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5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北京的春节》课件(共5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07 09: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8张PPT)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 北京的春节
春节,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简介
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笔名老舍,北京人。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著有话剧《龙须沟》《茶馆》《春华秋实》;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老舍《想北平》
1.读准多音字:空竹 店铺 分外 更新
2.读对轻声词:饺子 栗子 风筝 亲戚 骆驼
3.读好儿化音:杂拌儿 玩意儿 零七八碎儿 一擦黑儿 摆摊儿











轿


我会写

jiǎo

zhǎ

bàn
xiāo

rán
jiào
tān
fàn
luò
dàn
tuó


易写错

一种调味品,起源于中国。古时用酒作为发酵剂酿制食醋,所以从“酉”。
左边里面有一短横

亲戚

这里是“上+小”
词语解释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地、断然分开的样子。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文中是说元旦与除夕的光景不一样。
这两个好朋友的性格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挂上灯笼,系上彩绸。本文指元宵节大街上的喜庆气氛。
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非常热闹。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本文指元宵节大街上的喜庆气氛。
阳春三月,春回大地,万象更新。
天桥:
地名。在北京市永定门内。是清末民间艺人集中演出地区。如今的天桥地区已经没有了老北京的气息。
“逛天桥”指观看天桥上的各种活动,如杂耍、绝技等,跟现在的逛街差不多。
元宵:元宵节应时食品。用糯米面做成,球形,有馅,煮着吃。
元宵是一种深受人们喜欢的食品。
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呢?
忙乱
热闹
喜庆
团圆
快速浏览课文,把表示时间的词语画出来,并想一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顺序
整体感知
腊八 腊月初九—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腊月二十九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六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课堂作业本第4题表格。 
风俗志,又称“民俗志”,是记述地方风俗的史志。原属地方志中的一项内容,有“风俗门”,“风俗篇”,“风土记”等名目。也有单独成志的,最早记载见于汉代《郡门志书》。
快速浏览课文1-2自然段,在文中找到能够简略概括腊八风俗的词语。
学习要求:
1.快速浏览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文中具体介绍风俗的语句;
2.参照概括腊八风俗的方法,简要概括其余风俗,填入作业本表格。
腊八 除夕 正月 初一 元宵
详写:
略写:
过小年 正月初六 正月十九
详略得当,突出重点
自由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腊八风俗的语句。结合生活体验,在感触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
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打比方
粥材料丰富
熬腊八粥
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泡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传统民间节日腊八节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流行。在腊月,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罐子里,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温度较冷的地方。泡在醋里的蒜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如同翡翠。等到除夕时开封,青翠宜人、蒜香可口的“腊八蒜”就做成了。
学习要求:
读段落,画语句;抓重点,写批注。
研读第7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除夕的热闹的?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热闹”的?
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是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人们对吃团圆饭、祭祖、守岁等习俗的重视
家家
到处

红红的
各色的
灯火通宵
不许间断
日夜
不绝
赶回

第一件大事
买杂拌儿
第二件大事
买爆竹
第三件事
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杂拌儿:
掺杂在一起的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等。
蜜饯:
也称果脯。以果蔬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后而加工制成的食品。
空竹:一种靠线绳抖动使其高速旋转而发出响声的玩具。
认真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春节开始时,人们有怎样的表现?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
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更,变更。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默读第5-6自然段,说说小年(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和之后有什么风俗习惯?
放鞭炮
吃糖
扫房
预备食材
穿新衣
贴对联
放鞭炮
吃团圆饭
做年菜
守岁
默读第8自然段,说一说正月初一与除夕有哪些不同?
除夕
正月初一
真热闹:贴对联、年画,赶做年菜,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真静:铺户上板,全城休息。
截然不同
默读第9-10自然段,总结一下正月初一人们都有哪些活动?
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初一
男人们
女人们
孩子们
到亲戚、朋友家拜年。
在家中接待客人。
逛庙会、骑毛驴、买玩具。
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
(课后第二题)
我每年除夕都和爸爸贴对联,贴窗花,晚上放鞭炮,看春节联欢会,守岁。正月初一早上要吃饺子,给长辈拜年,收压岁钱。
说一说:你是怎么拜年的呢?拜年的时候,你会说些什么?
默读课文第11-12自然段,看看元宵节是什么景象,人们是怎么度过的?
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
灯的数量多
灯的种类多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
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有的图案各式各样。
处处张灯结彩,人们随意观灯
小孩子买各种花炮燃放,家中也有灯可供玩耍
这一天还必须吃元宵啊
读一读,说说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照北京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时间过得快
花灯逐渐减少,庙会也到了最后一天
恋恋不舍




我不论学什么,总希望能够信赖大白话;即使是说明比较高深一点的道路,我也不接二连三地运用术语与名词,我还保持着我的“俗”与“白”。
——老舍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词语,体会老舍“京味儿”语言的特点。
采用北京话口语,调动了艺术表现力。
腊月和正月,在农村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
··
清闲自在
老舍在《茶馆》里写道:“秦二爷,您怎么这么闲在,想起下茶馆儿来?”
(课后第三题)
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
——《北京的春节》
新年新年味
微信祝福是年味,健康饮食是年味。——是年味,——是年味。
——是年味,——是年味。 ——是年味。——是年味。
读课后“阅读链接”中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不同点
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一家人准时地围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精神集中,口里不时地跟着哼着,手里不时地跟着舞动着。晚会的节目丰富多彩,有相声、小品、唱歌、跳舞、魔术……每一个节目都博得大家的称赞,喝彩,笑声。晚会接近尾声,主持人高呼:“十、九、八……二、一”“当、当、当……”零点的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我们共同祝福新年好,我许下了愿望,期望在新的一年里,我的成绩能提高。
大年三十,我们全家换上新衣,贴上新春联,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晚上,我们全家吃着饺子,饺子有一层寓意:
财源滚滚。因为饺子像一个元宝,在古时候元宝就是钱。守岁必须少不了"春晚",没有"春晚",守岁就没有意思。我们一家坐在沙发上,欢声笑语,看着"春晚",其乐融融。
春节就要来到了,大家都忙着贴春联,每家都是喜气洋洋的气氛,很开心,我们家也不例外,大年二十九,我刚起床,妈妈就喊着让我和姐姐贴春联,我们在大门中央贴了一个大大的福字,大门两边贴了春联,上联是“福中生喜年年乐”下联是“富上添财岁岁欢”横批是“新春大吉”我们很快就贴好了,我看着自我的劳动成果十分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