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8张PPT)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第三节
Ca(HCO3)2 =CaCO3↓+CO2↑+H2O
CaCO3+CO2+H2O=Ca(HCO3)2
喀斯特地貌的成因:岩溶作用
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作用过程(分解和化合)和物理作用过程(流水的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和堆积)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叫岩溶作用;物理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是次要的,而化学的分解和沉淀过程是主要的。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
1、可溶性岩石 广布
2、高温多雨
1.世界范围内:迪纳拉山(喀斯特名称由来的地区)、俄罗斯的乌拉尔山、法国中央高原、美国印第安纳州、澳大利亚大陆南部、越南中北部地区、我国的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等。
2.我国范围内: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地区的石灰岩出露地区,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就省份来看,主要集中在广西、贵州和云南。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沉积
地貌
喀斯特溶蚀
地貌
溶沟
石芽
峰林
溶斗
孤峰
地下溶洞
石钟乳
石笋
石 柱
钙化
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又称岩溶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溶沟之间的突出部分,称为石芽。其实它是溶沟形成过程中的残余物。
云南石林
水流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愈溶愈深,中间突出的部分愈发尖削高大,如同30-40米的微型山峰,“峰”就这样诞生了。万千“峰”群铺天盖地,又好似一片岩石森林,因此得名石林。
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丛常与洼地组合形成峰丛——喀斯特盆地。
峰丛常与洼地组合形成峰丛——喀斯特盆地
广西桂林漓江两岸典型的喀斯特峰林地貌
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峰林平原
峰丛洼地
溶蚀漏斗
天坑
溶洞
碳酸盐岩的沉积与抬升
云南罗平的喀斯特峰林与油菜花田
孤峰
Lonely peak
孤峰是竖立在平原上孤立的灰岩山峰。是溶蚀谷地中常见的地貌形态,相对高度数十米至100米左右,是地壳相对稳定,岩溶发育到后期,峰林被分割而成。
桂林伏波山
溶斗又称喀斯特漏斗,是喀斯特地区一种口大底小的圆锥形洼地,平面轮廓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数十米至数百米,深十几米至数十米。
天坑是指发育在碳酸盐岩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周壁峻峭、深度与口径可达数百米的喀斯特负地形,具有巨大的容积,底部与地下河相连接(或者有证据证明地下河道已迁移)
广西那坡县天坑
奉节小寨天坑,全球最深 662m
在重庆武隆两个相邻的天坑侧面坍塌还塑造了神奇的天生三桥。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三个天生桥被天龙坑、神鹰坑两个天坑相隔,其组合之奇妙堪称"鬼斧神工"
富含 CO2 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
富含CO2 的水在地下沿裂隙流动时,将石灰岩溶解后随水带走,形成溶洞。在溶洞内,含Ca(HCO3)2 的水从洞顶往下滴时,因水分蒸发和CO2 逸出,从水中析出的CaCO3 在洞顶、洞壁和洞底发生沉积,形成多姿多彩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当地表水从溶洞洞顶的裂隙渗出,遇到温度升高,水分蒸发时,水中的杂质就会转变为碳酸钙并在洞顶沉淀形成石钟乳;
若水滴从石钟乳上滴落到洞底,水分蒸发,碳酸钙就会沉淀并形成石笋;
经过漫长的发展,一些石钟乳与石笋就会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四川黄龙钙华堆积形成的五彩池
合适的条件下,富含Ca( HCO3)2 的地下热水接近或出露于地表时,CO2 大量逸出,导致CaCO3 沉积,形成钙华。由于钙华的不均匀分布,常形成钙华坝、钙华湖等喀斯特沉积地貌
喀斯特沉积地貌
石钟乳、石笋、石柱
a.石钟乳:由洞顶向下发育
b.石笋:由洞底向上发育
c.石柱:石钟乳与石笋连接起来
区分溶洞和石钟乳、石笋、石柱的成因:
溶洞流水侵蚀(溶蚀)形成,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
石柱等是流水沉积(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形成。
荔波天钟洞
归纳“中国南方喀斯特”的分布特点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石灰岩广布,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面积最大
类型
以成因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
喀斯特溶蚀地貌(溶沟和石芽,峰林和孤峰,以及溶斗和地下溶洞等)
喀斯特沉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和钙华等)
类型
以地表为界,喀斯特地貌又可分为:
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和石芽、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落水洞、天坑、地表钙华堆积)
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帘)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1.“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描述的地貌是( )
A.喀斯特地貌 B.河流流水地貌
C.风沙地貌 D.海岸地貌
A
2.下图所示地貌景观的成因是( )
A.海浪冲刷侵蚀 B.地壳的抬升
C.风力堆积作用 D.水对可溶性岩石的再造
D
喀斯特地貌类型示意图
峰林
溶蚀洼地
石柱
地下湖
石钟乳
落水洞
石笋
石芽
地下河
地下瀑布
溶洞
地下喀斯特
溶洞、地下河(湖)
石柱、石钟乳、石笋
地表喀斯特
峰林、石芽、溶蚀洼地、落水洞
溶蚀
溶蚀
沉积
海岸地貌
第三节
海岸地貌
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互相接触和互相作用的地带海岸地貌就是海岸带在构造运动、海水运动、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1、波浪作用:波浪的侵蚀作用在基岩海岸较为明显。基岩海岸一般水下岸坡坡度大,波浪能直接冲击岸边,一方面巨大的冲力直接施加在岩石上,另一方面波浪冲击岩石裂隙,使裂隙中的空气受到压缩,压缩的空气又对岩石施加压力。据测定,波高 6 米、波长 50 米的波浪,对每平方米岩壁产生的压力达 15 吨左右,最高可达 30 吨。在波浪的长期作用下,崖壁破碎,海岸崩塌,形成侵蚀海岸
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2、潮汐作用:潮差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海浪和近岸流作用的范围。在由细颗粒组成的泥质海岸带,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
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3、生物作用: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因珊瑚和珊瑚礁的大量发育,构成珊瑚礁海岸;在红树林和盐沼植物广泛分布的海湾、河口的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后者是平静、隐蔽的海岸环境,细颗粒物质易于堆积。在有些海岸上,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
海岸地貌的塑造因素
4、气候因素: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等条件的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便形成不同的海岸形态,并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海岸
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崖
海蚀柱
海滩
离岸堤
沙嘴
沙坝
海蚀平台
海岸地貌
海蚀崖
海水不断冲击岸边基岩,掏空下部的岩石,使上部的岩石塌落,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
海蚀平台
海蚀崖形成后,继续受海蚀作用不断后退,形成微微向大海倾斜的基岩平台
海蚀地貌
海蚀柱
在海蚀平台上,有些抗蚀能力强的部分保留下来
海蚀地貌
海
蚀
拱
桥
海积地貌
泥沙来源比较丰富的海岸,在波浪和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下,泥沙发生堆积,形成各种海积地貌。
其类型有海滩、潟湖(xì hú)、沙嘴、水下沙坝、离岸堤等。
海积地貌
潟湖
海滩
由海水搬运积聚的沉积物沙或石砾,堆积而形成的岸。海滩根据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沙嘴
沿岸漂移的沙砾绕过突然转折的岸段,一部分沙砾逐渐沉积下来,形成一端衔接海岸,一端沿着漂移方向伸延入海的狭长堆积地貌。
离岸堤
激浪流携带的泥沙在没有到达水边线以前就堆积下来,在一定位置上形成的出露水面的堤状堆积体。
海积地貌
冰川地貌
高纬度
高海拔
冰 川 地 貌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冰川沉积
冰斗、冰川槽谷(U 形谷)、角峰和刃脊
冰碛丘陵
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是指极地(高纬度)或高山地区(高海拔)多年存在并沿地面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
南极洲和格陵兰岛
,
什么是冰川
大陆冰川
山岳冰川
冰川地貌
天山、
昆仑山、
祁连山、
喜马拉雅山
冰 川 作 用
1、搬运作用
冰川具有巨大的搬运能力,能将成千上万吨的岩块搬运到千里以外。如第四纪的斯堪的纳维亚的纳维亚冰盖把大量的冰碛物带到遥远的英国、德国、波兰和俄罗斯等地。
2、堆积作用
当冰川消融时,搬运能力逐渐降低,各类冰碛物就会在相应的位置上坠落与地面,堆积出各种地貌。
冰川堆积物 结构疏松,无分选性,大小悬殊,无层理,磨圆度很差,有划痕
冰 川 作 用
刨蚀作用
磨蚀作用
冰川运动时,一方面以自身的推力将冰床上的碎屑物挖起,另一方面又把与冰川冻结在一起的冰床上的岩石拔起,带向下游。
冰川中所挟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冰川的重量很大,当冰川厚度为100m时,冰床上每m2的静压力达到90t。冰川滑动时,不仅把岩石压碎,而且还挟带这这些岩块进一步挫磨冰床。
冰蚀作用
冰蚀地貌
冰川对地球表面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称为冰川作用。冰川作用导致地表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地貌,称为冰川地貌。常见的冰川地貌主要有冰斗、冰川槽谷(U 形谷)、角峰和刃脊等。
角峰
刃脊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高山地区,故冰川地貌也分布于这些地区。
在第四纪大冰期,欧亚大陆、北美大陆的很多地区被连绵的冰川覆盖,留下了大量的冰蚀湖、峡湾等冰川地貌遗迹,这些遗迹成为研究环境演变的依据。
冰蚀湖
在高纬度地区,冰川常能伸入海洋,在岸边侵蚀成一些很深的U型谷,当气候变暖,冰川撤退,海水倒灌进U型谷里面,就形成了峡湾
冰川地貌
阅读
冰川的“力量”
当冰川厚达100米时,冰床上每平方米承受约90吨的压力。冰川滑动时,不仅能够碾碎岩石,甚至可将冰床底部的巨大岩块"连根拔起"。运动的冰川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搬运到数百乃至数千米远的地方。冰川的搬运能力惊人,随冰川"漂移"的砾石,大的直径可达30余米。在波罗的海南岸平原上,曾发现冰川搬运而来的巨大岩块,其体积是4千米×2千米×0.2千米,体积之大,令人惊叹!
冰蚀湖
峡湾
峡湾
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分布
在高纬度地区的山地
成因
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特点
在高纬度地区,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称为峡湾。峡湾深入陆地数十至数百千米,海水很深,两侧陡崖巍然,景色壮丽。
挪威盖朗厄尔峡湾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V”形谷:河谷横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V形谷
U形谷
“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平直而宽阔,形如“U”字
活动
读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垂直剖面图
比较流水堆积和冰川堆积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流水堆积:有明显分层,且颗粒物明显的分异堆积现象。
原因:在流水堆积过程中,受重力作用,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冰川堆积:无明显分层,大小颗粒不分,杂乱无章分布
原因:冰川在短时间内融化,其携带的颗粒物来不及分选堆积,只能大小混杂地堆积在一起。
课 堂 小 结
海岸地貌
海蚀地貌
海积地貌
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穴(洞)
海滩、沙嘴、离岸堤、水下沙坝
冰川地貌
冰蚀地貌
冰川沉积
冰斗、冰川槽谷(U 形谷)、角峰和刃脊
冰碛丘陵
冰蚀地貌
冰蚀地貌
冰积地貌
冰积地貌是冰融水将原来冰川搬运堆积的物质经过再搬运堆积而成,冰水堆积地貌因分布位置,物质结构和形态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冰水扇和冰水河谷、外冲平原、季候泥、冰砾阜和冰砾阜阶地、锅穴、蛇形丘等几类。
冰碛地貌是冰川堆积形成的地貌,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冰碛地貌
冰碛地貌
欧洲冰川地貌
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6分)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2分)
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
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2分),形成峡湾
如图为澳大利亚坎贝尔港国家公园著名的景点“十二使徒岩”,目前仅剩下七个岩柱。有人说旧的“使徒”倒下,新的“使徒”将不断形成,出现这种“前赴后继”现象的原因是( )
A.海浪侵蚀 B.流水堆积
C.岩浆活动 D.地壳活动
A
山东半岛三面环海,有丰富的海岸景观,是大自然赐予的珍宝。
分别写出形成A、B、C、D四幅景观的主导外力作用。
A:海浪堆积,B:海浪侵蚀,C:海浪侵蚀,D:流水堆积
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挟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 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
3.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
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退潮时波浪堆积
B.流水堆积、退潮时波浪堆积
C.风力堆积、涨潮时波浪堆积
D.流水堆积、涨潮时波浪堆积
4.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
A.呈上升趋势 B.基本稳定C.呈下降趋势 D.反复升降
5.如此后海平面显著下降,则图中( )
A.沙坝向陆地方向推移 B.潟湖的盐度逐渐降低
C.沙坝向海洋方向推移 D.潟湖受侵蚀水深增大
D
A
B
【解析】
第3题,a三角洲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b三角洲是波浪堆积作用而成的。
第4题,下层为沼泽沉积,向上为潟湖沉积、沙坝沉积,说明海平面相对于陆地是上升的。
第5题,若海平面显著下降,将使潟湖不再受外海涨潮时的海水入侵,导致其盐度逐渐降低。
答案: 3. D 4.A 5.B
蛇形丘是一种冰碛地貌,隆起如堤,弯曲如蛇,两坡陡峭。其延伸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读蛇形丘形成过程示意图,完成第6~7题。
6.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
主要来自( )
A.湖泊 B.冰面河
C.塌陷沉积 D.冰下河道
7.蛇形丘接受堆积的季节
主要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D
B
【解析】
第6题,在冰川消融期间,高山冰雪融水很多,沿着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道中的高山冰雪融水会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而形成蛇形丘的堆积物主要来自冰下河道。
第7题,受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泊,因夏季高山冰雪融水流量大,带入湖泊的物质以沙为主,堆积量较大;冬季冰川停止消融,高山冰雪融水断流,湖泊沉积物主要为黏土和有机物,堆积量较小。
答案:6.D 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