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690010820400第11章酸与碱检测题—2021-2022学年九年级化学京改版(2013)下册
一、单选题
1.实验室中的下列物质需要密封保存的是
A.氯化钠 B.大理石 C.浓盐酸 D.木炭
2.下列物质属于碱的是
A.NaHCO3 B.H2O C.NH3·H2O D.CH3COOH
3.下列四种物质久置空气中,质量增加且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氨水 B.烧碱 C.浓硫酸 D.浓盐酸
4.下列物质分别属于单质、混合物、化合物的是
A.水、石灰石、氢氧化钠
B.氧气、空气、二氧化碳
C.稀盐酸、五氧化二磷、氮气
D.氨水、高锰酸钾、铁
5.一些食物的近似pH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食物
苹果汁
西瓜汁
牛奶
鸡蛋清
pH
2.9
5.8
6.4
7.6
A.牛奶放置一段时间后变酸,pH变大
B.西瓜汁比苹果汁酸性强
C.鸡蛋清和牛奶都显碱性
D.胃酸过多的人应该少饮苹果汁
6.下列“水”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是
A.氨水 B.汽水 C.冰水 D.糖水
7.如图所示,烧瓶内盛有x气体,若挤压滴管的胶头a,使液体y进入烧瓶中,振荡烧瓶,并倒放在铁架台上,将导管伸入滴有z的水中,打开弹簧夹b,可见烧杯中的液体如喷泉一样喷入烧瓶中,并出现颜色的改变.则x、y、z可能是(?????)
选项
A
O2
H2SO4
紫色石蕊试液
B
CO2
H2O
无色酚酞试液
C
CO
Ca(OH)2
紫色石蕊试液
D
CO2
NaOH
无色酚酞试液
A.A B.B C.C D.D
8.下列有关氢氧化钠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俗称烧碱
B.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
C.氢氧化钠固体可用于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D.氢氧化钠可用于制肥皂、洗涤剂、造纸、纺织工业等
9.下列化学方程式与事实相符且正确的是( )
A.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false
B.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2Al(OH)3+3H2SO4═Al2(SO4)3+6H2O
C.三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SO3+2NaOH═Na2SO4+H2O
D.赤铁矿溶于盐酸:Fe2O3+2HCl═FeCl3+H2O
10.分析和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厨房洗涤剂对油污有乳化作用,则汽油除油污利用的也是乳化作用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
C.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活泼金属与酸反应能产生气体,则能与酸反应产生气体的一定是活泼金属
二、简答题
11.根据如图回答相关问题:
(1)图A和图B的操作中都缺少的仪器是_____,且在图B中该仪器的作用是_____。
(2)用图A改正后的装置进行过滤,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可能是_____。
(3)用图C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结果偏低,其原因是_____。改进的措施是_____。
12.“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中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现向一支盛有少量的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可观察一的宏观现象是:有_______色沉淀生成;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无色。
(2)从微观层面分析,沉淀是Cu2+与OH-相互结合生成了不溶于水的物质;溶液颜色的变化是因为________。
(3)上述反应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
13.多角度认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从反应物角度。
如图所示,甲同学往广口瓶内注入氢氧化钠溶液,U型管右边液面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他认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乙同学认为还需将滴管内液体换成___________(写物质名称)进行对比实验,才能说明二者发生反应。
(2)从生成物角度。
①丙同学认为可用酚酞溶液验证二者发生了,该方法____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原因是______________。
②丁同学建议,往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说明二者发生反应。
三、推断题
14.A-F是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分别由C、H、O、C1、Ca中的一种或几种元素组成。已知A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B是可燃性气体,燃烧能生成A;化合物C、D、E中含有相同的金属元素,且存在如下转化关系C→D→E;F可与E发生反应生成A,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为_____。
(2)B中一定含有的元素是_____。
(3)写出F与E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15.A~E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A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B是人体呼吸过程中的一种气体;CaO与A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D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A能与B发生化合反应生成E。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___________;D___________。
(2)C的溶液常用于检验B,写出该反应的化学表达式___________。
(3)A与B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反应从而维持自然界中氧循环,该反应被称为:_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6.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分子的运动,实验如图所示。图中试管A和装置D的试管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浓氨水,试管B和C中装有体积和浓度相同的酚酞溶液。
(1)实验前,另取少量酚酞溶液,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酚酞溶液变红。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实验①和实验②都会出现的现象是 _________ ,但出现此现象的快慢不同。
(3)从微观的角度解释产生上述现象快慢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 。
17.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__。
(2)实验室用A装置加热一种固体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3)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所选用的装置是_________(填字母序号,在A~E中选取)。用F装置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少量水蒸汽,F装置中放入的试剂是_________。
(4)图2所示装置G可用来测量实验中生成CO2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_________。
18.某同学利用图1装置研究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false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和图3。
(1)图1装置A中溶液的溶质是______(填化学式)。
(2)图3中f点的false最接近______(选填“6.8”、“12”或“5.6”)。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字母)。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氯化钠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变化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五、计算题
19.取20g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将9.8%的稀硫酸逐滴加入烧杯,边加边搅拌,随着稀硫酸的不断加入,溶液pH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Na2SO4和 (填化学式)。
(2)计算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20.某实验小组同学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160g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共用去稀硫酸124g,反应原理如下:false 。
(1)理论计算:反应后所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2)实验分析:请说明如何判断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______。
21.现有含HCl和false的混合溶液67.5g,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NaOH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当加入NaOH溶液质量为ag时,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_。
(2)求混合溶液中false的溶质质量分数。
(3)若欲计算出恰好完全反应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其他实验数据。
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A
7.D
8.C
9.C
10.B
11.???? 玻璃棒???? 搅拌,散热???? 滤纸破损???? 木炭燃烧虽然消耗了氧气,但同时也生成了CO2 气体???? 将木炭换成红磷
12.???? 蓝色???? 溶液中的铜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铜离子被消耗???? CuSO4+2NaOH=Cu(OH)2↓+Na2SO4
13.???? 降低???? 水???? 不可行???? NaOH溶液和Na2CO3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有气泡产生???? Na2CO3+2HCl=2NaCl+H2O+CO2↑
14.???? CO2???? 碳????
15.???? H2O???? CaCO3???? CO2+Ca(OH)2=CaCO3↓+H2O?????? 光合作用
16.???? 探究浓氨水和酚酞溶液接触是否有变化(变红)???? 酚酞溶液变红???? D中氨水温度比B高,D中氨气分子运动速率比B快,所以C中酚酞溶液先变红。
17.???? 酒精灯???? false???? false???? BD???? 浓硫酸????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或与水反应
18.(1)HCl
(2)6.8
(3)BCD
19.(1)NaOH;
(2)解:设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x
false
false
x=16%
答: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6%。
20.(1)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然后逐滴加入稀硫酸,溶液由红色恰好褪色为无色,且30s内不能变色,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21.(1)NaCl、NaOH;(2)20%;(3)不需要