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中,遍览整座梁山,有两人出场时手拿扇子,一是燕青出场时“腰间斜插名人扇”,潇潇洒洒地渲染了他的浪子本性。另一个是“生得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酷似张飞模样的人,在人物出场时“手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他就是林冲。林冲,一个武将,却要手执一把折叠扇,不禁要让人多想上三分。林冲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那把折扇是否可以暴露出他脆弱的内心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学习目标】
1.了解《水浒》,了解林冲思想性格发展历程,把握小说反映的“官逼民反”的主题。
2.赏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理解“风雪”等景物描写对情节、人物的作用。
3.认识封建社会里被压迫者走上反抗道路的必然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
一、作者作品
1.施耐庵(1296~1370),名小安,原籍苏州,后迁居兴化,曾一度居住淮安。元文宗顺元年(1330)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当过两年官。因与当权者意见不合,弃官归里,从事著述。传说他与元未农民起义有一定关系,也有的说他参加了起义队伍。
2.《水浒传》是描写宋江等一百零八条好汉起义的故事的一本书。其故事盛传的时代,把文学记载是南宋。从赵构开始,宋政权偏安半壁,一贯地投降媚金,重用投降派首领秦桧,杀害请战功臣岳飞及下层主战力量陈东等,使其他主战功臣如韩世忠等不敢复问天下事。至于人民,尤其是沦陷在金人铁蹄下的人民,一面热望“朝廷”抗金,痛心“朝廷”的投降、苟安,荒淫无道;一面以普遍的自发武装对抗金人,反对封建统治,水浒故事正反映了人民的这种愿望。
3.与课文有关的情节(林冲的故事)
《水浒》中英雄人物斗争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有的至今还展现在舞台上,如“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李逵下山”、“林冲发配”等等。林冲是《水浒》中的重要人物之一。林冲原是东京80万禁军教头,他的上司高俅的干儿子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们设计使林冲买了一把宝刀,又传高俅的命令,说高太尉要看那宝刀。于是林冲奉命带着宝刀去见高俅,没想到竟被他们诬陷为“行刺”的刺客,无辜地被刺配沧州。在路上,陆虞侯买通押送公人董超、薛霸,多次要杀害林冲,被鲁智深在野猪林救下。林冲刺配沧州后被派去管理天王堂。不久陆虞侯又贿买了沧州的管营、差拨,调林冲去草料场,想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路可走,终于起了杀人报仇的道路,这便是节选部分的情节。后林冲辗转到了柴进家,躲避官府的追捕。由于官兵追杀得紧,柴进就把他介绍到梁山泊白衣秀士王伦那里去。从此以后林冲才加入到农民起义的队伍中去。(林冲上梁山的有“四逼”。一逼:相国寺里辱娇妻,二逼:白虎堂上设奸计,三逼:野猪林中谋性命,四逼:火烧草场断后路)
1、理清情节。
序幕(1段):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开端(2-5段):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发展(6-9段):林教头接管草料场。
高潮和结局(10-12段):林教头山神庙复仇。
2、分析文章线索
明线:林冲由忍辱负重到奋起反抗的思想发展过程
暗线:敌人对林冲的陷害
二、理清文章思路
重要字词:
赍发:jī资助
赏赉:lài赏赐
玷辱:diàn rǔ使蒙受耻辱
迤逦:yǐ lǐ曲折连绵
官司:1旧时对官吏和政府的泛称;2指诉讼
恁:nèn这么,这样,那么,那样
浑家:早期白话小说中指妻子
?
按酒:指下酒的肉菜
理会:1照料,处理;2注意,理睬;3交涉
髭须:髭,嘴上胡须;须,嘴下胡须;髯,两颊上的胡须
絮烦:xù fán因过多或重复而感到厌烦
庇祐:bì yòu保祐
掇:duō搬,挪动
酒馔:jiǔ zhuàn下酒的饭食。
(一)根据情节分析林冲的人物形象。
1、林冲沧州遇旧知
本段中主要插叙回顾了林冲的哪两件事?分别表现林冲什么性格特点?
(1)资助李小二——正义感,侠义精神。
(2)得罪高太尉,高俅生事陷害,刺配沧州——忍受屈辱、善良安分、不愿反抗、软弱动摇。
三、鉴赏
2、陆虞候密谋害林冲
林冲无辜受害,被刺配沧州,远离京城,高俅又指使人密谋陷害。林冲从李小二那里得知情况之后,是什么态度?表现出林冲什么性格?
(1)那泼贼敢来这里害我……骨肉为泥。——怒火中烧,性格也有刚烈的一方面
(2)买把解腕尖刀……“三寻”——当迫害在眼前时,具有了强烈的反抗意识。
(3)不见消耗,林冲也自心下慢了——失去警惕性,反抗不坚决,幻想得过且过,委曲求全。
3、接管草料场
林冲看守草料场,本是这伙人的阴谋,欲置林冲于死地,但林冲是什么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
(1)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知何意?——心有疑虑
(2)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放松警惕、随遇而安
(3)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充满幻想
4、山神庙杀敌
林冲由幻想安度刑期到奋起反抗斗争,这个思想性格的转变,是怎样完成的?
当草料场起火,林冲在山神庙里听到了陆虞候等人的对话时,他才知道了高俅指使人谋害自己的真相,也只有到了这时,他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这残酷的现实促使他觉醒,认清了反动统治者的狰狞面目。幻想彻底破灭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反抗斗争。于是,林冲毅然杀死了仇人,投奔梁山,走上了反抗统治者的道路。
5、回看林冲走过的道路,从东岳庙到梁山泊,是什么大原因使一个逆来顺受的人走上杀人反抗的路?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1)林冲的性格特点归集起来为: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满于封建阶级的黑暗统治,有正义感,有救弱济贫的侠义气概。
(2)“逼”。高俅一步一步逼:①相国寺里辱娇妻;②白虎堂上遭陷害;③野猪林里谋杀;④火烧草料场断后路。林冲忍过了东岳庙,忍过了野猪林,退缩到了山神庙里,等他知道再忍便是葬身火海时,他如梦初醒。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
(二)认识林冲走上反抗道路的原因和意义。
思考林冲性格的发展变化,所走的道路,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社会有什么意义?
有两方面的意义:
①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
②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社会真理。《水浒》的主题就是“逼上梁山”,而林冲所走的道路则是体现这个主题的典型例子。
(一)分析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1、课文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描写。课文是怎样描写风雪的?
(1)直接描写风雪。
林冲初到草料场时,写风雪初起——“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林冲去市井沽酒时,写雪势正大——“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离开酒店回草料场时,进一步写雪势之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四、探讨
(2)侧面描写风雪。
一是通过环境描写衬托风雪。例如写草屋,“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 “那两间草屋已被雪压倒了”。写的是草屋,给人的印象却是风很猛,雪很大。
二是通过人的动作、感觉衬托风雪。例如:林冲在草屋内“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到山神庙里,“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的雪抖了”,上盖白布衫也“早有五分湿了”。吃酒时,林冲“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总之,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动作、感觉时,时时不忘风雪。
对风雪的直接描写和侧面衬托交替出现,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揉合在一起,使读者感到,林冲时时处处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之中。
2、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2)暗示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管营差遣林冲去接管草料场,这对不知管营阴谋的林冲来说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因为这个差事既比较自由清闲,又能有一些额外收入。可是,当他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再如,作品在写雪的时候,两次用了一个"紧"字:"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两个紧字,不仅突出了风大雪猛的环境特点,而且暗示出林冲的处境越来越危险,形势越来越严峻,而林冲又全然不知,这就使得读者不能不随着雪下得紧而感到紧张,替人物捏着两把汗。
(3)推动情节发展。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想喝酒驱寒,才会在沽酒途中看到山神庙。因为风大雪紧,草屋被风吹雪压而倒塌,林冲才被迫到山神庙安身。为了挡风雪,林冲才用大石块靠住庙门。为了避风雪,陆虞候一伙才直奔庙里来,等等,描写风雪的笔墨虽不多,却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探究细节描写的作用。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以及细微事件的情况进行细致而具体的描写的一种手法。其作用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在这篇作品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细节描写,学生快速找出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内容,分析并讨论其作用。
①陆虞候和富安“闪”进李小二的酒店,行动鬼鬼祟祟,引起李小二怀疑,偷听及报信。
(引出林冲满街寻仇人的情节)
②林冲离开草料场时,将火炭“盖”了,“反拽”好门上“锁”了,等回来一见草厅被压倒,便“探”半身去“摸”。
(这些细节描写,一方面表现了林冲的安分守己、办事谨慎的性格,另一方面也说明草料场起火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这就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③林冲躲进山神庙后,“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为下文的“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使陆虞候三人只好站在庙外说话,也使得林冲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这才促使林冲起来反抗,完成了性格上的重大转变)
④林冲有刀枪不离身的特点。他同差拨取路投草料场时“带了尖刀,拿出条花枪”,去山神庙安身时也是用“花枪挑着酒葫芦”,这才有最后“挺着花枪”冲出门去杀死仇人的情节。
(这些细节描写,既符合林冲禁军教头的身份,表现他细心、谨慎的性格特点,又使情节顺理成章地进行)
⑤有关方向位置的细节。
(看似随意,实际上对情节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沧州城东15里有草料场,草料场东三二里有市井,草料场和市井中间有一座山神庙。林冲买酒、到山神庙,都是往东走。发生在同一时间的陆虞候的行动却是由西面而来,这样双方就不可能在路上相遇。看似随意,却至关重要。)
1.林冲在奔往梁山的途中,在朱贵酒店的粉墙上写了一首诗: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
江湖驰誉望,京国显英雄。
身世悲浮梗,功名类转蓬。
他年若得志,威震泰山东。
这首诗概括了一个朝廷命官被逼上梁山的原因和经过,显示了林冲丢掉幻想以后激发出来的反抗精神,回荡着一股悲壮的英雄豪气。
五、探讨
阅读下列文字材料,深入领会人物及主题
课文通过林冲由忍辱屈从转变为被迫反抗的曲折过程的描写,说明了“官逼民反”的道理,指明了被压迫者只有反抗才是唯一的出路。
林冲逼上梁山的故事,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竟然使得林冲这样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尚且不能自保,广大人民的悲惨命运更是可想而知了;像林冲这样对封建统治者原本忠心不二,逆来顺受、委屈求全的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尚能奋起反抗,那么,那些饱受封建压迫的下层人民奋起反抗斗争,更是不可避免的。值得注意的是,林冲是封建社会造就出来的一个标准的具有封建文化传统的武士,他有高尚的武德,有超凡的武艺,有儒家的仁爱,有道家的谦让,然而他竟然为当世所不容,不得不落草为寇,这充分说明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昏暗,又是怎样的黑暗。
林冲走上梁山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肯定了农民革命的合理性,反映了农民起义必然发展壮大的客观规律,展示了封建政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命运。
2.《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林冲与酒
诗酒结缘,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关于酒的描述不胜枚举。在文人墨客的精神世界里,酒是精神寄托,也是产生灵感的催化剂。有嵇康“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足矣”的简单与恣意;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迈与洒脱;有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的追忆与感慨;也有杨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沉思与淡然。酒被文人墨客们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林冲与酒同样有着不解之缘。课文中林冲接管草料场前,“林冲道:‘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李小二道:‘恩人,休要疑心。只要没事便好了。只是小人家离得远了,过几时,那功夫来望恩人。’就在家里安排几杯酒,请林冲吃了。”这一段是课文中第一次提及林冲与酒。不难看出,这是送别的酒,也是文中描述最简单的一次。可是,看似简单的背后似乎也暗藏着暴风雨前的平静,不禁发问,这酒是否影射了林冲的命运。林冲武艺高强,有勇有谋,但为人安分守己,循规蹈矩。面对高俅一伙儿的逼迫与陷害,他痛恨,他反抗,可是反抗并不坚决。此时的他与之前“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的咬牙切齿痛恨仇敌的状态截然相反。酒壮熊人胆,酒消英雄志,这酒似乎成了林冲和这个世界妥协理由和条件。这让我们心中有一种绝大的反差,曾经的“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如今的一个“欣然”被送行去接管草料场如同“老军”一般的“良民百姓”,在这种反差中,我们为林冲不平,更为他愤怒!
?林冲回到天王堂,取了包裹与花枪,与差拨辞了管营投草料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和差拨两个在路上,又没处买酒吃,早来到草料场外。”“老军指璧上挂一个大葫芦,说道:‘你若买酒吃时,只出草场投东大路去,二三里便有市井。’”,这是第二次提及林冲与酒。尽管此次并不是林冲直接饮酒,可是却出现了盛酒的容器“酒葫芦”。说到葫芦,无人不晓,酒有文化,葫芦亦然。传说太上老君盛装仙丹的容器便是葫芦,可见葫芦与我国的传统道教也有着紧密联系。南·宋·范晔《后汉书·费长房传》:“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这是成语“悬壶济世”的出处,“壶”即“葫芦”,传说“市中老翁”便是一位神仙,因此道教有所谓“壶中日月”和“壶天”一类的仙境。“壶中日月”与“壶天”,葫芦里的酒俨然成为了林冲的日月与苍天,此刻的酒彻底与林冲的命运紧靠,这酒就是林冲的另一个“魂灵”。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瓠(即葫芦)有甜瓠、苦瓠两种,甜瓠可作蔬菜食,苦瓠形似葫芦状,故又称葫芦瓜。”可见,盛酒葫芦被称为“苦瓠”,葫芦里的酒似乎也是苦酒,这苦酒似乎又是林冲命运的真实写照。当然,在我国浩瀚的文化宝库中,关于葫芦还有着大量的“创世”、“赐子”、“祈福”、“攘灾除祸”等神话传说,葫芦也成为寄托人们美好向往的“灵物”。葫芦,似乎又可以理解为林冲性格中柔软的一面——渴求安享,渴求与社会和谐,这酒俨然又成了林冲灵魂的洗礼、与不平等遭遇的对撞。
酒葫芦与酒便一直与林冲“出生入死”。林冲仰面看着草屋,四下里崩坏,林冲便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径到店里。店主得知,道:‘既是草料场看守大哥,且请少坐;天气寒冷,且酌三杯,权当接风。’店家切一盘熟牛肉,烫一壶热酒,请林冲吃。又自买了些牛肉,又吃了数杯。就又买了一葫芦酒……把花枪挑着酒葫芦……便出篱笆门……”。漫天飞雪中,一个高大而孤单的背影,一杆花枪,一壶热酒,一个酒葫芦,或许这才是他的温暖与慰藉。此时的酒葫芦是他人生低谷中最后的依靠,是他悲惨生活中的唯一“知音”。林冲所背的哪里是酒葫芦,分明是人生的最后温暖。
北风凛冽的夜里,两间草厅已被大雪压倒,林冲暗自感谢上苍,“庇佑仁人义士”,“因这场大雪,救了林冲性命”,林冲把被卷了,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怀内揣了牛肉。大雪静静地飘落,天地之间,又是一个高大而孤单的背影,默默的,无声的,在风雪中一步步向前。可这看似无声的举动,却恰是他最大声的痛诉。此时,林冲唯有喝酒,才能抵挡严寒,唯有喝酒,才能让心中的风雪不再那么料峭。
林冲寻入山神庙,抖落身上的冰雪,“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就将怀中牛肉下酒”。在林冲看来,风雪尽管带给他寒冷,却也救了他性命,他没有怨恨,没有激愤,一个破败的山神庙,只要能栖下自己,只要有一床絮被,或许这也能成为他的“家”,林冲的软弱一面,在无声无息中展开,既有勇猛的一面,又有软弱的一面,不同于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这样的林冲才是有血有肉的真实形象与个体。“却把葫芦冷酒提来,慢慢地吃”,没有人知道葫芦里冷酒究竟有多么冰冷,可是即使再冰冷的酒,也能温暖林冲冰冷的心。冷酒或许寓指着林冲悲惨的境遇与遭际,即使境遇与遭际再悲惨,林冲也要在冷风中一口一口慢慢喝掉。这其间,又有内心的无比强大,是这冷酒给了林冲再一次强大的温暖。
草料场起火,林冲听得是陆虞侯、富安、差拨三人奸计,一怒之下,便将三人刺死,再把三人头颅割下,将头发结在一起,摆在山神庙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再一次提到葫芦与冷酒,这次,是将冷酒喝尽,一饮而下。冷酒是奸人的逼迫,冷酒是自身的不公遭遇,再冷的酒,也要下肚,林冲将最后的怨痛、苦水全都收于腹中。一饮而下,这是决绝。被与葫芦,它们象征着安寝和享受,象征着与这个世界的和谐相处,可是,最后“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这是对过去的告别,寓指着林冲的重生,也寓指着林冲走上了与这个现实世界对抗的道路。林冲挑起花枪,这花枪是冲突与决杀,是与这个世界决绝、与这个世界为仇的武器,现在紧紧握在手里。
烈烈风雪中,林冲挑着花枪,背影依旧高大却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