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同步练习 (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06 16:5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一、选择题(共16题)
1.下列各组指定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 )
A.2s22p2和2s22p4 B.3s23p4和2s22p2 C.3s2和3s23p5 D.3s1和3s23p5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C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ls22s2p63s23p63d4s2
B.Be原子最外层的电子云图:
C.C原子的电子排布图:
D.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2和3s2p5的两种原子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3.下列是某些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各组指定的元素中能形成型离子化合物的是
A.和 B.和 C.和 D.和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表示3s能级有两个轨道 B.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C.2p、3p、4p能级的轨道数依次增多 D.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相同
5.13CNMR(核磁共振)、15NNMR可用于测定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KurtWuithrich等人为此获得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下面有关13C、15N的叙述正确的是( )
A.13C与15N有相同的中子数
B.13C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
C.15N与14N互为同素异形体
D.15N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
6.氩原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相同,都是1s22s22p63s23p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粒子的1s能级上电子的能量相同
B.两粒子的3p能级上的电子离核的距离相同
C.两粒子的电子发生跃迁时,产生的光谱不同
D.两粒子最外层都达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同
7.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下列关于图中阴影部分元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阴影部分元素为第ⅤA族元素
B.PH3的稳定性比NH3强
C.该纵列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均为H3RO4
D.H3AsO4的酸性比H3PO4强
8.硼原子的2p电子和该原子的其它电子的相同之处可能是
A.能量 B.电子云的形状 C.电子云的伸展方向 D.电子自旋
9.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Q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且X与Z同一主族。由X、Y、Z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在湿空气中有潮解性(其生成物只含有上述前四种元素,其结构如图所示),其水溶液显微弱的碱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Z>Q>X>Y
B.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Q>Z
C.X与Z形成的化合物和Q的单质均具有漂白性
D.某些酸式盐含有W、Z元素,其水溶液不一定显酸性
10.下列电子排布式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是
A.铜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94s2
B.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2
C.钪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4s2
D.硅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33p1
11.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羟基的电子式为
B.乙烯的结构简式为
C.联氨的球棍模型为
D.某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
12.科学研究证明:核外电子的能量不仅与电子所处的能层、能级有关,还与核外电子的数目及核电荷的数目有关。氯离子与硫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都是1s22s22p63s23p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粒子的1s能级上电子的能量相同
B.两粒子的3p能级上的电子离核的距离相同
C.两粒子的电子发生跃迁时,产生的光谱不同
D.两粒子都达8电子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同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小
B.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 违反了洪特规则
C.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熔点升高
D.周期表共18个纵列,可分为7个主族,7个副族,1个Ⅷ族,1个0族
14.X、Y、Z和W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主族元素。X的基态原子中s轨道电子总数是p轨道电子总数的两倍,Y的基态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是同周期最多的,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W和X位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r(X)B.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X>Y
C.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构型为平面正三角形
D.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是含极性共价键的非极性分子
15.X、Y、Z三种元素的原子,其价电子排布分别为4s2、3s2 3p2 和2s2 2p4,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
A.XYZ2 B.X2YZ3 C.X2YZ2 D.XYZ3
16.同周期的X、Y、Z三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2ZO4,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X>Y>Z
B.非金属性 X>Y>Z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弱到强
D.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顺序由强到弱
二、综合题(共6题)
17.NaCl是一种基础化工原料,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制得NaOH、H2、Cl2。
完成下列填空:
(1)写出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氯离子核外有_____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
(3)氯气压缩成为液氯属于________变化(选填“物理”“化学”)。常用浓氨水来检查输氯管道是否泄漏,泄漏处会观察到大量的白烟(NH4Cl),还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
(4)氯气可用来标定碘水中碘单质的含量:5Cl2+I2+6H2O→10HCl+2HIO3。测定时可用气体流量计准确控制氯气的体积,以淀粉做指示剂来指示反应终点,反应终点时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氯气标定一定体积碘水中碘单质的浓度,进行三次平行实验,数据记录见下表:
碘水的体积(mL) 标况下氯气的体积(mL)
500 56
500 55
500 57
则上述碘水中碘单质的浓度为____mol/L,假定碘水的实际浓度为1.02×10-3mol/L,则实验的相对误差为_______(保留两位小数)。
18.I.高铁电池作为新型可充电电池,具有放电曲线平坦,高能高容量,原料丰富,绿色无污染等优点。如图为简易的高铁电池的工作装置。已知:放电后,两极都产生红褐色悬浮物。
(1)基态26F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基态26Fe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图是___________
(2)该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的电极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II.如图所示,若电解5min时,测得铜电极的质量增加2.16g。试回答:
(3)X极是该电源的___________极(填“正”或“负”)
(4)B池中发生电解时的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
(5)若A中KCl溶液的体积是2000mL,电解后溶液中仍有Cl-,则电解后溶液的pH=_____。
19.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1)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________,铝原子核外有___种能量不同的电子。
(2)1827年,德国化学家维勒用金属钾与无水氯化铝反应而制得了金属铝。不用钾与氯化铝溶液制铝的理由是_________;现代工业炼铝是以Al2O3为原料,与冰晶石(Na3A1F6)在熔融状态下进行电解,其阴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铝和金属氧化物反应制备金属单质是工业上较常用的方法。如:2Al+4BaO3Ba↑+BaO·Al2O3,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上述方法可制取金属Ba的原因是________。
(4)LiAlH4由Li+、A1H4-构成,是有机合成中常用的试剂,LiAlH4在125℃分解为LiH、H2和Al。
①比较Li+、 H-、Al3+、H+离子半径大小____________。
②写出LiAlH4分解的方程式(需配平)_______,若反应生成3.36 L氢气(标准状况下),则有____g铝生成。
③LiAlH4与乙醛反应可生成乙醇,推断LiAlH4是反应的_________剂。
20.碳、硅、锗、锡、铅属于同一主族元素,其单质及化合物具有重要的用途。
(1)铅蓄电池是最早使用的充电电池,其构造示意图如图所示,放电时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PbO2+Pb+4H++2SO=2PbSO4+2H2O。该电池的负极材料为_______。
(2)①基态锡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_______;
②C、O、Sn三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
③SnO2在高温下能与NaOH反应生成钠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1400℃~1450℃时,石英、焦炭和氮气可反应生成耐高温、硬度大的化合物X,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SiO2+6C+2N2X+6CO。
①X的化学式为_______;
②下列措施不能提高该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填字母)。
a.缩小反应容器体积
b.增大焦炭的质量
c.粉末状石英换成块状石英
21.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用途。请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第三周期元素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完成下列填空:
(1)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稀有气体除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原子半径和简单离子半径均减小
B.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C.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
D.单质的熔点降低
(2)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中p亚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是_______,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是________________。
(3)已知:
化合物 MgO Al2O3 MgCl2 AlCl3
类型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
熔点/℃ 2800 2050 714 191
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铝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晶体硅(熔点1410℃)是良好的半导体材料。由粗硅制纯硅过程如下:
在上述由SiCl4制纯硅的反应中,测得每生成1.12 kg纯硅需吸收a kJ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ClO3可用于实验室制O2,若不加催化剂,400℃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盐,另一种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
22.氮化硅(Si3N4)是一种重要的陶瓷材料,可用石英与焦炭在1400~1450℃的氮气气氛下合成:3SiO2(s)+6C(s)+2N2(g)Si3N4(s)+6CO(g)-Q(Q>0)。在一定条件下,向10L密闭容器中加入反应物,10min后达到平衡。
完成下列填空:
(1)上述反应所涉及的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其中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外s电子数与p电子数相等,写出它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
(2)上述反应混合物中的极性分子是______,写出非极性分子的电子式______。分析用氮化硅制造轴承和发动机中耐热部件的原因是:______。
(3)下列措施可以提高二氧化硅转化率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a.增加焦炭用量 b.升高反应温度
c.增大气体压强 d.向反应容器中多充入氮气
(4)下列描述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的是______(选填编号)。
a.c(CO)=3c(N2) b.v(CO)=3v(N2)
c.容器内气体的密度不变 d.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
(5)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____,平衡后增加氮气浓度,平衡向______(填“正反应”或“逆反应”)方向移动,K值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若测得平衡时气体质量增加了11.2g,则用氮气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2的元素为C,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4的元素为O,二者可形成CO2,故A不选;
B.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4的元素为S,价层电子排布为2s22p2的元素为C,二者可形成CS2,故B不选;
C.价层电子排布为3s2的元素为Mg,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5的元素为Cl,二者可形成MgCl2,故C不选;
D.价层电子排布为3s1的元素为Na,价层电子排布为3s23p5的元素为Cl,二者不能形成NaCl2,故D选。
故选:D。
2.D
【详解】
A. Cr是24号元素,根据洪特规则知,Cr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ls22s2p63s23p63d5s1,故A错误;
B. Be原子最外层为s能级,s能级的电子云图为球形,故B错误;
C. 根据洪特规则知,C原子的电子排布图为,故C错误;
D. 价层电子排布式为2s22p2的原子是C原子,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p5的原子为Cl原子,这两种原子能形成CCl4,属于共价化合物,故D正确;
故选D。
3.C
【详解】
A.元素分别为C和O,能形成 CO2,但不属于离子型化合物,A项不符合题意;
B.元素分别为S和O,能形成 SO2,但不属于离子型化合物,B项不符合题意;
C.元素分别为Mg和F,能形成 MgF2,为离子型化合物,C项符合题意;
D.元素分别为Na和Cl,不能形成AB2离子型化合物,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4.B
【详解】
A. 3s能级只有1个轨道,表示3s能级有两个电子,A错误;
B.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B正确;
C. 2p、3p、4p能级的轨道数均为3,C错误;
D. 同一原子中,1s、2s、3s电子的能量依次增大,D错误;
故选B。
5.B
【详解】
A.13C、15N的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分别为6、7和7和8,故A错误;
B.13C的核外有6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故B正确;
C.15N与14N是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互为同位素,故C错误;
D.15N的核外有7个电子,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3,故D错误;
选B。
6.C
【详解】
A.两粒子的核电荷数不同,相同能级的电子能量不同,故A错误;
B.同是3p能级,氩原子中的核电荷数较大,对电子的引力大,所以电子离核较近,故B错误;
C.电子的能量不同,则发生跃迁时,产生的光谱不同,故C正确;
D.硫离子是得到电子之后变成这种结构,有较强的失电子能力,所以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二者性质不同,故D错误;
选C。
7.A
【详解】
A.阴影部分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Ⅴ族,A正确;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简单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则的稳定性比弱,B错误;
C.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为,C错误;
D.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逐渐减弱,则的酸性比弱,D错误;
故选A。
8.D
【详解】
A.B是5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是1s22s22p1,不同亚层电子的能量不同,A不符合题意;
B.s轨道电子云是球形对称,p轨道电子云是哑铃形,因此B原子的2p电子与1s、2s的电子云形成不同,B不符合题意;
C.s轨道电子云是球形对称,在各个方向伸展相同;而p轨道电子云是哑铃形,沿X、Y、Z三个轴方向伸展,因此B原子的2p电子与s轨道电子云的伸展方向不同,C不符合题意;
D.在任何一个轨道上最多可容纳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因此B原子的2p轨道的电子的自旋方向可能与其它轨道上的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同,D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D。
9.C
【详解】
A.X、Y、Z、Q分别为O、Na、S、Cl,简单离子半径:S2->Cl->O2->Na+,即Z>Q>X>Y,A说法正确;
B.Z、Q分别为S、Cl,且非金属性Q>Z,则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Q>Z,B说法正确;
C.X与Z分别为O、Na,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或过氧化钠,过氧化钠具有漂白性,而氧化钠、氯气无漂白性,C说法错误;
D.某些酸式盐含有W、Z元素,其水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如NaHS溶液呈碱性,D说法正确;
答案为C。
10.D
【详解】
A.铜是29号元素,铜原子的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104s1,不符合能量最低原理,A项不选;
B.碳是6号元素,碳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2,符合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B项不选;
C.钪是21号元素,钪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4s2,1s22s22p63s23p64s2是Ca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C项不选;
D.硅是14号元素,硅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应为1s22s22p63s23p2,3s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1s22s22p63s33p1违反了泡利不相容原理,D项选;
答案选D。
11.C
【详解】
A.羟基不带电,故羟基的电子式为,A错误;
B.乙烯的结构简式为CH2=CH2,B错误;
C.球棍模型是用小球表示原子,短棒表示化学键的表示物质结构的方法,故联氨的球棍模型为,C正确;
D.此电子排布图违背了泡利原理,该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图应该为:,D错误;
故答案为:C。
12.C
【详解】
A、虽然电子数相同,但是核电荷数不同,所以能量不同,故A错误;
B.同是3p能级,氯离子中的核电荷数较大,对电子的引力大,所以电子离核较近,故B错误;
C.电子的能量不同,则发生跃迁时,产生的光谱不同,故C正确;
D.硫离子是得到电子之后变成这种结构,有较强的失电子能力,所以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二者性质不同,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3.D
【详解】
A.在元素周期表中,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就越大,所以同一周期主族元素的电负性从左到右越来越大,A错误;
B.3p轨道最多可容纳6个电子,则电子排布式(22Ti)1s22s22p63s23p10 违反了泡利不相溶原理,B错误;
C.同主族元素的单质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增强,而对于结构相似的物质来说,从上到下金属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C错误;
D.元素周期表共18个纵列,一般情况下一个纵行是一个族,只有第8、9、10三个纵行是第Ⅷ族,因此元素周期表可分为7个主族,7个副族,1个Ⅷ族,1个0族,共16个族,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14.D
【详解】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为C、Y是N位于同周期元素,Z为Al、W为Si是同周期元素,位于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依次减小,所以r(C)> r(N),r(AI)>r(Si);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所以r(N)B.非金属性C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Y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NH3,其构型为三角锥形,故C错误: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CH4,是由极性键构成的,属于正四面体结构,为非极性分子,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5.D
【详解】
根据题意,X、Y、Z三种元素分别是Ca、Si和O,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CaSiO3 ,选D。
16.B
【详解】
A.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X<Y<Z,故A错误;
B.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则非金属性X>Y>Z,故B正确;
C.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顺序由强到弱,故C错误;
D.非金属性越强,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故D错误;
故选B。
17. 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 3s23p5 18 物理 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1 × 10-3 mol/L -1.96%
【分析】
(1)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纳、氢气和氯气;
(2)氯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7,根据能量最低原理书写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核外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都不同;
(3)气态压缩成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浓氨水来检查输氯管道是否泄漏,氯气与氨气反应生成NH4Cl和氮气,化学反应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Cl元素化合价由0→-1价,N元素化合价由-3价→0价,转移电子数为6e-;
(4)碘溶液中有淀粉,所以溶液呈蓝色,用氯气标定碘水中碘单质的含量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的蓝色会褪去,据此判断;根据反应找出反应关系式,然后根据题中数据计算出碘水中碘单质的浓度,(测定值-理论值)÷理论值×100%计算相对误差。
【详解】
(1)电解饱和食盐水生成氢氧化钠、氢气和氯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故答案为2NaCl + 2H2O 2NaOH + H2↑ + Cl2↑;
(2)氯是17号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5,氯离子核外有18种运动状态不同的电子,故答案为3s23p5;18;
(3)氯气压缩成为液氯是状态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浓氨水来检查输氯管道是否泄漏,泄漏处会观察到大量的白烟(NH4Cl),还生成一种无色无味的单质气体为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表示为,故答案为物理;;
(4)根据5Cl2 + I2 + 6H2O → 10HCl + 2HIO3,以淀粉做指示剂来指示反应终点,反应终点时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三次的平均体积为56 mL,根据5Cl2 + I2 + 6H2O → 10HCl + 2HIO3,n(I2)= n(Cl2)= ×=5×10-4mol,c(I2)== 1 × 10-3 mol/L,实验的相对误差=×100%= -1.96%,故答案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且在半分钟内不变色;1 × 10-3 mol/L; -1.96%。
18.(1)
(2)Fe(OH)3-3e-+5OH-=+4H2O
(3)负
(4)4OH -4e =2H2O+O2↑
(5)12
【解析】
(1)
Fe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6,核外有26个电子,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基态Fe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基态Fe原子的核外价电子排布式为[Ar]3d64S2,基态Fe原子价层电子为其3d、4s能级上电子,则基态Fe原子的核外价电子排布图为;
(2)
充电时,石墨连接电源正极作阳极,电极反应式为Fe(OH)3-3e-+5OH-=+4H2O;
(3)
由铜电极的质量增加,发生Ag++e-═Ag,则Cu电极为阴极,可知X为电源的负极;
(4)
B池中发生电解时的阳极为氢氧根离子失电子生成氧气,电极反应式为:4OH -4e =2H2O+O2↑;
(5)
由A中发生2KCl+2H2O=2KOH+H2↑+Cl2↑~2e-,由电子守恒可知,转移0.02mol电子时生成0.02molKOH,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则c(OH-)==0.01mol L-1,常温下,溶液pH=12。
19. 3s23p1 5 钾先与水反应生成KOH,KOH再与氯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无法得到单质铝 Al3++3e-=Al 利用Ba的沸点比Al的低,Ba以气体逸出,使平衡右移 Al3+> H->Li+> H+ 2LiAlH42LiH+2Al+3H2↑ 2.7 g 还原剂
【详解】
(1)Al原子核外有13个电子,基态Al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1,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式是3s23p1;铝原子核外有1s、2s、2p、3s、3p五种能量不同的电子,即铝原子核外有5种能量不同的电子。
(2)钾跟氯化铝溶液反应时,K先与水反应生成KOH,KOH与氯化铝反应得到氢氧化铝沉淀,不能制得铝;电解熔融Al2O3生成铝和氧气,阴极电极反应式为Al3++3e-=Al。
(3)Ba的沸点比Al的低,在2Al+4BaO3Ba↑+BaO·Al2O3反应中Ba以气体逸出,使平衡右移,从而可制取金属Ba。
(4)① Al3+有2个电子层,Li+、 H-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且只有1个电子层,H+核外没有电子,根据“层多径大,序大径小”,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Al3+> H->Li+> H+ ;
②根据题意,LiAlH4分解的方程式为2LiAlH42LiH+2Al+3H2↑;标准状况下3.36 L氢气物质的量为0.15mol,根据方程式,有0.1mol铝生成,生成Al的质量为2.7g。
③乙醛反应生成乙醇,乙醛发生了加氢的还原反应,说明LiAlH4是反应的还原剂。
20. Pb 5s25p2 O>C>Sn SnO2+2NaOHNa2SnO3+ H2O Si3N4 bc
【详解】
(1)根据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PbO2+Pb+4H++2SO=2PbSO4+2H2O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负极是电子流出的一极,即失去电子的一极,在该反应中,Pb失去电子,化合价升高,所以该电池的负极材料为Pb。
(2)①在元素周期表中锡位于第五周期第ⅣA族,最外层4个电子排布在5s和5p上,则基态锡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式为5s25p2;
②一般地,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电负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负性逐渐减弱,所以C、O、Sn三种元素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C>Sn;
③SnO2在高温下能与NaOH反应生成钠盐,在钠盐中,Sn的化合价为+4价,所以钠盐的化学式为Na2SnO3,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nO2+2NaOHNa2SnO3+ H2O。
(3) ①根据化学方程式3SiO2+6C+2N2X+6CO和原子守恒,可知X的化学式为Si3N4。
②a.缩小反应容器体积,可以增大气体反应物即氮气的浓度,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b.固体浓度是不能改变的,增大焦炭的质量,没有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所以不能加快反应速率;
c.增大接触面积,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将粉末状石英换成块状石英,减少了接触面积,降低了反应速率;
故选bc。
21. B 硫 MgO熔点高,熔融时耗能大,增加生产成本 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时难导电 SiCl4(g)+2H2(g)Si(s)+4HCl(g) ΔH=+0.025akJ/mol 4KClO3KCl+3KClO4
【详解】
(1)A.在同一周期的元素中,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而元素的原子形成的简单离子,由于金属阳离子具有上一周期的惰性气体原子的结构,非金属阴离子具有同一周期的惰性气体的原子结构,对于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来说,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就越小,对于电子层结构不同的离子来说,离子核外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就越大,A错误;
B.同一周期的元素,随原子序数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因此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B正确;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就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氧化物可能有多种价态,故不能说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减弱,酸性增强,C错误;
D.第三周期元素的单质中Si的熔点最高,D错误;
答案选B。
(2)在第三周期的元素中,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中p亚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名称是硫;15号元素磷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5个,最外层电子排布的轨道表示式是。
(3)MgO、MgCl2都是离子化合物,电解熔融MgO、MgCl2都能得到Mg,工业制镁时,电解MgCl2而不电解MgO的原因是由于MgO的熔点高,熔融时耗能大,增加生产成本;制铝时,电解Al2O3而不电解AlCl3的原因是AlCl3是共价化合物,熔融时难导电。
(4)n(Si)=1120g÷28g/mol=40mol,吸收能量是a kJ,则产生1mol的晶体硅吸收的能量是kJ=0.025akJ,故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SiCl4(g)+2H2(g)Si(s)+4HCl(g) ΔH=+0.025a kJ/mol;
(5)KClO3可用于实验室制O2,若不加催化剂,400℃时分解只生成两种盐,其中一种是无氧酸盐,该无氧酸盐为KCl,KClO3被还原成KCl,另一种盐的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则KClO3被氧化成KClO4,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KClO3KCl+3KClO4。
22. Si>C>N>O 1s22s22p4 CO 氮化硅是原子晶体,熔点高 bd cd 正反应 不变 0.002mol L-1 min-1
【分析】
(1)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
上述元素中的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外s电子数与p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数排布:1s22s22p4;
(2)CO属于极性分子,氮气为非极性分子,氮气分子中N原子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氮化硅是原子晶体、熔点高;
(3)提高二氧化硅转化率,应改变条件使平衡正向移动,结合平衡移动得影响因素分析解答;
(4)可逆反应到达平衡时,同种物质的正逆速率相等且保持不变,各组分的浓度、含量保持不变,由此衍生的其它一些量不变,判断平衡的物理量应随反应进行发生变化,该物理量由变化到不再变化说明到达平衡;
(5)利用差量法计算生成参加反应氮气的质量,再根据进行计算;
【详解】
(1)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故原子半径:Si>C>N>O;
上述元素中的一种元素的原子核外s电子数与p电子数相等,核外电子数排布为1s22s22p4;
(2)CO属于极性分子;氮气为非金属性分子,氮气分子中N原子之间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电子式为;氮化硅是原子晶体、熔点高,可以制造发动机中耐热部件;
(3)a.焦炭为固体,增加焦炭用量,平衡不移动,a错误;
b.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升高反应温度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硅转化率增大,b正确;
c.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增大气体压强,平衡逆向移动,二氧化硅转化率减小,c错误;
d.向反应容器中多充入反应物氮气,平衡正向移动,二氧化硅转化率增大,d正确;
答案为:bd;
(4)a.平衡时CO、氮气的浓度之比不一定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错误;
b.,未指明正逆速率,若均为正反应速率,反应始终按该比例关系进行,不能判断平衡状态,但分别表示正逆速率时,可判断反应到达平衡,b错误;
c.根据,在反应得过程中气体质量不断增加,体积不变,所以密度不断增大,但是当平衡时,气体质量不变,密度也不变,所以可判断平衡状态,c正确;
d.随反应进行气体物质的量增大,恒温恒容下压强增大,气体的压强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d正确;
答案为:cd;
(5)平衡常数表达式:;增大反应物氮气浓度时,平衡向正向移动;但是由于温度没有变化,所以平衡常数大小不变;
利用差量法,设参加反应的N2质量为x:

解得,则,可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