五、六句转入议论抒情,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他忠心报效蜀汉朝廷的一生。
C
【解析】“自”和“空”互文,作者把自己内心的忧伤在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注】蜀相: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丞相祠堂即成都诸葛武侯祠
2.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2分)
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壮志未酬的深深惋惜之情,诸葛亮北伐的目标尚未实现而身先死;
又表达了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以及自身处境而产生的惺惺相惜之情,不由得发出英雄泪满衣襟的慨叹。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征战沙场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入仕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1)形式标志:标题中常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基本主题: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山河沦丧的痛苦;④久居边关的乡愁;⑤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⑥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3.边塞征战诗
角度 相关分析
特点 1.体裁广阔: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2.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3.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4.常用词:豪迈、豪气、豪情、雄奇、绮丽、辽阔、壮阔、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角度 相关分析
常见意象 1.战争中使用的物品:金鼓、旌旗、铁骑、烽火、羽书、角弓、胡马、征衣、铁衣、戍楼、戈、矛、剑、箭、戟、斧、钺、刀、铩等。
2.边塞的地名:碛西、轮台、龟兹、夜郎、楼兰、玉门、凉州、天山、安西、幽、辽、陇等。
3.边塞的民族:胡、羌、羯、夷等。
4.边塞的风光:大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白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等。
5.少数民族的乐器:羌笛、胡笳、琵琶、画角等。
6.音乐:梅花落、关山月、雨雪曲、杨柳曲、出(入)塞曲等。
角度 相关分析
艺术风格 1. 豪迈旷达: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新奇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3.豪壮悲慨: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4.委婉清丽: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艺术手法 比喻、夸张、烘托、用典。
链接教材:
《木兰诗》、王维《使至塞上》、李贺《雁门太守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纳兰性德《浣溪沙》
仿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首联和颈联渲染了边塞寒冷凄凉的氛围,描述了边塞生活的单调乏味。
B.“笛中闻折柳”和“此夜曲中闻折柳”有异曲同工之妙,蕴含着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C.该诗意象雄奇壮美,意境开阔。既言边塞生活的艰苦、思乡怀人的惆怅,又表壮志难酬的抑郁。
D.李白不仅擅长古体诗行,他的《塞下曲》《望天门山》等近体诗也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唐文宗曾下诏:“以(李)白歌诗,斐昱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可见,李白在盛唐诗坛的地位是多么崇高。
C
【解析】这首诗苍凉而悲壮,意境浑成,表达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诗人自愿赴身疆场,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注】①天山:指祁连山。 ②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③金鼓:指锣,进军时击鼓,退军时鸣金。
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中,把“抱”换成“枕”好不好?为什么?(2分)
不好。“抱”是“相拥、怀抱”的意思,它生动地写出了将士们无心睡眠怀抱马鞍随时应战的情形,体现将士戍边生活的艰辛,更能表现将士们心系战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而“枕”字有安逸舒适之嫌,用“枕”不能达到以上效果。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内心总会激荡着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愁思,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等),或托物(月、雁、笛、柳等)传情,或因梦寄情。
(1)羁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2)闺怨诗:
①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
②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忧愁伤感;
③表现宫中女子对失去自由、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4.思乡怀人诗
角度 相关分析
关键词 孤、悲、怜、空、独、无情、故园等。
意象 意境 1.月:①以月表现人生短暂的悲伤,抒发内心的愁苦之情。如: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②通过月的阴晴圆缺写出对亲人的思念并感悟出人生的哲理。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③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乡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角度 相关分析
意象 意境 2.雁:借“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思乡之情。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3.西风:即秋风,常象征秋之肃杀,包含凝重的悲凉色彩。渲染凄凉气氛,寄寓身世之伤;寄托相思之情;感伤韶华已逝;营造苍茫、悲壮之美等。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夕阳(落日、日暮):表达羁旅之思。如:①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角度 相关分析
意象 意境 5.笛(羌笛、玉笛):表现游子思乡,归心似箭;表现戍守边关的将士闻笛兴感,思家念亲;表现宦海沉浮的迁客闻笛嗟怨,自伤自悼。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其他意象:1.思乡之情:鹧鸪、杜鹃(即子规,“不如归去”凄凉哀伤的象征)、丁香、芭蕉、梧桐、乌鸦、猿啼、高楼。 2.漂泊之感:浮萍、飞蓬、沙鸥、孤灯、孤帆、长亭。
常用手法 1. 借景抒情(触景伤情)2.托物传情 3.感时生情(寓情于事)
4.因梦寄情5.渲染烘托6.乐景衬哀情7.想象、虚实结合
8.使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思乡怀人之情化作具体的物象,生动而感人。
仿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恨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歌的题旨,“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B.颔联第一句描述蜀中草木盛衰变易,承接上句暗示诗人已流落蜀中多年。
C.颈联通过“宵立昼眠,忧而反常”的生活细节描写,委婉表达无限情思。
D.尾联意为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又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
D
【解析】尾联抒发的是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担心司徒不乘胜追击而退缩”理解有误。
【注】①此诗为杜甫安史之乱时期在成都所作。 ②司徒:指唐军将领李光弼。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①因战争而不得不流落他乡的孤独飘零之感;
②远离家乡不得归而产生的强烈的思家忆弟之情;
③不能重返故土而老于蜀中的年华逝去之悲;
④连战皆捷希望破幽燕、平定叛乱的国家命运之忧。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诗人的情况不同,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基本主题:①依依不舍的留恋;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④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以及对友人的思念。
(3)感彩:
①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
②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5.赠友送别诗
仿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1.作为一首送别诗,这首诗创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特点?(2分)
这首送别诗借用竹林寺、钟声、青山、戴着蓑笠之人,创设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境,表现了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
咏物诗内容上以某一物象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往往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其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方法。
(1)形式标志:以物象为题,或“咏”“题”“赠”“赞”后加相关物象。
(2)内容特点:托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6.咏物言志诗
仿真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1.诗中描绘的“梅花”是一个怎样的形象?(2分)
不畏严寒,明媚鲜丽(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和孤芳自赏、自甘淡泊的形象。
2.本诗艺术表现“绝伦”“曲尽其妙”,试任选角度加以赏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