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4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课件4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6 14:5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劝 学
《荀子》
想一想:你来学校干什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及特殊句式。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句子。背诵全文。
2、分析文本论证结构,学习以论文的结构和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法。
3、了解《荀子》和作者,理解学习的重要性,对照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并改进。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章学诚《文史通义》
可分为三个阶段。
春秋末战国初为第一阶段,代表作有《论语》《墨子》,文章多为语录体;
战国中期为第二阶段,代表作是《孟子》《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
战国后期为第三个阶段,《荀子》《韩非子》是代表作,基本上都是专题论文。它往往是长篇大论,有一个标明全篇主旨的标题,论点突出。(先秦论说文的两种主要形式:语录体,论文集)
先秦诸子散文发展阶段:
《荀子》
1.有33篇,今存32篇,最后6篇疑为门人弟子所记。《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都记作《孙卿子》。唐代杨倞为之注,始称《荀子》。
2.全书基本上都是独立的专题散文,每篇都有题目,作为各篇内容的概括。文章风格独特,代表了先秦论说文的新成就,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3.此书比较重要的注本有:唐代杨倞《荀子注》、清代王先谦《荀子集解》,近人所作有梁启雄《荀子简释》。
《荀子》名句
居必择乡,游必就士。
圣可积而致,途之人可以为禹。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无德不贵,无能不官,无功不赏,无罪不罚。
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
荀子
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李斯尝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浊世之政,……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
孟子荀卿列传·
作者简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
思想:
1. 人性:性恶论;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 天道观: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制天命而用之。
3. 社会政治:礼法并重;法后王。
4. 认识论:学至于行之而止的知行观,虚壹而静的认识论。


劝:(勤)勉也。
甲骨文
说文
学:(教)觉悟也。學記曰:學然後知不足,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按知不足所謂覺悟也。記又曰:敎然後知困,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中(zhòng) 輮(róu) 舆(y ú) 有(yòu)
槁暴( gǎo pù) 砺(lì) 参省(cānxǐng)
须臾( yú ) 跂 ( qǐ ) 楫(j ) 生(xìng)
蛟( jiāo ) 跬( kuǐ ) 骐骥( qí jì )
驽( nú ) 锲( qiè ) 镂( lòu )
跪(guì) 蟮(shàn) 螯(áo)
纠正字音:
朗读全文·思考
本文的中心论点?
为何说,“君子曰”?
点击添加标题
1.“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荀子把他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增强说服力。
2.荀子将人分为“士人”“君子”“圣人”三类,是学习使人由“士”而为“君”进而成“圣”的,“君子”已经开始了学习但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为何说“君子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 二 段
译:靛(diàn)青,是从蓼(liǎo )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墨线,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它的弯度符合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按墨线加工就直了,金属刀具拿到磨刀石上磨过就锋利了,君子 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介词结构后置句,前“于”意为“从”,后“于”意为“比”。
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意为“比”。
介词结构后置句,“于”意为“比”。
中 (zhòng) :适合。
輮(róu):通“煣”,使弯曲。
有 :通“又”。
槁:枯。
挺:直。
然:这样。
砺:磨刀石。
参(cān ):检查。
省( xǐng ):省察。
知:通“智”,智慧。
明:明达。
PPT模板下载:www./moban/
本段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个方面?



劝学
思考: 青和蓝,冰和水与学习有什么关系?这里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蓝,水——(学习之前的本真状态)
取,凝——(学习的过程)
青,冰——(学习后的状态)
手法: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又称设喻,即运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作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用于论证,具有形象性,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喻体和本体的相似性在于关系的相似或者道理的相通,不在于表象的相似。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
点击添加标题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现在的意义已经扩大,泛指各种绳索。“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解释为“使……弯曲”。“为”,做成。“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后边的行为是前边行为的目的和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梁启超《荀子柬释引》
学习的意义
提高自己
改变自己
比喻论证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
提高
輮以为轮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改变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第 二 段 小 结
学习的意义
学习可以使人提高自己。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习性,使之向好的方向发展。
学习可以使人增长智慧,提高品德修养。
你认为学习有何意义?你的独到见解?
点击添加标题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
1.翻译
2.找出本段里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自由朗读第三段并完成:
第三段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尝:曾经。
译: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阔。
登上高处招收,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在远处也能看到;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
但听的人却能听得清清楚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善于行走,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
并不是会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本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也。
须臾(yú ):片刻。
跂(qǐ):踮起脚跟。
博见:见得广。
疾:强,声音宏达。
彰:明显,清楚。
假:借助、利用。
舆(yú) :车。
甲骨文
舟楫(jí ):船只。
能水:善于游水。
绝:横渡。
生(xìng):通:“性”,本性,资质,禀赋。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第三自然段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是哪一句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问题3:第三段荀子讲述了什么观点?怎样论述的?
学习的作用
弥补不足
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
登高而招
见者远
顺风而呼
闻者彰
假舆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
比喻论证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却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怎样理解?是否矛盾?
不矛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的是学习需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学与思要结合起来。荀子并没有否定思考,他反对的是单靠坐在房间里冥思苦想的学习方法。他主张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通过“终日思”与“须臾学”的对比,雄辩的证明了空想不如“善假于物”的学习。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越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进行学习,推论起来,普通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学习,也可以成为有才德的君子。
朗读第四段·思考
1.本段主要写了学习的哪个方面?
2.本段最显著的论证方法?
第四段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译:堆土成为高山,风雨自然会从那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自然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通明的思想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到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会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连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功在于不停的走。如果雕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雕刻下去,那么即使是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蟹钳,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心思浮躁的缘故。
兴:起。
渊:深水。
神明自得:达到很高的境界。
圣心:圣人通明的思想。
跬:迈出一脚为“跬”,迈出两脚为“步”。
积:汇聚。
骐骥:骏马。
驽马:劣马。
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叫“一架”。
不舍:不停止。
舍:放弃。
镂:雕刻。
定语后置: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一:专一。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圣心备焉。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学习要积累
对比设喻
学习要坚持、专心
积累
坚持
专心
第四段荀子是怎样去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
明确:不能。积累是将知识点由浅到深的转变,必须是日积月累;而这个过程困难重重,需要有恒心(坚持);有恒心也要讲究效率,所以学习要专一,才能做到“须臾所学”胜过“终日而思”。这三个词层层递进,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不可半途而废。
第四段讲学习要“积累”、“坚持”和“专一”,这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
积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充《论衡》的《状留篇》
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 ——王充《论衡》的《状留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警世贤文·勤奋篇》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李斯《谏逐客书》
聪明在于勤勉,天才在于堆集。 ——华罗庚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无论什么事,如果不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鲁迅
……
拓展 请同学们就积累、坚持和专心,各举几句名言。
坚持: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唐)《行路难》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刘禹锡(唐)《浪淘沙·莫道谗言如浪深》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燮(清)《竹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先秦)《离骚》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蘖禅师(唐)《上堂开示颂》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陶渊明(魏晋)《读山海经·其十》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唐)《滕王阁序》
……
专一: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陆游《读书》
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
纷歧于汝,而二于物 。 ——宋 苏轼
发愤忘食,乐已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春秋 孔子《论语·述而》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东晋 陶渊明《杂诗》
……
点击添加标题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子·形势解》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减,日有所亏。
——陶渊明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
——荀子《劝学》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万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小结:作为大思想家,荀子是怎么劝学的?
中心论点:
学不可以已
学习的意义
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弥补不足
积累
坚持
专心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分组讨论
1.本文设喻的特点
(设喻所用事物的特点,设喻方式,设喻与说理结合的方式)
2.本文语言的特点
(修辞手法,句式选用,语言特色,语言之美,表达效果)
3.自拟一句学习格言
(本文有许多格言警句流传至今,极富生命力。读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触,抑或新的见解?根据你的见解,自拟一句学习格言)
1
就近取譬,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或现象作为喻体
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反面设喻、反复设喻
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2
3
本文设喻的特点:
本文语言的特点:
1.多用对偶,夹用排比。
2.句式长短相间,整散结合。
3.议论透辟,笔势雄健。
劝学名言
你知道哪些劝学故事或名言?




《劝学》 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自拟格言
本文有许多格言警句流传至今,极富生命力。读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触,抑或新的见解?根据你的见解,自拟一句学习格言。
讨论:荀子劝学的真正目的是什么?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思考:阅读本文,对照自己,想想我的学习存在什么问题,怎么改进?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第二段和第三段之间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第三段和第四段之间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第四段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