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说“木叶”
林庚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的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杜鹃夜半犹啼血 ”
忧国志士
思乡
脱俗之境
意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 、坚贞
01
作者简介
“他气定神闲从民国走来,跨过一个喧嚣纷杂的时代。”
林庚(1910-2006),字静希。林志钧之子。诗人,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林庚的一生充满诗意。当年读清华大学中文系时的毕业论文就是他的第一本新诗集《夜》。此后,他创作出《春野的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诗集,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他笔耕不辍,90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
在学术上,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代表作《唐诗综论》。
林庚
“皎如白雪,煦若阳春。”
——吴组缃
02
结构思路
字音字义
袅袅
灼灼
涔阳
窸窣
庾信
褒
寒砧
言筌
柳恽
(niǎo)
(zhuó)
(cén)
(xī sū)
照浦
亭皋
万应锭
迢远
(pǔ)
(gāo)
(dìng)
(bāo)
(zhēn)
(tiáo)
(quán)
(yùn)
(yǔ)
作者论述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
“木叶”为诗人钟爱。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湘夫人》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基本思路
第一部分(1、2、3自然段):
论说“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二部分(4、5、6自然段):
论说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总结“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
一字千里。
结构思路
03
重点剖析
赏析第一部分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叶
木叶
落木
木
论说“木叶”是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树
“木”就是“树”,诗歌为什么将它区分?
树
叶
木叶
落木
赏析第二部分
论说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1.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
2.作者为什么要拿 “高树”和“高木”进行对比?
——秋风叶落的季节。
——“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木” 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木”被钟爱的第一个原因。
赏析第二部分
论说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木”的艺术特征之一——“木”被钟爱的第一个原因。
3.为什么“木”总会让人联想起落叶呢?
——“木” 的质地特征暗示“木”仿佛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
木头、木料、木板
树干
赏析第二部分
4.作者除了论说了“木”的质地的暗示性之外,还论说了“木”的哪一方面的暗示性?
——颜色的暗示性。
“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木”被钟爱的第二个原因。
5.“木”的颜色到底有哪些暗示性?
——黄色、干燥。
论说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赏析第二部分
屈原《九歌》
“木叶”
“木”的艺术特征之二——“木”被钟爱的第二个原因。
落木
更空阔,洗净绵密
对比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黄叶”
木叶
对比
论说为什么诗人钟爱“木叶”这一形象。
风、晴空
典型清秋性格
雨、沉沉阴天
意象 场合 外形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落) 木 (叶)
树 (叶)
春夏之交
秋风
叶落
脱尽
叶子
枝叶
繁茂
枯黄
绿(叶)
褐绿(干)
干燥
饱含水分
空阔疏朗
饱满绵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迢远深情的形象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一字之差,相去千里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高树多悲风
海水扬其波
——曹植《野田黄雀行》
秋月照层岭
寒风扫高木
——吴均《答柳恽》
“木”自有落叶因素
暗示性
树
木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
雨的秋
风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