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同步练习(含解析)
一、选择题
1.朱元璋废除“行省”制,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事三权,其中掌管军事权的是( )
A.都指挥司 B.布政司 C.按察司 D.巡检司
2.穿越时空隧道,小明来到明朝,他想参加科举考试,那么他应该复习的内容是( )
A.唐诗 B.小说 C.“四书”“五经” D.《论语》
3.如表是某同学整理的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笔记,请你从下列选项中帮他再补充一项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实行八股取士
3
A.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B.重文轻武 C.设厂卫特务机构 D.设军机处
4.“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
A.设置转运使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行省 D.废除丞相
5.明朝的科举制度“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城上的成就。”此材料反映了这一制度( )
A.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不利于强化专制皇权
C.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D.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6.宋代书法在风格上充分展现了当时时代的特点,自由潇洒,颇多趣味。但令人遗憾的是,自宋代以后一段时间的书法仿佛丧失了活力,书法的风格“中规中矩”,不再如宋代书风那般充满趣味。而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这些变化( )
A.适应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 B.体现古代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
C.深受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影响 D.使古代的书法艺术进入自觉阶段
7.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
隋 ①
唐 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
宋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
明 ②
清 大兴文字狱
A.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兴办太学
B.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依据门第推荐
C.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废除丞相
D.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八股取士
8.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以下图片说明了( )
A.君权的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的趋势
C.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
9.给“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八股取士”选择一个主题,下列选项合适的是( )
A.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 B.文化专制的加强
C.思想控制的强化 D.近代化因素的萌发
10.明中叶以后,人口增加,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人地矛盾也趋于尖锐,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这种现象反映了
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变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科举制度的动摇
11.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1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
A.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废丞相,权分六部
C.废行省,设三司 D.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
13.被明朝万历皇帝钦笔御批“第一甲第一名”的25岁状元赵秉忠长达2460字的殿试卷子,成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状元卷(见图)。在该卷中,赵秉忠不可能做到的是( )
A.答题的内容,只涉及“四书”“五经”
B.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
C.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每部分两股对仗
D.答卷中,尽兴发挥自己对朝政的独到见解
14.《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互相抗衡),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明太祖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完善选官制度 B.重文轻武
C.加强君主专制 D.加强丞相权力
15.中国古代自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历代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绝对统治权想尽了办法,实施了各种手段,变革了很多体制。下图是某朝代政府框架改制图。对比分析判断该朝代是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6.电影《锦衣卫》涉及的史实发生在
A.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7.清代历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中说“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匹夫起事,无凭籍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草根揭竿而起没有凭借政治身世门阀之威仅仅是为了为民除害;他们没有谋权篡位的意思)符合孟森观点的是( )
A.刘秀、朱棣 B.刘邦、朱元璋 C.刘邦、朱棣 D.刘秀、朱元璋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综合题
18.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选官的主要标准是什么。
材料二魏晋以来,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官员大都从各地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生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为改变材料二中的弊端,隋唐时期采用了什么样的选官制度 哪位皇帝在位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这一制度的创立有什么意义
材料三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的文体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把部分组成,成为“八股文”。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科举考试发生了什么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对选官制度造成了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4)通过上述材料,指出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9.制度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所述制度始创于哪一朝代?概括该制度对国家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 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
——摘编自《宋朝科举制度》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其重大改革措施?
材料三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选自《明史》卷七十《选举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朝科举考试发生的变化。该变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演变的实质。
20.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和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太祖)既得天下,……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依据材料回答,“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的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宋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君主专制确立后,最高统治者希望尽量加强中央集权,而弱化地方权力;尽量简化行政层级,而不设高级政区(无法简化时,即尽量使之不享有完全权力,成为“不完善的政权形态”)。但是,……事实上,中央集权往往与地方分权主次兴替,相间而存。即便在理想状态下,中央集权也不得不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
--袁行需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了使“中央集权……建立在地方适度分权的基础之上”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创新?这一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如图一、图二。
(3)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明代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为加强对官民的监督,明成祖时期设立了哪一机构?
(4)综合以上材料,概述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6页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三司是明代省级地方政府的三个权力部门,分别是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其中,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省政府,其长官为布政使,是一省行政长官负责全省民政。按察司是一省的最高司法与监察机构,主管一省的刑名、诉讼事务。同时也是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在地方的分支机构,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按察司长官称作按察使,别称臬台。都指挥司乃是一省最高军事机构,长官称作都指挥使,掌控全省军事。三司之间,互不统属,各司其政,其长官官职相同,均直接对中央负责,A项正确,排除BC项;巡检司不是三司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2.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明朝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试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题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所以明朝读书人小明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他必须要准备复习的内容是四书五经,C项正确;明朝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不考唐诗和小说,排除A项、B项;《论语》只是“四书”中的一部,所以只复习《论语》是不够的,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废丞相,权分六部,实行八股取士,设厂卫特务机构皇权空前强化,C项正确;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宋朝重文轻武,清朝设军机处,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4.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丞相、专权乱政”可知,为避免这一点,朱元璋废除丞相,权分六部,D项正确;宋朝设置转运使,隋朝设立三省六部,元朝设置行省,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5.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只强调儒家价值观,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奖赏在文学和人文领域上的成就。”,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朝的科举制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加强了皇权,官僚队伍壮大的同时,考试范围狭窄、缺乏实用性,出现了“以牺牲科学、技术、商务和工业等知识为代价”的局面,即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阻碍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明朝科举制度利于强化专制皇权,排除B项;材料与商业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内容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由于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社会文化氛围宽松,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影响了社会文化活跃,而明代封建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导致明代书法艺术中规中矩,缺乏活力;但是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也高度发展,所以到明代中期之后,文人志士则使得宋代书风再现于世。C项正确;明初中规中矩的风格不符合市民阶层的需求,排除A项;这些变化是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引起的,而不是士大夫多元的艺术追求,排除B项;书法艺术从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7.D
【解析】
【详解】
根据图表中内容“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可知体现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故①为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明朝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度是八股取士,故②处填写八股取士。D项正确;兴办太学是汉朝,排除A项;依据门第推荐是九品中正制,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排除B项;废除丞相是明朝的,但是与科举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专制主义是古代中国政治的主要特征没图片说明的君权不断强化,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A项正确;题干三幅图片都属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对地方控制的信息,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君权的不断强化,与“封建体制的不断完善”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明朝时期废除宰相制度,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有利于皇权进一步集中,锦衣卫的设立有利于皇帝加强对臣民的监督,八股取士有利于思想文化专制,由此得出共同之处是明朝时期专制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八股取士对应文化专制的加强或思想控制的强化,但是宰相制度的废除、锦衣卫的设立属于政治措施,不属于思想文化领域,排除BC项;题干反映的是明朝时期封建专制集权统治的加强,这不利于近代化因素的萌发,排除D项。故选A项。
10.B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述了明朝中后期大批农民破产,弃儒从贾,弃农从商,商业繁荣,地位提高,在中国古代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下,这样的转变反映着人民传统观念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与中央集权的削弱与否无关,排除A项;大批破产农民弃农从商,反而是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明朝科举制没有动摇,排除D项。故选B项。
11.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可知,从“不胜谄事”到“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体现了秀才对进士出身和举人出身的官员态度截然相反,这说明了科举考试对官员威望的影响很大,D项正确;题干没有提及官员士绅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题干与地方政事无关,排除B项;题干没有涉及官员的行政能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人君不能躬览庶政...等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躬览庶政”,以杜绝大臣专权,B项正确;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宋朝时分割相权的措施,排除A排除;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殿阁大学士,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3.D
【解析】
【详解】
由“明朝万历皇帝”结合所学,科举制发展到明朝,采用八股取士的方法。明代的八股取士,国家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的范围内命题,应考者不能自由发挥,要按照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答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这种形式的文章叫做“八股文”。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学生从小就死背经书,练习八股文的写作,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实际能力,科举制演变成统治者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故排除ABC,D项正确。故选D项。
14.C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的史实。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实行了一千五百年的丞相制度,使皇帝直接指挥六部,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明太祖这一做法反映的实质是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完善选官制度,排除A项;北宋时期实行重文轻武,排除B项;材料反映废除丞相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5.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政府框架改制图”,由改制前有“丞相”,改制后没有“丞相”,可知于明朝相关,明太祖加强君权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C项正确;综合上述分析可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16.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为了加强君主专制,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和控制的锦衣卫。故电影《锦衣卫》涉及到的史实发生在明朝,C项正确;隋朝、元朝、清朝与锦衣卫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
1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草根揭竿而起没有凭借政治身世门阀之威仅仅是为了为民除害;他们没有谋权篡位的意思”可知,符合孟森观点的是刘邦、朱元璋。刘邦、朱元璋都是从农民起义当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B项正确;刘秀是西汉皇族出身,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权上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8.(1)标准:品行(孝廉或者品德也可以)
(2)制度:科举制隋炀帝意义: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任答2点)
(3)变化:实行八股取士 影响: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选出的人都是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答一点可得分)
(4)由推举到考试选拔的转变
【解析】
(1)
根据材料一“汉武帝元光元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可得出汉武帝选官的主要标准是:品行(孝廉或者品德也可以)。
(2)
根据所学知识,为了改变魏晋以来选官制度的弊端,隋朝时期采用了科举取士的选官制度,隋炀帝时期,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
根据材料三“……明朝严格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明朝科举还对考试答卷……要求答卷由把部分组成,称为“八股文”。”结合所学知识,明朝科举实行八股取士 。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选出的人都是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
根据材料一汉武帝时期得推举选官,到材料二隋唐时期科举制选官,再到材料三明朝的八股取士,可知自西汉到明朝选官方式由推举到考试选拔的转变。
19.(1)隋朝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增强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等。(任答两点,意思对即可)
(2)重文轻武政策或重视科举考试(任答一点即可) 放宽录取范围或增加录取名额。(任答一点即可)
(3)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意思对即可)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意思相对即可)
(4)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
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所述制度是指始创于隋朝的科举制度。据材料一“历史上有一制度使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可知,科举制度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等。
(2)
据材料二“宋代重文轻武,也很重视科举考试,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可知,重文轻武政策和重视科举考试是宋代科举制迅速发展的原因。据材料二“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名额也成倍增长,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实行殿试。”可知,宋代科举制放宽了录取的范围,增加了录取的名额。
(3)
据“材料三: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法,专取四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科举考试的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文体格式必须为“八股文”。八股文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4)
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科举制演变的实质是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点睛】
20.(1)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弱臣强(“节镇太重,君弱臣强”);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各地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的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此项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也始于元朝(为我国明清以后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权;东厂。
(4)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解析】
【分析】
(1)解答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和所学回答,唐代地方节度使的权力太大,君弱臣强。解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信息,“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和所学知识,鉴于唐代地方节度使权力过大,宋朝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各地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在军事上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
(2)
解答第一小问,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现行省制,便利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点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行省制是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解答第二小问时,要注意是这一创新制度对后世的影响,行省制设立,加强了中央集权,后来的明清时期继续沿用此项制度,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也始于元朝(为我国明清以后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3)
解答第一小问,图一是唐朝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皇权;图二是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提升了六部的职权。解答第二小问,为加强对官民的监督,明成祖时期设立东厂特务机构。
(4)
本题属于概述题,分析材料信息,关于唐、宋、元、明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采取的不同措施,可知,我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重要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
【点睛】
本题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和完善为主线,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省制及其影响、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等知识。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行省制及其影响、明代强化君权的措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等知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8页,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