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者是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本次习作 话题不仅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教材第一部分,首先点明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并配以三幅插图,激发学生的习作兴 趣:第一幅图是春节拜年,第二幅图是正月十五赏花灯,第三幅图是除夕夜包饺子。这些插图 表现的都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风俗活动,有利于唤起学生对风俗的真实体验,拓展他们的习作 思路。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提示既可以介绍一种风俗,也可以写参加 风俗活动的亲身经历,并从怎么搜集资料、写什么、怎么写等方面进行相应指导。针对当前一 些地区还存在着个别落后的风俗现象,教材特别提示“如果你对这种风俗习惯有自己的看法, 也可以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在理解传统风俗习惯的同时,也认识到一些风俗应该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改进,培养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材第三部分,对习作后的评改和展示提出了具体建议。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材建议把全班的习作集中起来编一本风俗作品集,为学生创设分享、展示习作的平台,提 升学生习作的成就感。
【学情分析】
已知: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就学习如何写“介绍类”文章(见下表)。其中在三下写过介绍 “中华传统节日”的过程或故事,五下学习过通过搜集资料写一处文化遗产的简介,六上学习 了如何“写清楚活动过程”以及“抓重点写”。在本单元课文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较丰富的 写作素材,能大致了解风俗的特点。本次习作则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已习得的写作方法介绍一种 “家乡的风俗”。
年级
主题
训练要点
三上
这儿真美
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围绕一个意思写。
三下
中华传统节日
选一个传统节日,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
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五下
中国的世界文
化遗产
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搜集资
料,写一份简介。
六上
多彩的活动
写一次活动,写清楚活动过程;把印象深刻的部分作 为重点来写,写场面时,既要写整个场面,又要写同
学的神情、动作、语言;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长点: 本次习作的素材多,涉及范围广,这也让部分学生在搜集资料时产生选择困难, 因此,需要在“搜集、筛选资料”方面做一定的指导。学生根据主题进行详略布局的训练较少 ,因此,如何围绕家乡风俗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需要加强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标】
1.能介绍一种风俗或写自己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2.能根据表达的需要,抓住重点来写。
【教学重点】根据表达的需要,合理安排详略,抓住重点写。
【教学难点】写出家乡风俗的特点。
【教学准备】预习单、学习单、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关于民风民俗的课文,《北京的春节》 将老北京的春 节习俗娓娓道来,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老北京的民俗画卷;《腊八粥》 一文中沈从文先生通过小 孩八儿的视角,将家庭生活场景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并浓缩进了腊八节的风俗画面中;借助三 首古诗我们了解了传统的寒食节和中秋的习俗; 藏戏所折射的地域文化特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
二、 看图猜风俗
难怪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呀!我们先来玩个小游戏, 看图猜风俗。
2
1.蒙古族住献哈达、喝奶茶。
2.陕北地区的腰鼓、吃肉夹馍。
3.傣族过泼水节、跳孔雀舞。
4.广东新年舞狮。
三、引入教材插图
那在这么多风俗节日中,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大家看这三幅图,这是春节 拜年、正月十五闹花灯、除夕夜吃饺子。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最典型的风俗活动。
【设计意图:单元整体回顾,猜谜导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让学生了解各个地区习 俗,为习作学习作铺垫。】
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又有哪些特别的风俗习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交流并学写家乡的风俗 。我们先来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准备好语文书、笔记本和本课的预习单,调整坐姿,集中注意力, 一同开启今天 的语文课吧!
【设计意图:适时出示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目标指引学习。】
交流素材
(一)语音汇报: 课前,我们已经对自己家乡的风俗进行了调查,并完成了预习单。我们 先来听听这两位同学的汇报。
我的家乡在广州。孩子们会在大年三十晚上"卖懒",相信大家一定会对这个 风俗感兴趣!
我我的家乡在潮州,今年我参加了我弟弟的抓周礼活动,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抓周仪式有很多讲究,给男孩和女孩准备的抓周物品都有区别!我想把我参与的这个抓周礼活 动的经历告诉大家。
(二)导图汇报: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不同的家乡就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我们再 来看这几位同学的预习单,他们搜集了哪些关于家乡风俗的资料呢?
1.这位同学搜集了“端午节”的习俗。在介绍吃龙船饭时,罗列了龙船饭的材料以及孩子 们抢吃龙船饭的情景。在介绍赛龙舟时,列举了赛龙舟前中后不同的情景。
2.这位同学想介绍“潮州工夫茶”。你们看,潮州工夫茶可有特色了。他们会以茶会友, 尤其是冲茶的程序非常规范,品茶讲究礼节,多有仪式感啊!
3.这位同学用思维导图罗列了重阳节的种种习俗,比如要登高、祭祖,佩戴茱萸,相信同 学们一定还记得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
4.这位同学介绍了广州春节的风俗,并用对比的图示,体现了习俗的变化,以前是燃放鞭 炮、点香烛,现在则采用电子鞭炮、无人机表演。 你们看,时代在进步,风俗也有了变化。
(三)小结: 同样的节日,不同的地区却有着不同的习俗。真有意思啊!
二、明确写作思路
那同学们怎样才能把搜集到的素材写进作文里呢?要写好作文,审清题意最重要。下面, 我们先一起来了解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
(一)任务驱动: 审题,圈画重要信息。
(二)汇报: 这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思路,要求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来听听这两位同学的理 解。
学生语音3: 阅读习作要求后,我明白了可以"介绍一种风俗",要写出:这种风俗的主 要特点;分别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还可以适当写出自己对这种风俗的实际体验。 而且很明显这是要求我们以一个介绍者的身份来进行写作的。
学生语音4: 我明白了也可以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这是要求我们以一个亲身参与 者的身份来进行写作。既然是亲身经历,那么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身的感受是需要重点描写 的,当然,我们还可以把这种风俗的特点或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
三、 小结
小结本次写作要求:这两位同学审题很细心,不仅明白了可以从介绍者和参与者两个不同 的角度进行写作,还找准了两种不同写作思路的重点,明确了在写家乡风俗的时候要做到抓住 重点,写出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素材,帮助学生打开题材大门。学生自主审题,明确写作要求和思 路,为完成习作做铺垫。】
知识点二 抓住重点,介绍一种风俗
一、范例引路学构篇
(一)任务驱动: 同学们, 要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该如何写呢?我们先来回顾《北京的春 节》,还记得老舍先生是怎么来介绍的吗?
学生语音5: 老舍先生是按照时间的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写到腊月二 十三,再写到除夕,正月,一直到元宵节。
(二)小结 1.按一定顺序。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可以使我们的作文更加有条理,不杂乱。
2.详略得当。 大家再看,北京的春节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其中,“腊八”、“腊月二 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最能表现北京独特的春节习俗,也是 春节期间的几个高潮,分别是:腊八的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吃糖,除夕 的吃团圆饭、守岁,正月初一的拜年、逛庙会,元宵节的赏灯、吃元宵,老舍先生就是从这几 个方面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并把熬腊八粥、逛庙会、元宵赏灯作为重点,细致描写。
二、结合实例定重点
(一)介绍风俗
1.任务驱动: 那如果我们要来介绍广州的春节,你会写什么呢?又会从哪几个方面写呢? 你会重点介绍哪些内容呢?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思维导图。
2.点拨: 这位同学按时间顺序来写广州的春节,从腊月二十八写到元宵节,涉及到的主要 风俗有:打扫卫生、吃年夜饭、逛花市、逗利是、回娘家、看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其中 “逛花市”他想重点介绍,听一下他的想法吧——
学生语音6: 因为"逛花市"是我们广州独特的春节习俗,非常热闹。
3.小结: 如果这样,那 "逛花市" 这个部分就要详写了,其他的部分就可以略写。这样就 形成了习作提纲。
(二)参与风俗活动
1.任务驱动: 我们再来看一份预习单,这位同学参与了端午节的风俗活动,在这一天里, 他吃了龙船饭,也观看了赛龙舟,那你们觉得哪一项可以重点写呢?
学生语音7:我觉得赛龙舟是广州端午节中最有代表性的活动,所以赛龙舟应该重点写。
学生语音8:吃龙船饭是端午节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活动,所以我认为吃龙船饭应该作为重点 写。
2.小结: 这两位同学的建议都不错哦。总而言之,你认为重点的内容就可以详细写,次要 的内容可以简略写,这样详略得当,合理安排,就是“谋篇布局”。
三、抓住重点写特点
(一)课文引路抓重点
5
1.任务驱动: 我们已经抓住了重点,那如何写出特点呢?我们来学习老舍先生是怎样写出 北京春节的特点的。
2.出示《北京的春节》片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 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 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 睡觉,都要守岁。
3.分析小结: 大家看, "除夕真热闹" 是北京春节除夕的特点。怎么个热闹法呢? "赶做 年菜""穿起新衣""贴好对联""贴好年画""灯火通宵""鞭炮不绝" 这些都是家家户户 都要做的事,还有 "外边做事的人""必定赶回家吃团圆饭,祭祖" . 人人 "都要守岁" O 老 舍先生是用老北京的这些事、这些人来表现的过除夕风俗习惯,把特点写得非常突出。
(二)迁移实践练写作
1.任务驱动: 请大家看回刚才这位同学的习作提纲,他把“逛花市”作为重点写的内容。 “逛花市"的情景大家都很熟悉,那怎样才能写具体呢?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让你把广州 的 “逛花市”风俗介绍给外地的朋友,为了让他感受到广州花市的与众不同,你该怎么写呢?
学生语音9: 我想从这些方面来写"逛花市",先介绍花市的景观,再介绍常见的花,花的 寓意,接着还有介绍人们"逛花市"的情景,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化展示。
2.小结: 我们在介绍一种风俗时,要按一定的顺序,分几个方面介绍,对最能表现文章中 心的内容要详细描写,突出风俗的主要特点,其余部分可简略带过。当然也可以加入自己对风 俗活动的看法。
【设计意图:取法于课文,是习作教学最高效的方法。该环节回顾《北京的春节》学习介 绍风俗的方法,有效链接课文和习作,为学生习作搭建支架。】
知识点三 学习融合感受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一、回顾写作要点
那如果要写自己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又该如何抓住重点,写出特点呢? 老师建议大家可 以重点描写活动现场情况,融入自身感受,还可以自然穿插风俗的特点或来历。
二、课文引路
(一)任务驱动: 那如何描写现场情况和融入自己的感受呢?我们可以向沈从文先生学习, 他在写《腊八粥》的时候, 从八儿想喝粥地迫不及待到苦苦等待、美妙猜想到亲眼所见, 将八儿 的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八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学生语音10: 因为腊八粥在八儿心中太美味了。"他一个人进进出出灶房" , 看锅中腊八粥 的变化。他太渴望能早点吃到腊八粥了。
学生语音11: "看到一大锅粥正在叹气" "锅中的粥, 有声无力的叹气还在继续" "锅中叹 气又像是正在嘟囔的声音" "锅内又叹了声气" 。通过写腊八粥不断地"叹气" , 既写了腊八粥 逐渐粘稠的样子,又写了八儿好奇心总得不到满足地失望。
(二)小结: 作者正是通过人物一系列内心活动的变化,将腊八粥与想喝粥的人自 然地联系在一起。同学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样的写法,在描写现场情况时融入自己 的感受,突出习俗的特点。
三、 迁移实践练写作
(一) 任务驱动: 我们看这份预习单, 这位同学展示的是元宵“闹花灯”的习俗。他想重点 写什么呢?我们来听一听。
学生语音12: 我打算写赏花灯和猜灯谜这两个活动,想通过"灯多""人多"两方面重点 写赏花灯的过程。在现场,我们看到兔灯、虎灯、桃灯等,每种灯都充满神秘感,都给我们带 来惊喜。随着时间推移,人越来越多,灯前挤满拍照的人,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再看,这位同学写的是家乡的年粑。他打算如何融入自身感受描写现场情景呢?我们来听 一听。
学生语音13: 我想仿照《腊八粥》,写我参与做年粑、蒸年粑、尝年粑的过程,重点写做 年粑的过程。做年粑时,周围一片欢腾,大人和小朋友都兴奋极了。大人们分工合作,爸爸负 责洗粳米,妈妈婶婶忙着准备材料。孩子们凑在一起帮忙。在欢笑声中,我们做出了各种形状 的年粑。
(二)小结: 这两位同学说得真好,他们在写参与风俗活动的经历时,能融入自身感受描 写现场的情况,这样才能抓住重点,写出风俗的特点。
【设计意图:该环节回顾《腊八粥》复习"描写现场情况的同时,融入自身的感受",为
学生提供范例,降低习作难度。】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知道了可以从两种不同的角度来写家乡的风俗,这是今天的 作业, 请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2.文章写好后,我们还可以把两类习作汇编到一起,制作一本精美的《家乡的风俗》 习作 集。 课堂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观看【PPT50】,再见!
【设计意图:"制作文集"既是教材的建议,也是一个生活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写
作兴趣,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
7
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习作《家乡的风俗》答疑
(一) 问题提出
师: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赵玲老师,下面进入《习作—— 家乡的风俗》答疑环节。我们先来听一听同学提出的疑问。
生:老师,在本次习作中,我介绍的是元宵节。我搜集了元宵节“逛灯会”这个习俗来历 的相关资料,但是不知道该如何穿插到习作中去,您能教教我吗? (出示学生作品原文)
问题 【学生作品原文】:
逛灯会
家乡的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逛灯会是元宵节时最具特色的风俗活动。每 到正月十五这天,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去逛灯会了。
走到街上,人潮涌动。周围挂着色彩鲜艳、样式繁多的灯笼。有晶莹剔透的宫灯,有 栩栩如生的孔雀灯,有精致淡雅的莲花灯,还有活泼可爱的兔子灯。各种各样的彩灯造型 优美,装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目不暇接!
"瞧!这灯真好看!"妹妹指着前面的"小虎灯"对我说。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憨 态可掬的"小老虎"捧着金元宝,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一下子被逗乐了,对着"小虎灯" 连连作揖:"虎年大吉,虎虎生威!"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鲜花映衬着栩栩如生的花灯,美好的生活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二) 问题解答
师: 学贵有疑,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想必不少同学在习作中也有同样的疑惑, 那我们先请 同学读一读她的习作吧。
这位同学抓住灯多、人多写出了灯会热闹的特点,还通过对小虎灯的连连作揖表达了美好 的新年愿望,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逛灯会的现场,真不错!但该如何将自己搜集的逛灯会这个习 俗来历的相关资料穿插到习作中去呢? 下面请听老师解答。
方法一: 插入家人介绍
在介绍元宵逛灯会这个风俗的时候,我们可以插入家人对元宵节逛灯会的由来、寓意的 介绍。 请看修改后的片段。
【修改学生作品1】
8
逛灯会
家乡的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听妈妈说,逛灯会起源于汉代,最早是因为百姓 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就持火把驱除虫兽。渐渐地,逛灯会就成为了家乡元宵节时最具 特色的风俗活动。每到正月十五这天,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去逛灯会了。
走到街上,人潮涌动。周围挂着色彩鲜艳、样式繁多的灯笼。有晶莹剔透的宫灯,有栩栩 如生的孔雀灯,有精致淡雅的莲花灯,还有活泼可爱的兔子灯。各种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 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目不暇接!
"瞧!这灯真好看!"妹妹指着前面的"小虎灯"对我说。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憨态可 掬的"小老虎"捧着金元宝,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一下子被逗乐了,对着"小虎灯"连连作揖 :"虎年大吉,虎虎生威!"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鲜花映衬着栩栩如生的花灯,美好的生活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在“家乡的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之后,插入 “听妈妈说,逛灯会起源于汉代 ,最早是因为百姓希望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就持火把驱除虫兽”,这样读起来比较通顺, 衔接流畅,做到了自然穿插。
方法二:直接引用资料
“无历史不成风俗”,我们还可以直接引用资料,比如在“家乡的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 热闹非凡”之后,引入和逛灯会相关的传说、历史故事等,让读者对元宵节逛灯会这一习俗有 更深刻的印象,为后文“我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去逛灯会了”作铺垫。
【修改学生作品2】
逛灯会
家乡的元宵节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在 很久以前,猎人射杀了一只神鸟。天帝决意让天兵到人间放火。天帝的女儿给人类通风报信, 于是人类在正月十五这天点亮花灯,骗过了天帝。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人们每逢元宵节这天就 会逛灯会。于是,逛灯会就成为了家乡元宵节时最具特色的风俗活动。每到正月十五这天,我 最期待的就是和家人一起去逛灯会了。
走到街上,人潮涌动。周围挂着色彩鲜艳、样式繁多的灯笼。有晶莹剔透的宫灯,有栩栩 如生的孔雀灯,有精致淡雅的莲花灯,还有活泼可爱的兔子灯。各种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装 饰考究,做工精细,让人目不暇接!
"瞧!这灯真好看!"妹妹指着前面的"小虎灯"对我说。我抬头一看,只见一只憨态可 掬的"小老虎"捧着金元宝,笑眯眯地看着我,我一下子被逗乐了,对着"小虎灯"连连作揖
:"虎年大吉,虎虎生威!"逗得爸爸妈妈哈哈大笑……
9
鲜花映衬着栩栩如生的花灯,美好的生活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
方法三:运用对话方式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自然穿插习俗的特点或来历。
逛花市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在广州过春节,逛花市是人们最喜爱的活动。
除夕下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花市。 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每个人脸上都挂着幸福的 微笑。他们或抬着盆景,或拎着花草。
果然是一片花的海洋!有雍容华贵的牡丹,有高贵典雅的兰花,有暗香浮动的水仙,有艳 压群芳的郁金香……突然,我被眼前一串串黄色的葫芦吸引住了。 我问爸爸: " 这是什么花, 长得这么古怪? " 爸爸说: " 这是金葫芦,人们叫它(五代同堂' ,把它放在家里象征健康长 寿。 " 我又发现很多人手上都抱着一盆桔子树, 我问妈妈: " 为什么他们都抱着桔子树? " 妈 妈说: "那是金钱桔, 人们买金钱桔放在家里,寓意着大吉大利、财源广进。" 哦,原来每种 植物都有着丰富的内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耳边回荡着吉庆的广东音乐,鼻子闻着幽香醉人的花香,眼睛看着千姿百态的花草,天空 中不时冒出绚丽多彩的礼花。我尽情地感受着南国年夜的温暖,捕捉春天的气息,心中早已春 意盎然。
年年逛花市,年年有新意!
例如,在这篇文章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逛花市的时候,当我被黄色葫芦吸引住时,爸爸 告诉我金葫芦的寓意,当我不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手上抱着桔子树时,妈妈告诉我金钱桔寓意着 大吉大利。我们也可以这样在文中自然穿插对话,将书面的资料转化为生活化的语言,让作文 更有趣味。
讲到这儿,屏幕前的你一定明白了如何将习俗来历的相关资料穿插到习作中去了吧。我们 可以选用以下方法:一,插入家人对风俗由来、寓意的介绍;二,直接引用资料,写一写和风 俗相关的传说、历史故事等;三,运用对话的方式,自然穿插风俗的来历。这样就能更加突出 风俗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答疑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